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族圖書館

而在國外,旅居加拿大的殷商關國暖早就提議籌建家族圖書館,國內籌委會成立後,他自然成為最適合的組織者。 同樣經過了兩年的建設,民國十八年(1929),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關族圖書館在赤坎古鎮的西端聳立起來。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關族圖書館正式開幕,由在加拿大華僑中聲望極高的關崇藻回國主持開幕儀式。

簡介

關族圖書館位於廣東省開平市赤坎鎮上埠堤西路。始建於1929年,於1931年中落成並投入使用,該圖書館樓高三層,占地709.5平方米,由當時赤坎兩大姓氏之一的關氏族人及華僑捐資建成。鐘樓正面“關族圖書館”五字為清代新會舉人梁鸞�所題,正門匾額的館名是近代廣東著名書法家吳道�的墨寶。大門外對聯上寫著:“骨肉有情宗親傾積愫,同胞著意書館起宏圖”。設計及建築的過程正經歷了當時的"省港大罷工",外出香港及廣州打工的人都回到了鄉下並出謀獻策,所以這幢圖書館不但樓高五層,頂樓還有一座大鐘樓(樓頂大鐘從德國進口,經歷了七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現仍行走正常),外形以葡式設計為主體,陪襯當時最流行的七彩玻璃窗,地面雖然只是磨磚,但卻是精華所在,當時每一塊磨磚都是用人手磨成,價值一塊銀大洋,鋪設的工藝更是妙不可言,磚與磚之間幾乎是沒有裂縫,在大廳中間倒下一、盆水,眨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因地面水平設計令水迅速向四周的去水道流去,所以地面永不積水,可使圖書保管得更加完好。

建設背景

赤坎鎮分為上埠、下埠兩個部分,上埠人姓關,下埠人姓司徒。這兩大宗族在繁衍發展過程中,相互競爭,相互促進,各自形成了很強的宗族意識。1925年落成的下埠司徒氏通俗圖書館高高聳立,那宏亮鐘聲在赤坎古鎮的迴蕩,對關氏家族是一個激勵,也是一個壓力,本族各界人士對此反應強烈,紛紛提出籌建圖書館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海內外眾多的關族華僑也不甘落後。民國十四年(1925),在全族的一致的呼聲中和族人的迫切要求下,成立了以族望較高的關詠棠、關紀雲、關鶴琴、關若熔領銜的"關族圖書館籌備委員會"。決定海內外聯合籌款,國內以榮公業產和元六、元七太祖業產為基礎,向各界特別是赤坎商界募捐。而在國外,旅居加拿大的殷商關國暖早就提議籌建家族圖書館,國內籌委會成立後,他自然成為最適合的組織者。於是,關國暖、關崇藻以加拿大為重點在美洲的關族華僑中發動宣傳。同年,為此創辦族刊《光裕月報》,製造輿論,聯繫海內外鄉親。此舉一呼百應,紛紛捐款,尤其是旅居加拿大的關族鄉親最踴躍。他們將圖書館的建設視為榮耀先祖,弘揚家族精神,團結族眾的壯舉。一位關族華僑在信中這樣評價到:將來圖書館落成後,可為一族之光。
倡議之初,發起人之間通過書信提出了圖書館建設議案,在最初的規劃中,圖書館的規模比後來建成的要小。此議案通報到海外,希望據此籌集資金,到民國十六年(1927)僅在加拿大族人中就已經籌得銀圓一萬八千餘元。
民國十五年(1926)八月中旬,發起人之一的關國暖在闊別赤坎古鎮十多年之後,受加拿大關族華僑的委託,作為圖書館建設的主持人和監理人離開僑居地,經香港回到了家鄉。圖書館的建設為海外關族鄉親矚目,關國暖重任在肩。一位族侄在給關國暖的信中表達了華僑們的普遍心情。
近聞本族圖書館行將鳩工興築,將來巍巍之樓現於赤坎,民智賴以開通,風俗賴以改良。公造益於本族,豈淺鮮哉,而公之名亦垂不朽矣。
回到家鄉後,關國暖與加拿大的關崇藻等發起人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關族圖書館正式奠基動工之前,對赤坎古鎮兩大家族發展現狀已有切身感受的關國暖,在圖書館的建設規模問題上有了新的想法,感覺原來的規劃議案不足以反映關族在赤坎的影響,也不利於與司徒氏家族的競爭,規模偏小難以凝聚家族民心,因此應當擴大規模,至少要基本上與司徒氏圖書館的建築相當。這樣,建築預算就增加到四萬元。訊息傳到加拿大,由於在外鄉親疏於對家鄉情況了解,還產生了一些誤解。民國十六年(1927)三月二十七日,負責與關國暖進行聯繫的關建勛來信轉達了加拿大華僑的意見。"此次圖書館如是建築法,完全將前籌捐時之議案推翻……則完全無形奪取旅加僑胞之善意及權責矣。"同時,他們也表現出顧全大局,尊重家鄉族老決定的態度。"然既決議是辦法,亦無可言耳。"關建勛在信中還告訴關國暖,新籌集的款項隨後匯回。意見歸意見,在得知家鄉族老擴大建築規模的訊息後,加拿大的關族華僑加大了宣傳力度,積極籌資,保證圖書館順利開工。僅半年時間,到十月所籌得的資金就達到了三萬六千多元,解除了家鄉對建設經費的擔心。
最初提出的圖書館選址議案有三個,經過比較選擇了堤西路西端。這裡不僅比較安靜,少受干擾,適宜讀書看報。更重要的是這裡是赤坎關族的發祥地,圖書館建於此具有更鮮明的象徵意義,更充分地凸顯古鎮的家族勢力格局。民國十六年(1927)初,關族圖書館便在堤西路西端潭江邊奠基開工。承建商是旅港建築商、族人關穆的遠利建築公司。本著對家族負責,對加拿大鄉親負責的高度責任感,關國暖對圖書館從圖紙的設計,材料的選購,到施工的環節和工程進度都進行了嚴格的把關。清華大學建築系陳志華教授在參觀關族圖書館時,手撫著大門的圓柱,驚嘆圖書館的建築技術水平!他認為,關族圖書館建築技術之專業,做工之精,質量之優,完全可能與北京圓明園的建築技術媲美,肯定不是鄉村土工匠的建築作品。
圖書館的建設時時牽動著加拿大關族華僑的心,他們的籌備活動也從捐錢進入到捐物的階段。
圖書館建築之變更,都城各昆仲有責言,侄亦經曾函詳解釋一切,現下各人亦均無若佑意見矣,請勿有念!但圖書館之竣工在於何時?開幕有期否?希順示及。加中各昆仲有許多來函問及,欲購買家�,送贈圖書館開幕之用。已有數處據資購買大廳電燈矣。
至於前籌捐時,對於各捐款之昆仲獎勵紀念之籌捐例,其相片如何處買也,亦要示知,以備答覆各昆仲。
同樣經過了兩年的建設,民國十八年(1929),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關族圖書館在赤坎古鎮的西端聳立起來。樓高三層,加上庭院,占地面積為七百零九點五平方米。關族圖書館的造型和建築風格與司徒氏通俗圖書館有所不同。庭院沒有牌樓,而是開設了一個西式的院門,鐵門的立柱造型是完全標準的西洋風格,門柱柱頭以及柱頂的飾件十分雅致。大樓正門兩側矗立著兩根約三米高的古羅馬科林斯式的圓柱。二三層也有一個內走廊,四條方柱貫穿二樓、三樓,方柱之間有寶瓶欄桿相連,在視覺上走廊更為寬敞通透。方柱的柱頭立面各有一個由渦券與纓絡組成的裝飾件,這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建築中柱頭造型常用的處理手法。樓頂正中設定了一個具有巴洛克時期建築風格的三角形山花,匾額被移到了一樓正門的頂部,使整座建築更好地體現了中西結合的特點。樓頂不能夠缺少鐘樓,關族也要在赤坎的上空響起自己的鐘聲,這座來自德國的大鐘將與司徒氏通俗圖書館來自美國的大鐘同時而鳴,爭相報時。鐘樓正面"關族圖書館"幾個大字為新會縣前清舉人興鸞�所題,正門匾額的館名是近代廣東著名書法家吳道熔的墨寶。
關族圖書館從民國十八年建成到正式開館,中間歷經了三年,"所以遲遲未能開幕者,實因常年經費與開幕經費兩者之未有著落也"。其實這只是表面的原因,預算的開幕經費是七千元,常年維持費是一千元,以關族海外華僑的實力並不難解決。真正的阻力來自家族觀念的房派意識,致使辦事效率低,經常議而不決。民國十八年的關族族刊《光裕月報》第八期有篇文章號召族人放棄房派之見,團結起來:
余嘗考吾族內容,名為一族,實分四房。戶戶之疆界已嚴,且戶復分戶,房房之意見且深,貧富既殊,強弱各異,動輒曰汝元九,我元六。平素相處,視同秦越,有事招集,勢等冰炭。紳耆意見如齟齬,後生政策似矛盾。……數年來,族中所辦之事,居多失敗。
狹隘的家族觀念既影響族外關係的處理,又危害族內的團結。這是血緣家族社會經常有的事情,在赤坎古鎮的其他家族中間同樣存在。關族華僑對此意見很大,族內民眾也非常著急。關國裕就投書《光裕月報》(1931):"族僑以血汗經營之圖書館,巍豎赤坎,經已數年,日日閉門,騰笑鄰族。若不速圖開幕,實為全族之羞。"民國十九年(1930)十二月,在關崇霖、關崇秀、關崇欽、關國煊、關國豪、關勛權、關勛拭、關勛譜、關朝明、關寬崇、關遠傑、關遠榮、關祺廣等來自英屬殖民地和加拿大歸國華僑的推動下,在族橋聯合會召開了全族談話會,確定了第二年的開幕日期。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關族圖書館正式開幕,由在加拿大華僑中聲望極高的關崇藻回國主持開幕儀式。這是開平縣的文化盛事,開幕活動持續進行了五天,來自恩平、台山、新會和開平其他地方的民眾將堤西路圍得水泄不通,萬頭攢動,人潮如涌。上埠各商鋪張燈結彩,圖書館周圍彩旗飛舞,從廣州和香港聘請的文藝表演團隊輪番登台演出,入夜後從圖書館樓頂拉到長堤的數條彩燈和燃放的煙花,將赤坎古鎮的夜空裝扮得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關族圖書館開館後,館長由元六祖和元九祖房的人士輪流擔任。一樓是閱覽室、《光裕月報》編輯部兼辦公室,二樓收藏圖書文物,三樓供歸國關族華僑聚會活動。開館之初館內就收藏了《萬有文庫》、《四庫全書》和《二十四史》等巨著,加上其他圖書共近萬冊,一些國外的報紙雜誌也經常更換,可以滿足族內外讀者的需要。在傳播知識,溝通赤坎與世界聯繫的同時,關氏家族在赤坎發源興旺的歷史和歷代名人的功績也通過圖書館這個文化陣地持續向讀者傳遞,弘揚著家族的文化精神。關族圖書館實際上也就是一座家族歷史展覽館。
民國時期兩座家族圖書館先後在赤坎古鎮拔起而起,像兩個巨人相互注視,聳立在古鎮的東、西兩端,在它們的周圍聚集著成千上萬的族眾,每天都吸引著家族男女老少的目光,它們凝集著本族的民心,各自肩負著本族沉重的責任,代言著本族的形象。定時而鳴的洪亮的鐘聲不單是在向四鄰報時,更是昭示著家族的存在和興旺,因而成為本族民眾生活環境的一部分。高高的旗桿意味著赤坎古鎮存在兩個中心的現實,出寄予了兩大家族在古鎮的發展蒸蒸日上,延綿萬年的願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