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地理位置

這裡到處有沙壟和沙丘,沙壟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連綿的沙壟可長達數十公里,高20—30m。沙漠周圍分布有山脈和高原。東部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為麥克唐奈山脈,南為馬斯格雷夫山脈,都是東西走向。麥克唐奈山脈南北寬約30-40公里,東西長約650公里。
故地介紹

沙漠特點

吉布森沙漠(Gibson Desert)名為沙漠,實際上絕少流沙及塵士,主為光禿、大片的石床,是真正的石漠。
一般的沙漠大多是一片黃沙,而澳大利亞中部的吉布森沙漠是個紅色沙漠,氣候惡劣,白天氣溫高達38攝氏度以上,晚上降到0度以下,人跡罕至。紅色沙漠形成的原因是因為沙粒中含有鐵質,鐵暴露在空氣中會氧化,變成紅色,吉布森沙漠自然也就成為壯麗的紅沙漠了。吉布森沙漠也不是完全寸草不生的,有水就有生命存在,雨後的沙漠充滿生機,沙漠植物接連結束它們短暫的生命周期。
如果按單位面積計算,物種多樣性要遠遠超過南美洲的熱帶雨林。因此,發現者稱這裡為沙漠花園。夫蘭納里發現,生長在這裡的植物對自己非常苛刻,對水和養料的需求少得可憐,幾乎是別處植物的十分之一。同時,這裡所有植物的葉子都不是綠色的,而是帶著各種鮮艷的顏色。更奇特的是,這些花朵都能分泌超乎想像的大量花蜜。 夫蘭納里對這些植物進行了30年深入研究,才發現其中的奧秘:這裡的土壤成分主要是沒有養分的石英,只有對水分和營養需求極少的植物,才能生存;昆蟲和鳥類在這裡非常稀少,幾乎沒有潛在的授粉者。植物的生存繁衍主要靠傳播花粉。在這種條件下,植物必須開出最大最艷麗的花朵,分泌最多的花蜜,才能吸引極少潛在的授粉者的注意。
形成原因
(1)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因氣流下沉不易降水。

(2)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陸,而且大陸又是東西寬、南北窄,擴大了回歸高壓帶控制的面積。
(3)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緊靠東部太平洋沿岸,縮小了東南信風和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範圍,使多雨區局限於東部太平洋沿岸,而廣大內陸和西部地區降水稀少。
(4)廣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區,地勢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離陸風,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過,有降溫減濕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亞沙漠面積特別廣大,而且直達西海岸。
資源

其實,關於鑿河調水的問題在澳大利亞並非第一次提出。早在1898年,英國殖民當局就提出挖掘運河,向西部沙漠裡的金礦輸水,以促進金礦的發展。但由於成本太高和環境等原因,一項項調水計畫最終都被束之高閣。 在環境問題令人憂慮的今天,重新提出異地調水自然遭到環保主義者的抨擊。有環保組織指出,金伯利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從高原河流往珀斯調水是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這是不可接受的。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下屬的水及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布萊爾·南卡羅女士也認為,開鑿運河對金伯利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極大威脅。她說,高原地區的河水流入大海是自然現象,是那裡環境的需要。但如果把水輸送到珀斯,今後金伯利高原的環境就不會像人們所看到的那樣了。

然而,金伯利高原調水計畫談何容易。鑿河也好,鋪管也罷,距離長達3000多公里不說,而且還要穿越環境惡劣的大沙沙漠和吉布森沙漠。這些地帶常年乾旱,蒸發量大,滲漏嚴重。如果真能讓水流出高原,進入珀斯,實可謂人類的又一創舉。
這裡到處有沙壟和沙丘,沙壟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連綿的沙壟可長達數十公里,高20—30m。沙漠周圍分布有山脈和高原。東部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為麥克唐奈山脈,南為馬斯格雷夫山脈,都是東西走向。麥克唐奈山脈南北寬約30-40公里,東西長約650公里。
這裡為大陸最熱最乾燥地區之一,降水極少且不穩定。河流水量極小,多消失於沙漠中,為不毛之地。
澳大利亞西部常年乾燥的原因在於:
1、澳大利亞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作半環狀遞減,植物帶也相應呈半環狀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帶向內陸逐漸過渡為草原帶、沙漠帶。
2、西部乾燥原因:西部沿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乾燥少雨。
沙漠治理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政府和民間環保組織採取了不少治沙措施,效果明顯,最近兩年已經沒有再發生沙塵暴了。除了制定有關管理法規,包括聯邦議會1936年頒布的《草原管理條例》、1989年制定的《土壤保護和土地愛護法案》 ,還提出了以生物措施為主,利用植樹、種草等多種生物和工程措施綜合治沙的戰略。
植樹種草是最有效的防沙辦法,澳大利亞為此開展“綠色澳大利亞”運動。在澳大利亞一些城市,政府免費給蓋房子的居民發放樹苗,不種會受罰。仔細觀察街頭巷尾的樹,樹下無一例外都鋪了大快木屑或透氣膠粒一類的東西,這樣做既不影響樹木對水分的吸收,風吹過時也不會揚起浮土。在建築物與圍牆之間的狹小地帶,人們也精心種植花草並在花草下鋪上碎木屑,整個城市就象花園一樣。澳大利亞也很重視郊區和農村的環境治理。在一些草原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方,牧場主們嚴格控制草場的載畜量,減輕草場的負擔。而在農耕地區,農民的社會責任感相當強,農場主在許多農場的坡地上種的都是多季作物,因為坡地上的單季作物在翻耕時會造成更嚴重的土壤流失。不但如此,農民們還儘量避免在乾燥的日子翻耕土地,非常精心地養護耕種的土地。在植物治沙方面,澳大利亞根據乾旱程度對植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種植了不同植物進行防沙治沙。對年降水量大於500毫米的海岸沙丘,他們先種草使流沙固定,然後種豆科等植物,最後種喬木和灌木。對於年降水量超過250毫米的內陸沙丘,則主要是種草。這些措施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