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法
電擊療法
電擊是治療精神病的常見方法之一,就是讓患者在想像同性時進行電擊。據林意強回憶,以前便聽說電擊治療如何恐怖,但當時因同性戀愛被對方父母歧視,特別憎恨自己,因此想到了扭轉性別。高中、大學住校時,林意強所在的男生宿舍夜聊時,常提及異性相關的話題,他並不感興趣,一般會到樓下買東西喝,或者在走廊上和同性聊天,那個時候他並不認為自己的性取向有問題。後來經過家人阻撓,林意強和男友分開,對方還選擇和一個女孩結婚。
2011年初,通過網路搜尋,林意強找到了深圳一家診所,醫生告訴他,電擊與心理治療的結合,是最有效的辦法,整個治療過程花費8千多元,3個療程就能扭轉性別取向。在兩個多月的治療里,林意強失眠、脾氣開始變得暴躁,最終也沒有扭轉性取向,還因為經常請假,連工作也丟掉了。
微創手術
在北京,認為同性戀是病,可以治療的醫療機構仍然存在。
陳偉(化名)和林意強一樣,也正在遭遇同性身份認同迷茫,在日常生活中,由於舉手投足偏女性化,因此被不少同學恥笑。此前他曾在網上找到一家中醫醫院,該醫院精神科稱可治療同性戀。
2015年10月14日上午,記者陪同陳偉來到該中醫院掛號諮詢。陳偉講述了自己的同性傾向後,醫生表示,這樣的現象不屬於遺傳,有可能某個無意的瞬間對同性產生了好感,“這個要治,也能夠治療”。醫生給出的判斷是陳偉的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所以才會有異於常人的性取向,並歸結為“經絡不通”。醫生搬出“成功案例”:就在十一期間,來自東北的小伙,受到同性戀的困擾要和結婚兩年的妻子離婚,在此住了10天院,經絡已通,並對異性產生了興趣。陳偉的治療也都圍繞“疏通經絡”展開。530元的檢測包含三個項目:測血壓、測經絡以及心理測試。
大約一小時後,拿到了檢測報告,“他經絡受堵,三焦經不通,這個病不算太嚴重,但經絡不通是大事,容易焦慮、抑鬱”。醫生解釋,陳偉三焦經不通,正常值不能超過33,他150多,超出了4倍。這種性取向障礙,他本身知道自己違背正常規律,所以心煩。
治療方法:第一用心理治療,讓心理醫生上幾節專門的心理課,帶著他從黑暗走出。一次做完走了,效果不好。
再有就是住院期進行微創治療。在經絡里找到相應穴位,例如小腿內側,注射腦細胞酶,是膠原蛋白,對人體沒有任何傷害,不留疤痕,無風險,做完後三天見效,當天做可以當天走,三個小時就能做完。
住院治療的費用自然不菲,“整個費用1萬多元。”醫生再次用成功案例告訴陳偉“這病能治好”,不過這次的成功案例增加到一年治癒十幾例。“都是性取向障礙”。
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王麟鳴表示,“中醫通經絡,跟同性戀一點關係都沒有。”現代中醫治療上,的確有十二經絡檢測儀,陳偉做的檢測就屬於常規檢測,可以從中檢測各經絡是否舒通,但和同性戀並沒有任何關係。至於在相關經絡上注射膠原蛋白,王麟鳴表示,北京市對中醫創新療法有嚴格的準入制度,至少在三甲醫院不會批這樣的技術。
驅魂畫符
就在陳偉及其家人猶豫要不要通經絡治療時。他們又在網上發現扭轉同性戀的新方法。在網上一自稱“仲主任”的男子表示可驅魂“治療同性戀”。2015年10月16日下午2點,“仲主任”在菜市口貴州大廈門前接上了陳偉,步行約10分鐘,來到大廈東北角胡同的民宅。迎門是七八尊供奉的佛像,牆上掛著各種中醫證書。“仲主任”認為同性戀是佛家所說的因果關係導致。
“你有什麼就說什麼,不說也沒關係,待會我把你的魂調出來,你自然會說。”仲主任用兩指掐著陳偉的手掌,開始治療。掐了三兩下後,“仲主任”判斷陳偉的肉體裡面是空的,他中了邪。經過詢問,“仲主任”最後把邪魔歸結為陳偉家裡已經死去的一隻鸚鵡,口中低念咒語,同時手指在空中比劃。
“仲主任”告誡陳偉,每當想到“那些事情”(同性戀)必須念出咒語。“我已經在你體內植入了一些東西,你不照做就會頭疼。”
陳偉按照“仲主任”的要求,跪在佛像面前,雙手合十,雙眼緊閉。“仲主任”點香、拜佛,口中低念咒語,雙手不斷比劃奇怪的姿勢,或隔空推向陳偉,或指著他的背部。大力拍打陳偉的頭、肩、背20多次。
隨後“仲主任”在佛像台翻出一黃紙,寫上符咒,用紅紙包好後,又在佛像前搖了兩次鈴鐺,囑咐陳偉隨身攜帶。事閉陳偉給佛像磕了三個頭。這個過程就是“仲主任”口中的“作法驅魂”,他稱要把附在陳偉身上的“邪”驅走。
在給了100元的“治療費用”後,陳偉得到了一個藥方:生薑適量(一塊)、小棗10粒、黃芪15克、桂圓15個,煲成湯,每天喝。
臨走前,“仲主任”還不忘叮囑陳偉,你一想到同性的事就立刻給我打電話或者發微信,我會在子時打坐,關住那隻鸚鵡。
真相
各種荒誕的“同性戀扭轉法”並沒有改變同性戀者的性取向,反而給他們帶來了心理陰影。
據北京同志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LGBT群體中,1600多名調查對象有近十分之一的人,迫於家庭壓力、社會認同等原因尋求扭轉治療,但並沒有一個案例顯示扭轉治療後,性取向得到改變。
2014年12月19日,中國首例同性戀扭轉治療案在北京市海淀區法院一審判決,判決書中明確指出“同性戀並非精神疾病”。彭燕輝便是此案的原告,2014年2月,他前往重慶心語飄香“治療”,心理諮詢師對其進行了催眠和電擊。然而,治療並未讓彭燕輝變成異性戀,反而讓他承受了更大的精神壓力。“當在庭審過程中被問起治療過程的時候,我的身體都在抖。”彭燕輝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彭燕輝隨後發現,所謂的“同性戀矯治”不過是商家的虛假宣傳。3月,彭燕輝將心語飄香告上法庭,同時成為被告的還有百度。他在百度中鍵入“同性戀治療”關鍵字後,第一條搜尋結果便是心語飄香。歷時9個月,法院最終認定重慶“心語中心同性戀治療”屬於虛假宣傳,責令其在網站公開道歉,並賠償原告經濟損失3500元。彭燕輝案的勝訴,是官方首次在法律文書上指出同性戀非精神疾病。
同性戀者都認為,如果社會上同性戀的知識沒有得到普及,這些荒誕的求醫個案依然會層出不窮,“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就知道同性戀不是病,也許就不會去尋找治療了。”
規定
2000年《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三版》也早將“同性戀”從精神障礙診斷標準中去除。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2年更是發表了一封措辭強烈的聲明:《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強調“同性戀是人類正常的性傾向之一。”
2014年12月,中國同性戀扭轉治療第一案在北京市海淀法院一審判決,判決中明確指出“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
觀點
對於這些對同性戀進行“治療”的種種亂象,性學研究者方剛稱,心理諮詢當中有“來訪者中心說”原則,主張尊重來訪者意願,從這個角度說,同性戀者如果前往心理機構尋求幫助,那些歧視同性戀的心理諮詢師就有了治療的藉口和理由。因此,同性戀扭轉治療現象一時半刻難以改變。
北師大心理學博士劉朝瑩認為,同性戀應該被作為一種正常現象來看待。她說,同性戀人群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等各方的壓力,因性別認同引起的心理問題非常多,作為心理諮詢機構,應該是引導同性戀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己性取向,而不是進行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