吳公祠

吳公祠

吳公祠,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為紀念清代漕運總督吳棠而建造。吳公祠,是“中國運河之都”江蘇省淮安市的歷史文化景點之一,位於淮安市清浦區輪埠路141號,裏運河畔,是清江浦的重要遺蹟之一,京杭大運河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遺產點之一。

基本信息

吳公其人

吳公祠吳公祠
吳棠,字仲宣,號棣華,安徽盱眙(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鎮)人,晚清封疆大臣,歷任淮安府桃源縣(今江蘇泗洪縣)縣令、清河縣(今淮安市清河、清浦區)縣令、邳州知州、徐海道員、江寧布政使、漕運總督、江蘇巡撫、閩浙總督、四川總督、成都將軍。
吳棠出生於平民家庭,幼年勤奮好學,然家境貧窮,請不起老師,由父母自教。吳棠常借雪光,明月苦讀。父親在外教書每月得錢二三貫,卻不足以養家,迫於生計母親程氏磨豆腐,叫吳棠的兄弟吳檢挑到市上賣,以此來供吳棠讀書。在《淮陰市志》中這樣寫他的傳:“自幼學習勤奮,‘家奇貧,不能具膏火,讀書恆在雪月光照之下。’舉人出身。歷任桃源、清河兩縣知縣、邳州知州。桃源縣俗號強悍,過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獨以寬’。經常到鄉間巡行,警惡憐貧,‘三年大治’。調清河縣,處理縣界糾紛甚力。邳州多盜,調任邳州知州,‘擒斬數百人。’聘名士魯一同修《邳州志》。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占南京、揚州,淮上戒嚴,又調回清河縣。到任後,‘招集民勇,申明紀律,鄉鎮立七十二局,練勇數萬,首尾聯絡’。並傳檄風、穎、廬、泗、滁、宿、徐、海各府州縣,共同防禦”。我們不難看出吳棠出生在貧寒家庭,由於他的勤奮,他的奮鬥,在社會上不斷提升,成為那個時代的傑出人物。
《淮陰市志》還寫道:“鹹豐十年,捻軍功克蘇北重鎮清江浦後,才命吳棠署淮海道。旋授淮徐道,幫辦江北團練,‘修寨保民,賊數至,不為害’。十一年任江寧布政使兼署漕運總督,督辦江北糧台。同治二年(1863年)實授漕運總督,次年署江蘇巡撫。其間,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築清江城,並築清江裏運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軍。又創建崇實書院,建文廟大成殿,置義學四所。四年調署兩廣總督,未赴任,仍留漕督原任,籌劃恢復運河漕運,以小糧船歲運四萬餘石。黃河北徙後,裁河道吏員和河標營兵,改修防為操防,並改隸淮揚鎮總兵。黃河、運河和洪澤湖等灘地涸出,試行屯田,‘劃予各兵督耕充餉,以自然之利,養有用之兵。”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吳棠為漕運及蘇北人民作出的貢獻。“同治五年調任閩浙總督,次年調任四川總督,鎮壓川黔邊境苗民起義。十年署成都將軍。在任撥捐輸銀賑濟災民,疏呈捐輸之弊,要求清政府‘講求吏治,尤當於序補之先’。光緒元年(1875年)因病乞歸,歸後不足一月,病卒於滁州。謚‘勤惠’。並於清江浦建祠祭祀”。可見吳棠的一生,是勤政為民的。他實心任事,尊師重教,清正廉潔,後人將永遠懷念他。
李鴻章曾經譽吳棠為“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編修錢振倫這樣稱道:吳棠“以民慈父,為國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由此可見吳棠在那個時代的影響,對社會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造

吳公祠吳公祠
由於吳棠的功績卓著,士民稱頌,後任漕運總督文彬於同治十年奏建專祠。
文彬在《清淮、徐州奏建專祠疏》一文寫道:“奏為已故督臣功德在民,謹臚陳事實,吁懇天恩,宣付史館,並準建專祠,恭摺仰祈對鑒事。竊照原任四川總督吳棠在籍病故。渥蒙賜恤予溢,賞及後昆,飾終之典,至優極渥。該故督臣服官江北最久,勳績昭著,婦孺鹹知。聞其仰邀優恤,莫不奔走相告,欽感同聲。於是淮安紳民前刑部員外郎李宗晟等,徐州紳民分省補用道魏邦慶等,各來臣衙門,投遞公呈,請將事實具奏……出自逾格鴻慈,理合恭折具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光緒皇帝閱之,便準奏。其文如下:“光緒三年四月初三日,奉上諭,文彬奏,已故總督功德在民,請將事實宣付史館並建專祠一折,原任四川總督吳棠業經賜恤予謚。茲據該漕督奏稱,該故督前在江北,歷任州縣,以至漕運總督,治行最著,輿論翕然。辦團剿匪,亦多勳績。著照所清,即將吳棠事實宣付史館,並準於清淮、徐州各建專祠,以彰忠藎,該部知道,欽此。”
清光緒三年(1877年),吳公祠始建。
在吳公祠門前,門檐邊一塊白礬石上刻著“建吳勤惠公祠”。進入門內,順著寬敞的走廊摸到庭院中部,主屋間兩邊有對稱的廂房。在不遠處的祭堂和享堂,古舊的牆基石很蒼白,庭院四處體現了濃厚的明清建築格調。
享堂正面有吳棠塑像,身旁圓柱上懸掛兩塊長匾,寫著“一代封疆大吏,名聞四海”、“四朝廉政清官,造福一方”。身後牆上還有一塊長匾,寫著“冷暖由時一座公祠績大名”、“是非在眼半生官跡傳佳話”。
慈禧旨賜他功績最著文臣頭品頂戴祭文中,甚贊他“柱石勛高,棟樑望重。”“治亂經邦,功績卓著”,並追封他為“勤惠公”,還傳旨拔款修建了吳勤惠公祠堂。

現狀

吳公祠因時代的變遷而興衰,由於文化大革命的一場浩劫,這段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文化遺產被湮沒了,儘管偶有人關注,但還因各種因素,未能再現在我們眼前,很少有人知道吳棠其人其事其歷史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重視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合理利用,這才使吳公祠得以再現歷史風貌。
2003年3月,淮安市政府公布吳公祠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決定修建,再現當年的吳公祠。
重建後的吳公祠占地面積600平方米,主有殿兩座:祭堂和享堂。
其祭堂展陳內容有:清河縣城(吳棠為抵禦捻軍侵擾而於同治元年(1862年)所建)相關資料。該城也是清淮歷史第一城,對守土保民極為重要。另外,殿堂東牆面,書寫著漕運總督文彬的《清淮、徐州奏建專祠疏》以及光緒皇帝準奏的上諭。前面牆壁上也用文字形式,介紹吳棠當年建造清河縣城的情況,即貢發芹撰寫的《吳棠拆堤建造清河城》一文和《清河縣城碑記》。
其次還有享堂,它的展陳內容有:在殿堂正中設立吳棠塑像,左右兩邊牆壁上用文字的形式詳細介紹吳棠的生平和吳棠部分手跡,同時還展陳吳棠部分文稿和關於吳棠的野史傳說等。當然吳公祠里還有關於當年漕運總督的下設機構、官員及督漕的程式內容等。
通過這一展陳,讓參觀者能夠大體了解那段歷史和文化,從而進一步對吳棠其人其事的了解。
京杭大運河沿線35城市計畫將大運河沿線遺產點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預計2014年申請成功。吳公祠被列入了首批65處遺產點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