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倡辦於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三年奠基,一九二五年建成開放。該館興建發起人為旅美國 、加拿大華僑和在鄉之文化教育界人士,目的是廣開民智,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振興中華。隨後更是創辦《教倫月報》,成立機構發動各地華僑捐款,共勷美舉。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由廣州市永和建築公司承建,歷時二年有餘,是一座前有院庭的三層鋼筋水泥結構大樓。館內地下為閱覽室,二樓為藏書室、借書處,三樓為會議室及歸國華僑俱樂部。當時藏書逾萬冊,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等巨著,還有不少世界名著翻譯本;並集有文物珍品,如司徒仲實翁捐贈之慈禧太后手書"龍"字及司徒照當年殿試試卷,美術家司徒槐贈送之巨幅油畫,以及旅新加坡華僑尚楫贈送之鱷魚標本等。
一九二六年,旅加司徒氏華僑獻資,在樓頂增建一座大鐘樓,此鍾是波士頓名牌產品。圖書包三樓頂正面,有書法家譚延闓所書之"司徒氏圖書館"橫額;樓下正門橫眉用雲石刻上"司徒氏通俗圖圍書館"館名,乃書法家馮百礪所書。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赤坎地區慘遭日寇兩次踐踏,民眾紛紛逃難,一片混亂,館內圖書及各種設備被盜,大量散失。圖書館從此停辦,歷時三十八載。圖書館停辦後,曾作為"司徒氏四鄉族務促進會"。解放後,先後用作"中共開平縣委會"、"赤坎鎮人民政府"、"赤坎公社管委會"、"廣東省地質勘探隊辦公室兼宿舍"、"潭江橋建橋辦公室"、"開平六中學生宿舍"等。
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逐步落實華僑政策,司徒氏通俗圖書館得以復辦、並於一九八二年一月二十日正式開放至今,成為僑鄉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該館還被於一九八三年三月被開平縣評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
背景資料
司徒氏家族以"教以人倫"為族訓,一貫重視文化教育事業。近代本族華僑在海外謀生的艱難屈辱,使他們更加體會到發展文教,開啟民智的重要。但是,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國弱民窮,百姓愚昧,因而國強民富必須以發展文化教育為基礎。為了廣開民智,司徒氏的海外鄉親在民國初年倡議創辦家族圖書館,為青年人提供學習場地和文化資訊。
民國九年(1920),司徒氏首先租借下埠聯興街福音堂設立了一個閱覽室,利用海外鄉親的捐款購置了一批書刊,開展借閱服務。鎮民反映之好之活躍,給海外和赤坎本族父老極大的鼓舞,於是旅居美國和加拿大的司徒懿慈、司徒懿衍、司徒章謀、司徒繼敏、司徒宣業和旅居菲律賓的司徒有橋提出要集資選址另闢新館。這個倡議得到家鄉族老的率先回響。海外的倡議人積極在國外司徒鄉親中籌款集資,家鄉的族老發動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同胞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創辦了族刊《教倫月報》以加強宣傳工作,使創辦家族的壯舉做到家喻戶曉。有感於司徒氏興辦文教事業意義之重大,海外一些外姓華僑也捐款襄助。民國十一年(1922)便籌得銀圓四萬多元,這些錢主要來自海外,新建就這樣水到渠成了。
民國十二年(1923)選址在下埠東頭潭江邊奠基。司徒懿森受海外捐款者之託,專程從美國回來監督捐款的使用和工程的進度。承擔建設項目的是廣州市永和建築公司。
歷經兩年的高質量施工,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司徒氏通俗圖書館於民國十四年(1925)落成。樓前建立了通向潭江的碼頭,樓高三層,樓體高聳,造型典雅大氣,整體建築具有比較鮮明的葡萄牙建築的風格。第一層高大的窗戶兩邊是紅磚壘砌的西式窗柱,古羅馬的三角形突出窗楣與西式窗柱相結合,既使窗戶的整體造型穩重端莊,在視覺上很好地起到了向第二層過渡的作用,又豐富了一樓立面的裝飾。第二、三層有一個內走廊,六根貫通二、三層的葡萄牙式立柱與古羅馬的拱券相連,立柱之間設定了鏤空的護欄,給圖書館帶來了舒展開放的氣息。第三層樓頂的正中是由民國時期著名書法家譚延闓題寫的"司徒氏圖書館"匾額,這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藝術。圖書館的樓頂為一平台,登高四望,赤坎古鎮盡收眼底。樓內每層的地面是做工精細的彩色義大利水磨石,至今平展如初,沒有裂縫和漏水現象發生,可見當年建築工藝之高精。
歷史意義
司徒氏通俗圖書館的建成是該族的一件文化盛事,是家族興旺的標誌,也是當時開平僑鄉文化建築的一項壯舉,海內外鄉親無不歡欣鼓舞共同慶賀。民國十四年(1925)十二月出版的《開平明報》第四卷第五十二期登載了《司徒氏圖書館開幕之先聲》一文,作了如下珍貴的記載:
司徒氏圖書館,由該族外洋華僑捐款建築,別邑別姓梓里,亦間有捐款者,共籌得四萬餘元,在下埠行河邊處建築,落成已久。碧樓高聳,規模宏偉,樓內陳設裝修,均極趣時,共需工程費近三萬元。餘款萬餘元盡購書籍,各社團具送書籍及各種美術者,絡繹於道。本報亦奉送孫先生真像一幅,裝以鏡屏,另《百科全書》正續篇一套。該館定期新曆正月一號開幕,經先期柬請各界人士觀禮,預備奉行學績展覽會及遊藝會,其種類有國技、國樂、跳舞、白話劇、幻術、化學遊戲、各種運動,該館長抱一君與該族僑學兩界人士,積極籌備,另主演梨園大榮華班十一套,在下埠牌坊腳戲場。
建造開放、藏書
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一日,圖書館正式開幕,對外開放服務。首創開平縣家族圖書館之先河,第一任館長是司徒抱一先生。建館過程中的採購和落成後各界的捐贈,使圖書館開館之時藏書就達到了萬餘冊,具有了相當的規模。其中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和多種世界文學名著譯本,可供讀者借閱查詢。圖書館一樓是閱覽室,二樓是書庫、借書處和《教倫月報》編輯部,三樓為歸國華僑俱樂部和會議室。
一年後,旅居加拿大的本族華僑再次捐資,在三樓頂增建了一座西式造型的大鐘樓,大鐘由美國進口,產地是波士頓。從此以後,司徒氏圖書館每小時向全鎮和附近村落提供報時服務,嘹亮的鐘聲定時敲響,久久迴蕩在古鎮的上空,成為古鎮居民作息的依據,也使古鎮的生活平添了不少生氣。民國二十三年(1934),旅居美國的司徒氏華僑捐資建設圖書館大樓的前院庭和中式牌樓,牌樓兩側各增建了一個套間,紅牆綠瓦,四檐滴水,蔚然壯觀,使圖書館更臻完美。這樣,就完成了圖書館整體的建築,共占地八百一十多平方米。
現實意義
圖書館開館以後,既成為傳播近代知識文化的陣地,更是海內外族眾經常聚會之地。去圖書館坐一坐,看一看,聊聊天,是每一位回國探親或定居的本族華僑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果不去圖書館走一走,便感覺回國的生活里缺少了些什麼。
圖書館還成為了展示家族文化的長廊。走入圖書館一樓環顧四壁,陳列的都是本族名人事跡,有的是政界俊傑,有的是僑界領袖,有的是畫壇大師,有的是學界名流,司徒家族尤其與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對於外來的參觀者,司徒亮館長會主動指引您瀏覽這些櫥窗,對先祖們和家族各類名人的業績如數家珍,津津樂道,充滿著自豪。
圖書館的功能是綜合性的,家族事務在這裡決策,實施管理,家族信息由此發布,它是凝聚人心的旗幟,家族團結的象徵,更是家族的精神家園。新加坡的司徒式宗親將圖書館譽為"宗族中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