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經濟體制改革“十二五”規劃

(四)積極推進了財政和地方金融體制改革。 (1)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整體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吉林省政府通知

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吉林省經濟體制改革“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吉政辦發 〔2012〕2號
各市 (州)人民政府,長白山管委會,各縣 (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辦、各直屬機構:
《吉林省經濟體制改革 “十二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七日

吉林省經濟體制改革“十二五”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是我省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建設,促進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重要時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環節和中心任務,把改革創新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和途徑。“十二五”時期,繼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創新和完善體制機制為著力點,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著力破解不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障礙,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科學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
 一、“十一五”時期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我省的經濟體制改革工作,圍繞全省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加強改革總體指導,建立了統籌協調機制,緊緊抓住了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奮力攻堅,重點突破,在企業改革、農村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文化社會事業等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顯著成效,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動力支撐。
(一)國有企業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一五”期間,我省實施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國企改革攻堅,完成了816戶地方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實現了企業產權主體多元化,國有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由81.5%下降到25.9%,企業活力和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實現了同步增長,創歷史最好水平。長春、四平、白山市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廠辦大集體職工和五七家屬工參加養老保險以及 “關破並改”國企退休人員參加職工醫保難題得到妥善解決。643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全部完成,實行了不同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模式。到目前為止,已有3381戶國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調整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我省實施了民營經濟3年騰飛計畫,制定了一系列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截至2010年末,全省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達到了1.42萬億,同比增長30%,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34%提高到50%,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城鎮就業職工和個體勞動者的比重接近70%,上繳稅金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了33%,已成為我省拉動經濟成長、壯大經濟實力的重要力量。
(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十一五”時期,我省以擴大縣 (市)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為突破口,先後三次精簡和下放省級行政審批許可權,累計取消、暫停、改變管理方式和下放行政審批項目1181項,取消和調整年審年檢項目42項。理順了放權後省、市、縣經濟管理許可權關係,破除了阻礙經濟發展的行政束縛,增強了縣 (市)政府調控經濟、配置資源的能力,激發和釋放了發展活力。
轉變政府職能,推行了政務公開。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省、市 (州)、縣 (市)全部推行了行政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省直42個部門行政審批項目全部進入省政務大廳,實行了“一站式”、“視窗式”服務,效果顯著。省直機關全部實行了績效考評制度。
積極推進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2010年,我省在全國範圍進行了公開選拔領導幹部的試點,探索建立民主擇優的選拔任用幹部機制。
(三)農村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十一五”期間,全面推動了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配套改革。穩妥地推進了鄉鎮機構改革,撤鄉並鎮226個;撤併村500個,最佳化了鄉鎮布局。積極推進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出台了《關於清理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若干問題的意見》(吉政辦發 〔2007〕47號),教師被拖欠的工資全部補發。同時探索建立了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和制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的有效機制。全面推進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最佳化林業資源配置,創新集體林業經營體制機制,出台了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吉政發 〔2007〕39號),基本完成明晰產權的主體改革任務。全面推進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省322個水管單位改革全面完成並通過驗收。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
(四)積極推進了財政和地方金融體制改革。深化了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全面實行了 “省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全面推行了 “鄉財縣管”財政管理方式改革,強化了縣 (市)對鄉鎮財政收支的監管,規範了鄉鎮財政收支行為。積極推進了地方金融體制改革,全面完成了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組建了2家農村商業銀行和2家農村合作銀行。我省被國家列入調整放寬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省,先後成立了9家村鎮銀行,試點取得顯著成效。小額貸款公司運營75家,組建了東北地區中小企業再擔保公司和全國首家畜牧業貸款中心,組建了吉林銀行。5家公司在滬深成功上市,截至2010年末,我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35家,總股本179.29億股,市值2291億元,累計募集資金293.56億元,資產證券化率34.4%。目前,除滬深主機板市場外,我省在中小板和創業板均有企業上市,多層次市場體系初顯雛形。積極推進了農業保險試點。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五)文化體制改革成效顯著。全省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和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整體推進。全省50家出版發行單位、16家新聞出版單位完成了轉企改制任務;9個市 (州)全部完成了所屬的市本級電影發行放映單位的轉企改制;全省51家廣電網路傳輸機構全部完成了轉制和網路整合;省歌舞劇團和曲藝團完成了轉企改制。新聞媒體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吉林人民廣播電台、吉林電視台制播分離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整合組建了長影集團、省新聞出版集團、吉視傳媒股份公司、吉林日報報業集團、吉林歌舞劇院集團、吉林影視劇製作集團、吉林動漫集團等一批公司制企業,建立統一管理、統一品牌和資源共享的經營機制,煥發出新的活力,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由2006年的3.71%上升到4.96%。
同時,積極推進了其他領域改革,並取得積極進展。總結“十一五”所取得的成就,具有以下特點和成功經驗:
一是只有不斷地解放思想,才能不斷地推進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是改革開放的先導,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深化改革是推動吉林發展振興的根本動力,堅持以解放思想推動改革,以改革促進解放思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的重大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五年間,我省開展了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大討論活動,著力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活力。
二是堅持改革的漸進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改革已推向行政、經濟、文化、社會等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公共服務領域,進入深層次權益的再調整,具有複雜性和艱巨性,改革進入攻堅階段。採取漸進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使改革與經濟發展形成良好的互動。這幾年,我省在重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改革的重點已經轉到深化政府行政管理體制上來。
三是改革必須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改革的目的是促進發展,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以改革促進發展,用發展推進改革。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提出改革任務,把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點、熱點,作為改革的重點,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通過深化改革,消除體制和機制性障礙,為發展提供動力。
四是改革必須超前試點探索,不斷總結完善。我省的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試點先行,總結完善,面上推廣。改革本身就是不斷創新、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任何一項改革必須要超前試點,敢於突破,只有通過局部實驗,才能摸索規律,積累經驗,確保改革面上推廣的成功率。30年來,改革所走的路程和取得的成就,都是按這一模式來推進的。
五是改革必須加強領導,政府主推。5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改革工作,始終把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出台年度改革指導意見,加強改革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實行了改革聯席會議制度。政府主推了國有企業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集體林權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效果顯著。這是我們在30年改革中得出的又一條重要經驗。
總的看來,這些重點領域改革舉措對增強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為 “十二五”時期繼續深化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可借鑑的有效模式。與此同時,改革推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隨著改革突破了以往局限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層面,已推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 “四位一體”的改革,推進難度逐步加大,體制性機制性障礙日益顯現。這些障礙問題,既有舊體制改革不徹底遺留的老問題,也有新體制發育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還有推進過程中方式方法 “跑偏”等諸多問題。一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政府代替企業招商引資和投資決策、直接干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仍比較普遍,在許多方面存在 “越位”、 “缺位”和“錯位”問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薄弱。二是改革不到位。專項改革分散到各專業職能部門,單兵突進,缺乏綜合配套性,相互掣肘,部門聯動、上下互動的改革試點推動機制也有待於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三是改革成本籌措難。改革進入深層次利益調整,都涉及廣大民眾的切身問題,都需要支付巨大的改革成本,沒有資金支撐,推進任何一項改革都難以為繼。四是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運行機制不健全,要素市場發育滯後,市場化程度低,資本、土地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五是改革推進難度逐步加大。改革初期推進的都是淺層次的,比較容易的改革都已經完成,隨著改革不斷深化,進入深層次利益調整,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風險性和推進難度都在加大。六是被改革群體對改革構成阻力。先易後難的漸進式改革過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群體和利益再分配中期望值較大的群體,共同構成深化改革的巨大阻力,缺乏合力。還有些領域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到位,“新瓶裝舊酒”,改革效果與預期效應偏差較大。改革不到位、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是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和問題存在的重要根源,必須加快推進改革,實現體制和機制創新。
 二、“十二五”時期改革面臨的新形勢和要求
隨著改革突破了以往局限於經濟體制改革的層面,已推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公共服務領域,舊體制改革不徹底遺留的老問題,與新體制發育不健全出現的新問題交織在一起,利益格局更加複雜,利益調整更加深刻,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進入高發期,調整各方面利益和形成改革共識的難度更大,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風險性和探索推進攻堅的難度明顯加大,繼續深化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和複雜。
從省內看,我省正處在夯實基礎、積蓄能量、調整結構,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節點;處在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互支撐、相互融合、相互發展的關鍵節點;處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形成經濟內生增長機制的關鍵節點。這一時期既是發展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正確認識保增長與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係,要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新的形勢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改革提出新要求。推動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難點在於調整利益格局,關鍵在於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加快所有制結構調整,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與國有企業改革結合起來,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進一步增強經濟成長動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發揮其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
(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對改革提出新要求。統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現三者深度融合、互動發展,這既是我省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如何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推進吉林特色城鎮化,是 “十二五”期間亟待解決的重大體制問題。要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有關改革,為統籌推進 “三化”,提供體制環境。
(三)實施 “富民工程”對改革提出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基礎,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富民工程的若干意見》 (吉發 〔2010〕21號)要求,把深化改革貫穿富民工程始終。要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這條主線,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等相關領域改革,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四)實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對改革提出新要求。以長吉圖開發開放為先導的任務和措施已經確立。要進一步通過先行先試,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建設富有活力、運行高效的我國沿邊開放新機制,培育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聯動發展新格局。
認真分析 “十二五”時期改革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抓住重點領域和關鍵性體制環節著力攻堅,力爭在重點領域取得戰略性突破,為我省 “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三、“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按照我省 “十二五”規劃總體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圍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統籌推進 “三化”和實施富民工程,全面推進行政、經濟、社會和文化體制改革,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增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和活力。
基本原則:
———必須把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和總體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各項改革都要圍繞和服從於改革總體目標。既要著眼當前,抓好階段性的改革,又要謀劃長遠改革目標任務,實現改革的階段性目標和總體目標的統一。
———必須堅持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相結合。抓住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重點問題,大膽探索創新,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總結試點經驗,面上推廣,實現改革的整體推進。
———必須加強改革的總體指導和統籌協調。加強對改革的總體指導和改革方案的跟蹤督促,統籌協調解決專項改革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確保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實。
———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以發展為目標,以改革為動力,以穩定為前提,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程度統一起來,在穩定中推進改革,促進發展,在改革和發展中實現社會穩定。
基本目標:大力推進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初步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運行體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地方金融體制改革,建立比較規範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和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深化企業改革,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積極發展各類要素市場,基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加快推進以社會公共需求轉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的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為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社會動力。積極穩妥推進以轉變政府職能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
 四、“十二五”時期改革主要任務和措施
按照我省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目標要求,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動力和活力。
(一)大力推進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主線的經濟體制改革。
1.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1)繼續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新的企業運行機制,進一步釋放微觀經濟主體活力。積極推進國有企業兼併重組。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的限制,通過產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合作等形式,引進戰略投資者,推進吉糧、信託、擔保、旅投等重點企業重組。整合原省屬煤炭企業、省內或域外新建礦井、省內有一定規模的地方或民營煤礦,壯大吉煤集團主業,打造現代化的煤炭產業板塊。整合省內酒精企業,組建吉林省酒精工業集團公司。整合出資企業旅遊資源和其他旅遊資源,組建旅遊集團。整合重要金屬及非金屬礦資源,提高規模開發能力,發展新材料等戰略產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
(2)積極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繼續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擴大試點範圍,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廠辦大集體職工養老保險關係接續試點。
(3)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堅持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能分開,完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建立完善國有金融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制。
(4)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消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和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有效激發市場投資活力。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企業通過參股、控股、資產收購等多種形式,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改善融資條件,拓寬融資渠道,開展區域性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試點和中小企業集合債券、集合票據試點。
2.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1)進一步完善鄉鎮機構、縣鄉財政管理體制、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農村綜合配套改革,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積極推進村級公益事業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任務,啟動化解鄉村墊交農業稅債務試點。
(2)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構建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健全土地流轉市場,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任務。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試點,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增加與減少掛鈎試點,探索實行以宅基地置換城鎮房產、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的土地利用新模式試點。
(3)積極推進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落實鼓勵農民向城鎮轉移的政策,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在全省範圍內逐步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性質和由此衍生的其他戶口類型。放寬農民進城落戶的政策限制,凡是進城農民有穩定居所、穩定就業崗位、穩定經濟來源,就可以進城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逐步取消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管理制度,完善流動人口管理辦法,全面推進暫住人口居住證制度,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
(4)全面推進林業改革。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配套改革。建立林業要素市場,推進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轉包、出租、轉讓、互換、入股、抵押等多種形式的集體林權有償流轉。積極推進地方國有林場改革試點,探索推進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3.深化財政金融價格等巨觀調控體制改革。
(1)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預算,細化政府性基金預算編制,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擴大社會保險預算編制範圍,開展預算支出績效考評試點。進一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探索建立公共財政向公共事業和民生工程傾斜的保障體系和機制。建立完善縣 (市)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和預算制度,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覆蓋面,2012年將所有財政性資金全部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運行管理。加快推進收支兩條線改革,進一步規範行政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收支脫鉤工作。繼續推進非稅收入收繳管理制度改革。
(2)深化地方金融體制改革,推進金融服務創新。創新金融資產增值模式,完善地方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整體上市。通過市場化方式設立低碳循環經濟投資、長吉一體化、人參產業等基金。開展商業銀行投資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試點。
全面推進農村金融綜合改革,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改制為區域性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探索農村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共同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模式。繼續推進農村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試點,所有具備條件的縣 (市)全部成立村鎮銀行。選擇部分縣 (市)開展創新貸款擔保方式,開展林權抵押貸款、農業機械抵押貸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質押貸款、農村住房及宅基地抵押貸款等信貸產品試點,開展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試點。
(3)推進資源價格機制改革。以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為重點,加快推進能夠充分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壞成本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深化電價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電階梯價格制度。深化水價改革,推行原水 “兩部制”水價制度。進一步深化城市供熱體制改革,按照 《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供熱計量改革工作的實施意見》(吉政發 〔2010〕20號)要求,穩步實施供熱計量改革,完善供熱價格形成機制,實行供熱計量收費。
4.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套用開發類科研機構轉企改制。
整合最佳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技術創新群體,增強科研院所創新動力,發展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的產學研合作和產業技術聯盟,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創新能力建設,發揮大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核心作用。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各類園區為載體,推進各具特色、創新能力較強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式發展。
5.建立完善現代市場體系。
(1)培育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加快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充分發揮主機板和創業板市場直接融資作用,大力培育主導產業的各類企業整體主機板上市和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創業板上市,積極爭取境外上市,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積極推進上市公司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支持和鼓勵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市場化方式參與上市公司重組,實現整體上市。積極探索建立大宗農副產品期貨市場。引導、鼓勵和支持現有的產權交易市場整合,形成全省聯網的產權交易體系。積極發展各類保險市場。構建統一、開放、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完善規範統一的勞動力市場,規範發展出國勞務市場。繼續發展技術等要素市場,規範發展土地市場。
(2)加強現代物流體系和商品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各類市場流通主體,發展完善現代物流業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開展流通業信息化試點。積極引進和培育物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一批物流企業,重點建設汽車、石化、農產品、建材、冶金等專業物流園區,構築長春、吉林、敦化、延龍圖等重要區域的物流節點。構建農村流通網路體系,多渠道支持農產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戶連結,加快以雙向流通體系為重點的農村市場建設,完善市場監測體系,搞活農村商品流通。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
(二)加快推進以社會需求轉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的社會領域體制改革。
1.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堅持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完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和績效考核制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醫藥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取消 “以藥養醫”。加快構建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實行各級醫療機構分級診療、雙向轉診制度。積極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完善醫院管理體制,改革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以服務收費、政府補助為主的補償機制和公益性導向的績效考核制度。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舉辦醫療機構,完善相關監管制度和政策,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
2.深化就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1)全面實施積極就業政策和創業扶持政策。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把穩定和擴大就業機會與建立靈活就業機制結合起來;把積極就業政策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起來;把加大失業救助力度與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制結合起來,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繼續推進統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試點,重點實施高校畢業生市場就業、困難群體援助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鞏固完善困難群體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
(2)積極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實施 “富民工程”,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制定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全面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3.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補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貫徹落實 《吉林省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施意見》(吉政發 〔2009〕31號),在19個縣 (市、區)進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試點,2013年新農保制度全面鋪開,2015年全覆蓋。繼續推行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試點,實現新農保同被征地農民等群體養老保險的有效轉移接續。建立城鎮無業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完善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十二五”期末,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探索失業保險省級統籌。
4.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整體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按照 “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的要求,將一般出版社、非時政類報刊社,一般的文藝院團,電影發行、放映單位,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複製、發行、網路傳輸部分等轉制為企業。完善推進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吉林歌舞劇院集團公司、吉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長影集團公司、吉林出版集團公司改革,整合資源,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整體上市。積極推進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藝術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
5.教育體制改革。
調整和最佳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實行縣域內教師資源統籌管理,逐步實現縣域內學校間教師隊伍的學科結構、學歷結構、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大體均衡。創新和完善教師補充機制,鼓勵促進優秀骨幹教師向教學力量薄弱的學校流動,實現教師流動制度化。推進學校民主管理,堅持和完善公辦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中國小校長任期制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學校科學民主決策和評價機制。建立和完善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效機制,創新教育模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到2012年,初步建立實現縣域內推進和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體制機制。繼續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重點抓好通榆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探索職業教育政企校聯盟辦學模式試點,長春市開展政府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長春理工大學建立高校總會計師制度試點,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探索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辦學模式試點,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試點等6個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
(三)深化以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為主線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1.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以及政府與中介組織分開,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直接干預,從制度上更好地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行政許可權制度、重大行政許可決策備案制度、行政許可決定公示制度、行政許可聽證制度等相關制度,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方式,探索建立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運行機制。全面建設責任政府,推行問責制。要進一步改進和健全行政問責的制度體系,逐步實現行政問責的規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加強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反饋糾偏機制和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設,建立促進科學發展觀的政績考評體系,在省、市、縣政府全面推行績效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探索社會服務新機制。
2.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繼續下放經濟管理許可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推行網上審批制度。進一步理順放權後省、市、縣經濟管理許可權關係,破除阻礙經濟發展的行政束縛,增強政府調控經濟、配置資源的能力,激發和釋放發展活力。
3.積極探索省直管縣行政管理體制。
進一步完善市縣行政體制,減少行政管理層級,理順行政關係,增強公共服務能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重點實施長吉一體化和延龍圖一體化建設,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打破區域行政界線,實行行政管理一體化,探索構建適應長吉圖地區城鎮化發展要求的行政區劃新格局。
4.深化投資體制改革。
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 (國發〔2004〕20號),調整最佳化重點行業投資結構,加大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建立政府投資決策、管理和風險控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科學的政府投資決策、建設和監管制度,推行政府投資項目專家評議和論證制度、公示制度,完善重點項目論證評估機制,建立投資項目後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建立預算內投資管理制度,健全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制。推進企業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規範企業投資項目核准和備案制度。
5.積極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規範幹部選拔任用提名制度,形成民主擇優的選拔任用幹部機制。
6.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構建公共服務體系。
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和管辦分開的要求,以促進公益事業發展為目的,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為核心,對事業單位進行分類改革,探索管辦分開的有效模式。
(四)全面推進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
1.全面落實 《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以及實施方案,在 “沿邊地區與內陸腹地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開拓陸海聯運國際運輸新通道”、“探索沿邊地區跨境經濟合作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著力在政策和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突破。
2.進一步完善開發區管理體制。按照精簡、統一、效能和小機構、大服務的原則,規範設定開發區管理機構及其內設機構,創新管理模式,探索走市場化路子。
3.積極推進長東北開發開放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試點。
五、規劃實施
“十二五”時期,各項改革任務繁重而艱巨,如期完成規劃的各項重點領域改革任務,實現預期目標,各級政府和各省直部門要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改革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作用,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大攻堅力度,完善推進改革工作機制,健全推進方式,切實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確保重點改革任務順利推進,務求實效。
(一)加強改革的組織領導。各級政府和各省直部門要把改革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本規劃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抓好規劃任務的落實。
(二)加強改革指導和統籌協調。發展改革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完善協調推進改革的工作機制,協調重點領域改革推進中的重大問題,監督檢查改革推進情況,組織改革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評估改革效果。
(三)加強部門間的協調。改革處在攻堅階段,許多工作涉及面寬,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難以推進,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形成齊心協力協調推進改革的良好格局。
(四)創新改革推進方式。突出重點,分類推進改革。既要抓住改革的薄弱環節,突出重點,又要注重改革的協調配套;既要大膽探索試驗,又要注重改革規範操作;既要抓好局部先行試點,又要把握全面推進的時機,注重改革的實效性。
(五)建立改革信息溝通機制。各地和各省直部門要適時向省改革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報推進改革的進展情況和改革經驗,加強改革信息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