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瓦提步兵旅

吉瓦提步兵旅,是以色列國防軍的精銳部隊,是以色列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

概覽

前言

以色列和黎巴嫩邊境的清晨是靜謐的,春天的太陽升起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山峰被平和的薄霧籠罩。美麗的牧場、桉樹林和起伏的山崗幾乎能使人忘記身處於這個星球上飽經戰火之地。但就在這靜謐的清晨,你依然能聽得到無線電里傳出的嗡嗡的靜電噪聲,M-113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履帶碾過的吱嘎聲,你依然看得到國境防線。這條將北以色列和黎巴嫩分開的國境線是數排倒刺鐵絲網,上面掛有許多電子感測器。這條國境防線綿延63英里,從地中海邊的茹什.哈尼卡拉(Rosh Hanikra)直到敘利亞邊境。以色列人自己把這條國境防線稱為“圍欄”(Fence),就像一位軍官說的:“中國有長城,而以色列有圍欄(China has Great Wall,and Israel has its “fence”)”。圍欄是單薄而脆弱的,真正使它具備隔離和防衛價值的是沿國境線巡邏的人!在這條國境防線上擔負警戒任務的是隸屬以色列國家警察的邊防警察部隊(Border Guard Police)和以色列國防軍最好的步兵旅——吉瓦提步兵旅(Givati infantry Brigade)。

簡介

吉瓦提步兵旅以色列國防軍的精銳部隊,以色列歷史最悠久的部隊之一,是1948年12月以色列首批組建的6個正規步兵旅之一(當時的正式番號是第2步兵旅),當時的指揮官是西蒙·阿維丹(Shimon Avidan)。實際上,在以色列獨立戰爭第2次停火之前的戰鬥中,吉瓦提步兵旅作為猶太武裝力量的一個作戰單位就已經存在了,1948年12月的組建或許說成是整編更合理一些。以色列獨立戰爭爆發前,以色列國家幾乎沒有統一的正規部隊,大量雜牌的猶太人武裝構成了與阿拉伯聯軍對抗的以軍主體,主要的猶太武裝力量包括哈賈納(Hagana)、帕爾馬奇(Palmach)、Lehi(Lohamei Herut Israel ——以色列自由戰士)和IZL(Irgun Zevai Le'ummi——國家軍事組織)。因此,在這個階段,隸屬於哈賈納的吉瓦提旅名義上雖然是一個步兵旅,但很顯然,它並不具備作為正規步兵旅應有的編制體制,在人數和裝備上更是相去甚遠。但在整個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就像整個以色列軍隊一樣,吉瓦體步兵旅儘管裝備落後,訓練不足,面對人數和裝備上都占據絕對優勢的阿拉伯聯軍,仍然打出了自己的氣勢,贏得了輝煌的勝利。

軍史

公路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在開始階段從本質上來講是一次“公路戰爭”,由於當時巴勒斯坦境內所有主要公路沿線都有阿拉伯人聚居點,一旦阿拉伯人控制了這些公路,那么猶太人定居點之間的聯繫就會被切斷,各定居點會陷入孤立和包圍之中。因此,從1948年3月開始,儘管阿以雙方還沒有爆發正式的戰爭,但在連綿不斷的武裝衝突中,阿拉伯人已經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公路控制權的掌握上。到1948年3月26日,通往內蓋夫地區的沿海公路就已經被完全切斷。在這段時間裡,儘管困難重重,但以色列的武裝力量仍然在不斷成長,3月底,有約21000名17-23歲的年輕人應徵入伍,大批從捷克購買的輕武器抵達,以色列軍事力量開始逐步成形。
由於當時耶路撒冷與外界的聯繫完全中斷,城內的猶太人如同生活在孤島上,因此,1948年3月,猶太武裝力量的首要任務是打通耶路撒冷與外界的聯繫,維持“首都”的給養供應。D計畫(Plan D)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籠了。該計畫的首要目標就是打開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為此,哈賈納部隊實施了Nachshon行動(Operation Nachshon),這個行動的名字來源於聖經,Nachshon.Ben.Aminadav是出埃及記中第一個跳入紅海中的猶太人。Nachshon行動在以色列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哈賈納的首次作戰,也是以色列軍隊首次進行旅級規模的作戰,在此之前,猶太人武裝只有連級別作戰的經驗。參加這次行動就是當時初具規模的吉瓦提步兵旅,全旅約1500人,編為3個步兵營。士兵們用從捷克購買的輕武器武裝起來,這些武器在1948年4月1日才空運到以色列南部一個隱蔽的空軍基地,並秘密的發放到哈賈納成員手中。
在Nachshon行動開始之前,吉瓦提旅先行進行了戰役準備階段的作戰,第一次作戰行動在拉姆勒(Ramle)。吉瓦提旅士兵襲擊了哈桑.撒拉美的司令部(Hassan Salame),這使得後者的部隊再也無法在沿海平原阻礙哈賈納部隊的行動。隨後,吉瓦提旅又占領了卡斯特爾村(Castel),這是一個位於耶路撒冷和克里阿特-阿納維姆(Kyriat Anavim)之間的阿拉伯村莊,是耶路撒冷的鎖匙之地。1948年4月6日,Nachshon行動在拉圖恩地區(這裡現在是以色列裝甲兵博物館所在地)正式打響,吉瓦提旅部隊占領了瓦迪.奧爾-撒拉兵營(wadi al-Sarrar camp)、阿拉伯胡爾達(Arab Hulda)和戴爾.穆黑森(Deir Muheisin)。與此同時,貝特.馬奇斯爾(Beit Machsir)村也遭到帕爾馬奇部隊的進攻,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被打通了,60名帕爾馬奇士兵駕車將給養送達耶路撒冷。4月7日-8日,阿拉伯軍隊開始反攻,戰鬥首先在莫特扎(Motza)地區打響,隨後雙方在卡斯特爾村展開激烈爭奪,整整6天時間,阿拉伯軍隊反覆衝擊吉瓦提旅的陣地,戰況異常慘烈,遭受重大傷亡的以軍被迫後撤。但隨後發生了戲劇性的事件——剛剛從大馬士革返回巴勒斯坦的阿拉伯軍隊指揮官阿巴德.侯賽尼在戰鬥中陣亡,失去指揮官的阿拉伯軍隊在4月10日立即停止了進攻。在隨後的一段時間裡,耶路撒冷與外界的聯繫恢復了,給養和部隊源源不斷的抵達。
參加了Nachshon行動後,吉瓦提旅馬不停蹄又投入到特拉維夫保衛戰中。由於賈法(Jaffa)以東的阿拉伯村莊對於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一個威脅,而且它們的存在導致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東南和東北方向形成巨大的防御真空。因此,阿拉伯軍隊得以直接向特拉維夫的外圍發起進攻,而賈法城內高樓上的阿拉伯狙擊手甚至可以直接控制特拉維夫的街道,隨意擊倒街上的行人。在特拉維夫地區,由丹.埃文指揮的亞歷山東尼旅(Alexandroni Brigade)和奇爾亞提旅(Kiryati Brigade)以及吉瓦提旅的部隊在逾越節黃昏一道發起了哈梅茲行動(Operation Hamez)。行動目標是占領賈法以東的阿拉伯村莊——西利亞(Hiriya)、撒奇亞(Sakiya)、撒拉米(Salame)和亞祖爾(Yazur)。以軍最初並沒有計畫占領賈法,他們只是採取迂迴的戰術包圍賈法以東的阿拉伯村莊群,以解除它們對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的威脅。只要沒有受到大的威脅,哈賈納部隊被告戒應當避免攻擊賈法。1948年4月29日,以軍完成了對賈法的包圍,該地的大約70000名阿拉伯居民絕大多數逃散。賈法城最後在5月13日落入以色列軍隊手中。

南線鏖戰

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埃及軍隊越過邊境向剛剛成立的以色列發起進攻,埃及軍隊兵分兩路,分別沿北面的沿海公路和東南方向通往比爾沙巴(Sheba)的道路攻擊前進。埃及有著比以色列規模大得多的陸軍部隊。參與進攻的埃及陸軍共有5個營(團),每個營在2000-5000人之間。而在以色列南部的27個猶太人定居點,沒有一個的防禦力量超過了50人。帕爾馬奇的南部旅(Southen Brigade)僅有800人組成,裝備的都是步兵輕武器。而隸屬哈賈納的吉瓦提旅也只不過3000人,他們負責防禦內蓋夫沙漠的北部,也沒有裝備重型武器(而且吉瓦提旅是在埃及人發起進攻後才從耶路撒冷走廊調來)。5月14-15日夜間,埃及軍隊開始發起進攻。第一波攻擊目標是卡法.達洛姆農莊(kibbutz Kfar Darom)。這個基布茲農莊位於加沙以南11公里。在此之前的5月10日,埃軍已經對此地發起過試探性攻擊,但被擊退。在試探性進攻中,防禦者用光了所有的手榴彈後,不得不把用來裝經文匣的袋子塞滿TNT炸藥,投向埃軍。儘管埃及軍隊的攻擊並不算成功,其步坦協同做的很差,步兵幾乎跟不上裝甲部隊進攻的步伐,但由於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埃及軍隊還是占領了農莊周圍所有的高地,將農莊整個包圍起來。與此同時,敘利亞軍隊在更南面向尼里姆農莊(Kibbutz Nirim)發起進攻,但遭到吉瓦提旅所屬部隊的頑強抵抗,傷亡慘重。埃及軍隊則繼續向前推進,兵鋒直指特拉維夫。隨即爆發了雅得.莫德柴戰役(YAD Mordechai)。雅得.莫德柴位於特拉維夫以南,非常靠近加沙-阿什克隆(Gaza-Ashkelon)大道,是埃及軍隊向北進攻的必經之路。雅得.莫德柴戰役持續了數天,雙方都打得異常艱苦。
由於需要收攏部隊,埃軍向雅得.莫德柴農莊的進攻被拖延到5月19日才正式打響。集結完畢的埃及軍隊包括2個步兵營、1個裝甲營和1個炮兵團。漫長的彈幕射擊後,埃軍步兵發起衝鋒,經過三小時苦戰,農莊外圍陣地落入埃軍手中。埃軍後續梯隊試圖強行衝進農莊大院,在殘酷的肉搏戰中,以守軍與前來增援的內蓋夫旅部隊(不足一個連)居然成功的將埃軍打了回去。5月20日,以守軍再次擊退了埃軍的4次進攻。5月22日,已經在數倍於己的埃軍面前堅持了4天的雅得.莫德柴守衛者向南部軍區參謀長發去電報:“部隊疲勞到了極點,建制已全部被打散。恐怕我們堅持不了多久了。選擇只有兩個,要么撤退,要么您能派來強援。傷患和婦孺需要立即撤退。”南部軍區司令部決定撤出雅得.莫德柴。5月24日黎明時分,殘餘的守衛部隊後撤至吉瓦拉姆農場(kibbutz Gevaram)。在雅得.莫德柴保衛戰中,埃軍損失兵員超過400人,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這裡浪費掉了5天時間,以空間換時間的以軍得以在阿什多德(Ashdod)以北建立起新的防線。但雅得.莫德柴的陷落使以色列腹地直接向埃軍敞開。此時,以軍總部急調吉瓦提旅參展,吉瓦提旅此前一直在耶路撒冷走廊地帶作戰,埃軍從南線發起進攻的第2天,吉瓦提旅就緊急調往南部。2天后,作為生力軍的吉瓦提旅就向埃軍發起了反衝擊。5月19-20日夜間,吉瓦提旅攻占了撒拉方德兵營(Sarafand camp)。
1948年5月29日,一支龐大的埃軍縱隊——大約500輛裝甲車和火炮——越過尼特扎尼姆農莊(Kibbutz Nitzanim)向北挺進,直撲阿什多德。如果不能在阿什多德擋住埃軍,特拉維夫就危在旦夕。因此,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部(IDF,1948年5月正式成立)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將埃軍擋在阿什多德。剛剛獲得第一批戰鬥機的以色列空軍立即投入戰鬥,雖然4架S-199戰鬥機(每架掛載2枚70公斤炸彈)並不能給埃軍造成什麼實質性的損失,但以色列飛機的出現徹底打亂了埃軍的陣腳,並對埃軍士兵的心裡產生嚴重影響,埃軍為了收攏四散躲避空襲的部隊耗費了大量時間,其進攻失去了勢頭。吉瓦提旅抓住時機發起反衝擊,成功的阻止了埃軍縱隊的繼續前進。迫使埃軍從進攻轉入防禦。6月2日,吉瓦提旅對埃軍主力部隊反起強有力的反衝擊。但是攻擊失敗了,大批以色列士兵陣亡或被俘。然而,這次進攻仍然成為以色列獨立戰爭期間南部戰線的轉折點。埃軍司令部決定停止向北進攻,集中全力清剿內蓋夫地區殘存的猶太武裝力量。埃軍將注意力集中在馬吉達-法盧加-貝特-吉布林(Madjal-Faluja-Beit-Jibrin)的公路上。這條公路相當特殊,占領了它就可以把內蓋夫地區從北面整個封鎖起來。6月7日,埃軍向阿什多德以南的尼特扎尼姆農莊發起進攻,農莊防禦者進行了頑強抵抗,但最終仍舊免不了投降,畢竟他們面對的是十倍於己的埃軍。尼特扎尼姆戰役中,埃軍占領了關鍵性的69號高地,它直接控制著阿什多德地區的公路,埃軍還向比爾圖維亞(Beer Tuvia)方向進攻但被打了回來。此時,埃軍的主要目標已經變成從北面將內蓋夫地區完全割裂出來,並將進攻重點轉向東面,經希布倫(Hebron)和伯利恆(Bethlehem)向耶路撒冷進攻。因此,馬德加-法盧加-貝特公路變的對雙方都生死攸關。在第一次停戰日的夜間(6月10-11日),吉瓦提旅發起進攻,取得了大量的戰術勝利,成功切斷了從烏賈-比爾沙巴(Uja-Beersheba)的沙漠公路。隨後阿以雙方進入停戰狀態,聯合國救援物資到達耶路撒冷,而戰爭雙方都利用這難得的喘息之機重新整編部隊,擴軍備戰。聯合國試圖把雙方拉到談判桌上來,聯合國的提案是將加利利地區劃歸以色列,而將內蓋夫沙漠地區劃給阿拉伯國家,而耶路撒冷則由聯合國代管。這個提案遭到了雙方的拒絕,於是在28天的停火後,戰後在7月9日重新燃起。以軍集中兵力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以軍的進攻方向重點放在中部戰線。以軍集中4個旅的兵力,向特拉維夫東南12英里的盧德和臘姆拉城實施突擊。該兩城由“阿拉伯軍團”占領,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東西和南北的交通樞紐,對以色列威脅較大。當以色列兩個旅向兩地發動進攻時,“阿拉伯軍團”司令格拉布藉口後勤供應困難,需要縮短戰線,放棄兩城,使以色列軍隊於7月11、12日就占領了兩地。打開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約阿夫行動

約阿夫行動(Operation Yoav 1948年10月15日-10月22日)是吉瓦提步兵旅在獨立戰爭期間參加的最後一次大規模作戰行動,同時也是最乾淨漂亮的一次。在短短7天的時間裡,吉瓦提旅就成功打通了通往內蓋夫地區的公路並收復了內蓋夫收複比爾沙巴。
約阿夫行動的戰役目標是打通內蓋夫走廊,切斷埃及軍隊的沿海通信線路和比爾沙巴-希布倫-耶路撒冷的通道。隔斷並擊敗埃及軍隊,最終將埃軍趕回西奈半島。約阿夫行動由以色列國防軍南部軍區總司令伊加爾.阿隆(Yigal Allon)親自指揮,參加戰役的以軍共集結了3個步兵旅——內蓋夫旅(Negev Brigade)、吉瓦提旅和伊夫塔什旅(Yiftach Brigade);第8裝甲旅1個裝甲營和以色列國防軍在當時所擁有的最大的一個炮兵群。10月18日,奧迪德旅(Oded Brigade)也加入戰團。戰役發動前,埃及軍隊在內格夫的部署,缺乏縱深,他們的陣地只分布在幾條狹窄的防禦陣地內。
10月15日夜間,以色列空軍轟炸了加沙(Gaza)、馬吉達勒(Majdal)和貝特-漢南(Beit Hanun),破壞了埃軍的通信體系和指揮機關;另一部分飛機轟炸了阿里什機場,這次較大規模的空襲為以色列空軍贏得了戰場制空權,在約阿夫行動期間,天空中幾乎見不到埃及飛機。伊夫塔什旅的1個突擊營沿阿里什到拉法之間的公路以及加沙地區的其他主要道路布雷。與此同時,吉瓦提旅兩個步兵營強行突擊,一直楔入到伊拉克東部的埃爾曼西亞(El-Manshiyeh),切斷了法盧加和貝特-古夫林(Beit Guvrin)之間的道路。10月16日夜間,以色列第8裝甲旅1個坦克營和內蓋夫旅1個步兵營向埃爾曼西亞發起強攻,試圖打開東南方向的走廊。但進攻失敗了,以軍蒙受了慘重損失。10月16日夜間,吉瓦提旅向法盧加以西發起攻擊,他們在113號高地以及附近的埃軍要塞與埃軍展開激戰,這個地區橫跨在馬吉達勒和法盧加的十字路口上,是一個關鍵性的結合部。經過殘酷的肉搏戰,吉瓦提旅的士兵們占領了100號高地和113高地,1天后又占領了結合部。為了紀念吉瓦提旅官兵的英勇作戰,馬吉達勒和法盧加結合部今天被稱為吉瓦提結合部(Givati Junction)。
隨著戰事的進展,聯合國再次介入,阿隆意識到留給他打通內蓋夫走廊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了,因此他要求吉瓦提旅不惜一切代價在10月19-20日夜間向埃軍的要塞胡萊卡特(Huleiqat)發起強攻,經過殘酷的激戰,精疲力盡的吉瓦提旅最終占領了胡萊卡特,通往內蓋夫的大門被打開了。10月21日凌晨4點,以軍第8裝甲旅突擊營和內蓋夫旅兩個步兵營向內格夫首府比爾沙巴發起進攻,同時,吉瓦提旅向比爾沙巴南北兩側運動,以應付可能出現的援軍,擔負起外圍警戒任務。經過激戰,500名埃及守軍全部被殲,早上9點,以軍占領比爾沙巴。至此,以軍控制了除法盧賈和加薩走廊以外的整個內格夫北部地區。
東部的埃及軍隊由於約阿夫行動的結果被分割成孤立的4個部分:拉法-加沙地區;馬吉達勒地區;法盧加地區,主要供應線被全部切斷,另有2個營被孤立在希布倫-耶路撒冷地區。為了紀念此次戰役,伊拉克蘇丹堡壘被重新命名為約阿夫堡壘,這裡也成為吉瓦提紀念館的所在地。

軍隊發展

二十五年變遷

獨立戰爭結束後,由於以色列國防軍擴軍,新編成的部隊需要老兵和富有經驗的士官帶領,因此參加了獨立戰爭並立下赫赫戰功的吉瓦提步兵旅成為以色列國防軍重要的財富。吉瓦提步兵旅的官兵在擴軍過程中被分割為2個旅——保留了原來骨幹力量的部隊加上新近入伍的士兵,他們繼承了吉瓦提旅的番號;一小部分士官和老兵被分配到新組建的第17後備步兵旅中,承擔起骨幹作用。1956年夏季,吉瓦提步兵旅被裁撤,它的番號被授予了第17後備步兵旅,該旅遂以吉瓦提旅的名稱參加了1956年的西奈戰役和1967年的六日戰爭,在這2次戰爭中,吉瓦提旅均在以色列國防軍中部軍區統帥下作戰。六日戰爭中,吉瓦提旅參加了在撒瑪利亞及周圍山區的戰鬥,與伊拉克和約旦聯軍作戰,一直打到約旦河的堤岸邊。

喋血贖罪日

1968年11月,六日戰爭結束後一年半,埃及人認為他們在蘇聯幫助下重新組建和武裝起來的軍隊已經強大到足以進行一場規模巨大的消耗戰了。於是,埃軍在11月向以軍發動了一次強大的炮擊,僅一次炮擊便擊斃了18名以軍士兵。作為報復,以色列軍隊向尼羅河谷的納傑哈馬迪發動了一次漂亮的深遠縱深的直升機機降作戰,摧毀了埃及的雷達站。這次突襲使納賽爾總統十分震驚,並使他認識到,埃及軍隊離準備就緒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從而把戰爭推遲到了1969年3月。以色列人趁此時機,竭盡全力建立了一道防線。
總參謀長哈伊姆.巴列夫中將命令阿弗拉罕.阿丹少將率領一個三軍聯合小組,向總參謀部提出在西奈建立防禦體系的建議。在該小組前往西奈考察之前,南部軍區司令耶沙亞胡.加維什少將就曾考慮了西奈防禦的種種問題。他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究竟是將部隊部署在運河一線,還是部署在遠離運河的縱深。加維什得出的結論是:應該在運河前線堅守陣地,尤其要守住有可能成為渡河地段的各點。
阿丹著手設計沿蘇伊士運河建立的防禦體系。他草擬的最初方案是沿運河構築碉堡,並使其具有最好的觀察視界——白天可進行良好的日視觀察,夜間可進行電子觀察——同時,又使己方部隊儘量不暴露於敵人炮火之下。他設計了許多獨立的支撐點,每個可配置15名士兵,支撐點之間相隔7英里,有流動裝甲車進行巡邏,其後方部署有炮兵和裝甲部隊,隨時準備向前開進,以粉碎任何渡河的企圖。這些支撐點被構想為前哨“警報系統”,而不是一道防線,因而每個支撐點的兵力限定為15名,它們之間的距離為7英里,並且只有有限的防禦工事。加維什接受阿丹計畫的附加條件是,在運河北端所有可能的渡河點都要有支撐點防禦。根據上述“警報系統”制定的以色列防禦計畫,提交總參謀部批准。總參謀部訓練部長阿里爾.沙隆少將和國防部的以色列.塔爾少將反對。他們提出,僅在離運河的一定距離上部署裝甲部隊,並通過機動裝甲部隊的活動來控制運河。此後,加維什公開闡明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他認為這道防線在戰時是所有可能的進攻軸線上的一系列觀察哨和支撐點。這道防線將起遲滯敵人的作用。在消耗戰和停火期間,這些支撐點可作為觀察哨(在消耗戰中可防炮火殺傷),也可作為電子警報與控制中心和裝甲巡邏隊的基地。
巴列夫將軍決定同意建立以支撐點為骨幹的防禦體系,並由阿丹將軍率領的小組著手監督防線的修建工程。該工程於1969年3月15日完工。每個碉堡控制兩側各0.5-1英里的地區,各支撐點之間約5-6英里的地域內設定有觀察哨和巡邏隊。在所有堅守困難和關係重大的支撐點內——如防線兩端的陣地和一些孤立的支撐點內——都配置有坦克。坦克集中在支撐點後方,還有坦克排配置在支撐點內的坦克掩體內,從那裡可以向運河進行縱向射擊。整個防線構築有大批這樣的陣地,這些陣地是坦克發射陣地的補充,坦克發射陣地修築在支撐點後方0.5-1英里處,為碉堡提供火力掩護,並控制運河的接近路。此外,還修建了龐大的永久性防禦設施,包括道路網、地下指揮部、水道系統、通信系統、修理所和倉庫等。
建立類似前哨警戒系統的巴列夫防線是以色列在當時的戰略條件下所能採取的最合理的行為。防線總要有人去守衛,後備部隊和邊防警察的素質不足以承擔起第一道屏障的責任,作為以色列國防軍步兵部隊的主力,吉瓦提旅責無旁貸的肩負起守望運河的職責。以色列國防軍高層很清楚,一旦敵人發起大規模進攻,僅憑這一條單薄的警戒式的防線是不可能擋住敵人裝甲部隊的,他們所能起到的就是遲滯防禦,以空間換時間。這個作戰思想幾乎就決定了吉瓦提旅和哥蘭尼旅(以色列北部戈蘭高地也有類似巴列夫防線的前哨警戒系統)這兩個以色列最好的步兵旅在贖罪日戰爭中的命運。這兩個步兵旅分兵把守各個哨所和支撐點,當埃及和敘利亞軍隊發起大規模進攻時,他們成了首當其衝的目標。在南線,埃軍強渡運河成功後,吉瓦提旅就被割裂在各個支撐點上,與數倍於己的埃及第三軍臉對臉。戰爭初期,吉瓦提旅蒙受了慘重損失,直到以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他們才緩過勁兒來,重新整編後的吉瓦提旅跟隨在沙龍裝甲部隊的後面渡過了蘇伊士運河,並在停火前占領了非洲土地上的蘇伊士城。

吉瓦提旅重生

以色列國防軍是一支善於在戰爭中總結經驗教訓的軍隊,在六日戰爭前,以色列沒有固定的師的編制,旅級部隊是其基本作戰單位。贖罪日戰爭後,以色列國防軍重新梳理了作戰指導思想,大力加強裝甲部隊的建設,從1977到1987年,步兵旅的數目不斷縮小,而裝甲旅的數量從20個增加到33個。黎巴嫩戰爭後,以色列國防軍再次對軍隊的建設進行了重大改革,1988年,以色列陸軍正式確立了固定的師級作戰部隊編制,組建了3個裝甲師,每個師下轄2個裝甲旅和1個炮兵旅,一旦進入戰爭動員程式,則每個師還將加強1個裝甲旅和1個機械化步兵旅。後備部隊包括9個裝甲師、1個空中機動師和10個用於邊境防禦的地區性步兵旅。同時,以色列國防軍認為雖然步兵部隊的數量需要不斷削減,但其作戰效能應該得到更大的提高。在此基礎上,1983年6月13日,吉瓦提旅獲準重新組建。以色列國防軍重建吉瓦提旅的初衷是希望擁有像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一樣的兩棲打擊力量,因此吉瓦提旅裝備了大量的兩棲作戰裝備,並在沿海地區進行了大量戰術訓練。經過努力工作,艱苦訓練,加上一個穩固而出色的軍官團體,吉瓦提旅很快重新成為以色列最優秀的步兵旅,在國防軍中嶄露頭角,他們在軍內聯合演習中曾先後擊敗過精銳的傘兵旅和哥蘭尼機械化步兵旅。但隨後,由於周邊安全形勢的不斷惡化,國內恐怖活動的加劇,加之大規模中東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逐漸減小,以色列國防軍高層改變初衷,撤消了吉瓦提旅的兩棲作戰使命,而將其重新部署到北部邊境,擔負起邊境警戒、防衛的任務。
吉瓦提旅的士兵都是接受過嚴格訓練,有著高度愛國主義激情的18-21歲的年輕人,儘管年紀很輕,但都稱得上經驗豐富的老兵了。對於他們來說,在“圍欄”服役已不僅僅是一項他們應盡的義務,而已成為他們長大成人的人生階段中一項重要的儀式。今天,黎巴嫩和敘利亞邊境已經成為一個世人皆知的盜賊橫行的地方。這裡也就是吉瓦提步兵旅年輕士兵們的防區。
吉瓦提旅目前仍是以色列國防軍中有著獨一無二的制式軍服的單位,他們的上級指揮機關——以色列國防軍南部軍區——批准吉瓦提旅佩戴獨特的吉瓦提紫紅色貝雷帽。在靠近國境防線的地方,明亮的紫紅色貝雷帽就看不到了,A級軍禮服被不合身的肥大作戰褲、骯髒的野戰夾克、凱夫拉防彈頭盔和單兵裝具取代。在國境防線上,沒有哪位士兵在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時,身上不是背著加利爾突擊步槍的。不管是在食堂吃飯,還是在小賣部買煙,甚至上廁所,武器都總在手邊。加利爾步槍是以色列軍工企業的驕傲,也是士兵們最信賴的朋友。士兵們小心的照顧它,抱著它一起入睡,他們知道,在戰場上要靠加利爾挽救自己的生命。關於戰鬥的想像總在每一名士兵的腦海里,尤其是在執行拂曉巡邏任務時,拂曉巡邏是所有任務中最困難的,因為這是恐怖分子最喜歡的偷越邊境的時刻。黎明前暗淡的天光和常有的霧氣是恐怖分子最好的掩護,反之,巡邏兵卻正處於一天中最疲勞的時刻,雙眼通紅,扣著扳機的手指反應遲鈍。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進行了6個小時的巡邏。
黎以邊境上分布著數十個小鎮、基布茲農莊和猶太人定居點。這些定居點距離邊境僅有20分鐘的路程,居民們的生命安全都寄托在吉瓦提旅士兵們身上。正如19歲的拉米少尉所說:“我們不能讓一個殺人犯從我們身邊溜過去。”
大規模戰爭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軍隊建功立業的可能性也隨之消失。在北部邊境巡邏的這支吉瓦提旅已不是當年馳騁在內蓋夫沙漠中那支常勝之師,他們承擔的是煩瑣、乏味、徒增壓力的日常巡邏任務。但是對於普通以色列人,尤其是那些居住在黎以邊境上的猶太人而言,吉瓦提旅仍舊和以前一樣,是國防軍的精銳之師,是他們生命與財產的保護神。

新使命——反恐

實際上,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由於難以承受常年維持龐大軍隊的經費壓力,以色列已經大規模削減了它的常備部隊。能夠隨時待命行動的只有3個裝甲旅——第7裝甲旅、第188裝甲旅和第401裝甲旅。此外,以色列國防軍步兵部隊僅有4個步兵旅組成分別是——吉瓦提旅、哥蘭尼旅、納哈爾旅(NAHAL)和提贊哈里姆旅(Tzanhanim)。在過去,這些旅被分別賦 予了不同的作戰使命,在質量上,在訓練和部署上都存在差異。比如:提贊哈里姆旅是專門的空降旅,善於傘降和直升機機降作戰;哥蘭尼旅裝備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戰車,是以色列國防軍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步兵旅;而吉瓦提旅則執行兩棲作戰任務,類似於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但是今天,這些單位全都要接受直升機作戰訓練,吉瓦提旅則放棄了在兩棲作戰方面的使命,所有的步兵旅之間的裝備和作戰使命的差異越來越小。到2004年,這4個旅之間已經毫無差別。這4個旅現在有同樣的內部結構。每個旅都由3個常規步兵營;通信連(Signal Company,希伯萊文中稱為PALHICK);偵搜單位/偵搜營(YACHSAR/GADSAR)組成。
作為一個正規的一線步兵旅,吉瓦提旅承擔的任務在世紀之交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其作戰使命和訓練目標越來越偏重於社會安全保障和反恐作戰。他們和那些比他們歷史更悠久的兄弟旅一起承擔起了這些責任。出於反恐作戰的需要,以色列國防軍在現有陸軍部隊的基礎上組建了若干特種部隊,4個步兵旅的偵搜營均被列入特種部隊範疇。吉瓦提步兵旅的偵搜營由由以下單位組成:偵搜連(希伯萊文中稱為PALSAR);反坦克連(PALNAT);工兵連(PALHAN)。
這4個偵搜單位是4個步兵旅的矛尖,他們擁有最好的訓練和最好的裝備。他們通常執行以下任務:先導——在戰時,PALSAR將肩負起為全旅的機動選擇行進路線的任務。情報收集——他們在戰鬥中將搭乘機動車輛或者步行在旅主力部隊的前方,為指揮官提供敵方信息。直接參與作戰行動——比如設伏,奇襲,攻擊敵軍關鍵性區域等。核生化偵察和鑑別;和平時期或戰時執行反恐行動。
偵搜營官兵的訓練周期長達16個月,包括數個階段:首先是4個月的基本步兵訓練;然後是2個月的高階步兵訓練;3周在以色列國防軍反恐戰爭學校(IDF Counter Terror Warfare School)的反恐訓練課程;2周的跳傘訓練,訓練地點是以色列國防軍傘兵學校(IDF Parachuting School);2個月的情報收集和偵搜訓練合成(以色列國防軍情報和偵察學校——MOS);剩下的時間則是奇襲戰術訓練、導航訓練、開闊地區作戰訓練和CQB近戰戰術訓練。
最近幾年,吉瓦提旅一直在南黎巴嫩的安全區內執行關鍵性的維持治安的行動。2002-2003年,吉瓦提旅在南部軍區的指揮下行動,部署在加沙地區。吉瓦提旅執行了數以千計的反恐行動,以很小的傷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贏得了作為一個專業步兵旅的極高的聲譽。2002年,吉瓦提旅因為過去兩年在加沙地區的優異表現贏得了以色列國防軍總部的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