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歌

同聲歌

《同聲歌》是張衡的一首比較特殊的五言詩,題目是據《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成語取義,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應,自然結合。詩中以婦女的口吻寫出她勉供婦職,不離君子,以喻臣子事君以忠。這種以事夫托喻事君的手法,是文學史上的一大創舉,影響了後世的徐幹、陶淵明等文人。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同聲歌同聲歌
邂逅(1)承際會,得充君後房。
情好新交接,恐懍若探湯(2)。
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
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3)嘗(4)。
思為莞(5)蒻(6)席,在下蔽匡床(7);
願為羅衾(8)幬(9),在上衛風霜。
灑掃清枕席,鞮芬以狄香(10)。
重戶納金扃(11),高下華燈光。
衣解金粉御,列圖陳枕張。
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眾夫(12)所稀見,天老教軒皇。
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邂逅:不期而遇。
(2)湯:熱水。
(3)蒸:冬祭。
(4)嘗:秋祭。
(5)莞guān:小薄席。
(6)蒻ruò:蒲草,可制席。
(7)匡床:床。
(8)衾qīn:大被子。
(9)幬chóu:帳子。
(10)鞮dī芬、狄香:香料名。以:謂。鞮芬以狄香:加上一種名叫“鞮芬”又叫“狄香”的香料。
(11)扃jiōng:指從外面關門的門閂,詩中指上閂關門。
(12)眾夫:絕大多數男子。

作品譯文

我意外的同您相遇結合,舉行婚禮,住在您的閨房中做您的妻子。
我們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懼小心,如臨熱水。
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我努力盡心,做好作為妻子應該做的一切。
作為家庭主婦抓緊主持家中的饋食祭祀,嚴格尊奉禮節主持秋祭和冬祭。
又願變成薄席,在下面遮蔽方正之床。
又願作為大被子和帳子,在上面擋住風霜寒冷。
每天灑掃擦淨枕席,並加上一種名叫“鞮芬”又叫“狄香”的香料。
我把幾重的門戶都關好,屋裡上下點起裝飾美麗的燈。
解衣進上巾粉,鋪好枕頭,掛好帳子,陳列素女、天老、黃帝的有關圖象。
我要像素女那樣,儀態形容呈現萬種美姿。
這是絕大多數男子所沒有見過的,還有天老、黃帝關於陰陽導養術的圖象。
快樂莫過於夜晚的快樂,這令人沒齒難忘。

作品鑑賞

全詩24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為前6句,是敘述女主人公做了“君”的妻子,戰戰兢兢,盡力勉力侍候。
第二層是從“綢繆主中饋”到“鞮芬以狄香”的8句,具體敘述了女主人公作為妻子、家庭主婦如何克盡婦道。
第三層是最後10句,重點描寫美好的夜晚。
《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認為《同聲歌》是有所寄託的。《樂府詩集》云:“凡歌有寓意而作者,張衡《同聲歌》之類是也。”《樂府解題》曰:“《同聲歌》張衡所作也,言婦人自謂幸得充閨房,願勉供婦職,思為莞蕈在下蔽匡床,衾稠在上以護霜露,繾綣枕席,沒齒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嚴可均輯《全後漢文》卷53中收錄的張衡《定情賦》云:“衡之此賦托喻女色之追求,又作《同聲歌》及《四愁詩》敘女子之欲報美人者,此雲美人即《離騷》‘恐美人之遲暮’之所謂美人,指修立之男子言之也。”《同聲歌》以“女子竭誠事夫托喻事君,‘恐栗探湯’備見憂懼之意。……變女以求男,僅為方式之異。”
這些傳統理解是有根據的。如《同聲歌》第一層中有“恐栗探湯”的話很重要,如果夫妻感情很好,她是不會戰戰兢兢,終日憂懼的。這就暗示作者明寫夫妻,而作為丈夫的“君”是“君王”,“充後房”的“賤妾”實為大臣。在第二層中,“綢繆主中饋”是妻子的職務,但也可以引申為經濟大計。但“奉禮助蒸嘗”卻不是一般祭祀。《詩經·小雅·天保》中的“禴祠烝嘗”,分別指“夏祭、春祭、冬祭、秋祭”;《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以烝,冬享先王”,這是祭祀先王的儀式。可見詩人構想中的“丈夫”顯然具有“君王”的地位。底下構想為莞席、為羅衾、為幬,是“忠心衛護”的具體化。
最後一層,講夜晚以軒轅黃帝的房中陰陽導養術來曉喻“丈夫”,實際上是以臣下的身份,委婉地勸告君王勿沉迷於後宮佳麗三千、聲色犬馬的生活,而要以偉大的政治家軒轅黃帝為榜樣。這也是“臣事君以忠”的一個具體內容。
張衡的貢獻在於為詩歌的發展提供的新的東西,這種以女子事夫托喻事君的寫法,在文學描寫上別開一生面。後代的詩人或從寄託方面,或從愛情方面來發展這種手法,徐幹的《室思》和陶淵明的《閒情賦》就是這兩方面的典型代表。
而《年年歲歲一床書:紅塵中的科學文化閱讀》則認為《同聲歌》以女性第一人稱口吻,描述一個男子的妾在洞房花燭之夜的經歷和感受:她和該男子的故事始於一次邂逅,她被收納以充後房(成為眾多姬妾中的一員)。初次性交使她感到非常害怕(恐懍若探湯),但她還是決定盡力扮演好她的性角色,她願意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獲得正式地位(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
詩的後半部分,是女子在洞房中的所見和經歷。重重門戶次第關閉之後,就進入了她和那男子的二人世界。寬衣解帶之際,她在枕旁看到了一系列的圖,圖中的內容是:“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稀見,天老教軒皇。”之後二人歡好交接的過程被詩人省略了,但寫出了結果:“樂莫斯夜樂,沒齒焉可忘”──洞房花燭之夜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樂,以至於一輩子也忘不了這個夜晚。
這種前所未有的歡樂,當然就是性的歡樂。民間諺語有“一夜夫妻百日恩”之語,說的就是這件事。而這樣歡樂的性生活,一定和她所見的那些圖有關,所以至少從明代開始,王士禛等人就斷定那些圖是“列秘戲圖也”,也就是春宮圖。他們的結論(主要來自直覺)是對的,但是給出理由很不充分,他們只是根據張衡的另一篇作品《七辯》中有“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宜愧,夭紹紆折,此女色之麗也”的話來推斷的。

作者簡介

張衡(78-139年),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人,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17歲離家,後到長安、洛陽,就讀於太學,通五經,貫六藝,精天文歷算。張衡28歲任南陽鮑德主薄,34歲為郎中,升遷太史令,掌管天象觀測,寫成天文著作《靈憲》,創造渾天儀。漢順帝統治早期,張衡復任太史令,132年(陽嘉元年)創造地動儀。59歲張衡離京任河間相,在職三年歸,又被征為尚書,不久病逝。
張衡著有詩、賦、銘、七言凡32篇,其詩今存數首,《同聲歌》、《四愁詩》是五言詩、七言詩創始期間的重要作品。張衡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著有《張河間集》。《後漢書》有張衡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