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窯址群

合浦窯址群位於廣西合浦縣廉州鎮草鞋村西南側的一座小嶺。西臨南流江的分支——西門江,東為一條人工河,一江一河在窯址南側交匯後流入北部灣,窯址距入海口約10公里。

合浦窯址群

草鞋村窯址群遺址共18000多平方米,此次發掘的遺蹟多分布在魚塘底部,共清理魚塘1000多平方米。上世紀80年代,廣西文物工作隊在調查時發現了此處窯址。1993年,合浦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一直沒有發掘。2007年10月底,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廈門大學歷史系、合浦縣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窯址群進行第一次發掘。在窯址群中央,規則排列著灰溝、水井、貯泥坑、工作坑、灶坑及可能為淘洗池、沉澱池等50多處作坊遺址,作坊四周圍繞著20餘座磚窯、陶窯。據現場專家分析,這顯然是一條從取泥、制坯到燒陶成型的完整“流水線”,且窯址群距出海口僅10公里,很可能陶器一燒成,就立即裝船,通過水路運輸。此次發掘是兩座保存完好的漢代陶窯。這兩座窯與陝西西安北郊草灘區發現的漢代京都長安城的地下式磚瓦窯形制極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兩處窯址一處為地下式,一處為半地下式;與廣東潮州窯上埠唐代馬蹄形窯相比,這兩座窯則顯原始,窯上埠窯後壁有向外弧形凸出以擴大煙道腔體體積,從而提高煙囪抽力和窯溫,草鞋村窯則無此結構。從結合窯的形制、窯門前的地層堆積判斷,這兩座窯的建造年代應為東漢中晚期,至唐宋時期修繕後又曾短暫使用。在出土文物中,絕大多數為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也有米字紋、方格紋及方格帶戳印紋陶罐、水波紋陶缽、瓦當、陶墊、陶拍、網墜等,還有葫蘆、大象腿骨、狗頭骨、竹籃等生活遺棄物。出土的瓦當有雲樹紋和獸面紋兩種。前者見於廣州南越王宮署,後者尚未找到比對資料,但從質地和紋飾風格來看,也應是西漢前期之物。出土的筒瓦,唇口外卷,背面飾繩紋,裡面為乳釘或布紋。板瓦背面,前部飾凹旋紋,後部飾粗繩紋,裡面為乳釘或布紋,均是兩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典型做法。遺址出土大型板瓦寬達40厘米,且發現多件雲樹紋瓦當,應不是一般民宅所用,而是官衙建築專用構件,該作坊遺址很可能是漢代嶺南地區重要的官營手工業作坊。據現場專家介紹,合浦是我國古代航海的重要港口,尤其六朝以前離岸跨越南海航線開闢之前,合浦港更是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大陸地區通往東南亞、南亞近岸航線的必經港口。據史料記載,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越,在原南海郡和象郡交界處置合浦郡,領合浦、徐聞、高涼、臨允、朱崖諸縣,治所在合浦縣。由此開始了大規模地漢人移民開發,並很快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初起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