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治療(Rational-EmotiveTherapy,簡稱RET)是20世紀50年代由阿爾伯特·艾利斯(A.ElliS)在美國創立的。合理情緒治療是認知心理治療中的一種療法。

基本簡介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簡要地說,這種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求治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

由於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患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患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

方式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治療步驟:

1、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維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幫助他們弄清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怎么會發展到目前這樣子,講清楚不合理的信念與他們的情緒困擾之間的關係。這一步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向求治者介紹ABC理論的基本原理。

2、向求治者指出,他們的情緒困擾之所以延續至今,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的影響,而是由於現在他們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導致的,對於這一點,他們自己應當負責任。

3、通過以與不合理信念辯論(disprtingirrationalbeliefs)方法為主的治療技術,幫助求治者認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幫助求治者產生某種認知層次的改變。這是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

4、不僅要幫助求治者認清並放棄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從改變他們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犧牲品。

這4個步驟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緒困擾和障礙即將消除,求治者就會以較為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從而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擾了。在合理情緒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幫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

這幾乎適用於每一個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則視求治者情況而選用。因為“辯論”一詞的英文字頭是D(Disprting),“效果”一詞的英文字頭是E(Effects),加入這兩上字母,RET的整體模式於是就成為ABCDE了。即:A(Activatingevents)誘發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C(em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情緒和行為的後果;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E(newemotiveanbehavioral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治療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結果。通常人們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是A引起。RET的ABC理論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B——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起因。

人們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關。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的適當的、適度的情緒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會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因為情緒是由人的思維、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所以埃利斯認為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他認為當人們陷入情緒障礙之中時,是他們自己使自己感到不快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情緒取向的。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合理情緒治療並非一般性地反對人們具有負性的情緒。比如一件事失敗了,感到懊惱,有受挫感是適當的情緒反應。而抑鬱不堪,一蹶不振則是所謂不適當的情緒反應了。

例如:兩個同事一起上街,碰到他們的總經理,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過去了。這兩個同事中的一個認為:“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老總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平靜下來乾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的關係。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里,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也就是C的產生。

何為ABC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其實完整的治療模式由ABCDEF六個部分組成。

A:activatingevents,指發生的事件
B:beliefs,指人們對事件所持的觀念或信念。
C:empotionalandbehavioralconsequences,指觀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緒及行為後果。
D:disputingirrationalbeliefs,指勸導干預。
E:effect,指治療或諮詢效果。
F:newfeeling,指治療或諮詢後的新感覺。

人們面對外界發生的負性事件時,為什麼會產生消極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們常常認為罪魁禍首是外界的負性事件A。但是艾里斯認為,事件(A)本身並非是引起情緒反應或行為後果(C)之原因,而人們對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釋)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們的不良情緒及行為,就要勸導干預(D)非理性觀念的發生與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觀念。等到勸導干預產生了效果(E),人們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心裡的困擾因此消除或減弱,人也就會有愉悅充實的新感覺(F)產生。

合理情緒療法是艾里斯通過切身體驗感悟和總結出來、用於幫助自己同時幫助他人進行心理自我調節的方法。這種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操作模式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1)找出使自己產生異常緊張情緒的誘發事件(A),例如當眾講話、考試、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等。

(2)分析挖掘自己對誘發事件的解釋、評價和看法,即由它引起的信念(B),從理性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信念,並且探討這些信念與所產生的緊張情緒(C)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到異常的緊張情緒之所以發生,是由於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這種失之偏頗的思維方式應當由自己負責。

(3)擴展自己的思維角度,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D),動搖並最終放棄不合理信念,學會用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還可以通過與他人討論或實際驗證的方法來輔助自己轉變思維方式。

(4)隨著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異常的緊張情緒開始減少或消除,並產生出更為合理、積極的行為方式。行為所帶來的積極效果,又促進著合理信念的鞏固與情緒的輕鬆愉快。最後,個人通過情緒與行為的成功轉變,從根本上樹立起合理的思維方式,不再受異常的緊張情緒的困擾(E)。

適用人群

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情緒療法
韋斯勒(R.A.Wessler)經過歸納研究,總結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幾個特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而對於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認識其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如當面對失敗就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鬱情緒的產生。

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按照埃利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張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代之以評價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這也正是合理情緒治療所強調的要點之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艾利斯指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可能發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

當一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還糟的事情時,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繫而出現的,即在人們的絕對化要求中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情並非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發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因而就會走向極端,認為事情已經糟到了極點。“RET認為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生,儘管有很多原因使希望不要發生這種事情,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情絕對不該發生。必須努力去接受現實,儘可能的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則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在人們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種特徵。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而那些嚴重情緒障礙的人這種不合理思維的傾向尤為明顯。情緒障礙一旦形成,往往是難以自拔的,此時就極需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