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民反割台鬥爭

背景

1894年(舊曆甲午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朝鮮並進而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中國方面雖然有左寶貴、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但是,由於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反動腐敗,不能有效地組織廣大軍民起來抗日,始終奉行妥協退讓的失敗主義方針,終於導致戰爭的失敗。最後,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膝投降,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於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締結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中國賠款白銀二萬萬兩;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將台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割讓給日本。
條約簽訂後,清政府一面電令在台灣的文武官員“陸續內渡”,一面指派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為割台大臣,前往台灣辦理出賣台灣的最後手續。6月2日,李經方在基隆口外的日本軍艦“西京丸”上,與日本代表樺山資紀簽署了交接文書。反動的清政府就這樣把三百多萬與祖國大陸人民骨肉相連的台灣同胞和美麗富饒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神聖領土,置於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台灣人民奮起抗日

台灣愛國軍民為了反對割讓,保衛國土,早在李經方簽署交割書之前,就已籌劃抗日自衛的戰守問題。丘逢甲等創議組織台灣抗日政府,並推舉原任台灣巡撫(巡撫為省級地方政府長官)唐景崧主持,統一部署兵力,領導台灣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
當時的台灣省分為三府一州。台北府下轄淡水縣(府治和省會所在地,今台北市)、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原名雞籠)、南雅廳(治所在大溪)。台灣府下轄台灣縣(府治所在地,今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埔裏社廳。台南府下轄安平縣(府治所在地,今台南市)、嘉義縣、鳳山縣(今高雄)、恆春縣、澎湖廳。台東直隸州(治所在水尾,今瑞穗)下轄卑南廳(今台東)、花蓮港廳。
抗日的軍力部署如下:唐景崧帶領的廣勇(在廣東招募的士兵)和其他清軍防營,駐紮在省會和基隆、新竹等處。丘逢甲所率義勇駐省會附近。道員(* 道為介於省和府州之間的行政區,其長官為道員,或稱道台。)①林朝棟所部台勇(在台灣招募的士兵)十營,守衛彰化等台中地區。總兵①劉永福的黑旗軍八營,負責台南一帶的防務。加上其他清軍防營,全台兵力共三萬多人。其中廣勇多招自散兵遊民,紀律差,戰鬥力弱。台勇比較能戰,曾在中法戰爭期間打敗過侵台的法軍。劉永福出身農民起義軍,勇敢善戰,在中法戰爭中統率黑旗軍屢創法軍,戰功赫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清政府把劉永福調到台灣,幫辦軍務,唐景崧派他駐守台南府。
日本侵略者見台灣軍民堅決反對割讓台灣,抗日熱情高漲,就決定用武力攻取台灣。1895年5月,日本政府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為台灣總督,主持侵台軍政,並派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統率精銳陸軍近衛師團②入侵台灣。實際上,早在3月下旬,日軍已攻占澎湖列島,作為進占台灣本島的準備。澎湖戰役中,日軍兵力超過守軍一倍有餘,中國軍隊奮力抵抗,從23日打到26日,殲敵近一千六百人,都司劉忠良等愛國將士英勇戰死。台澎地區軍民在反抗侵略者的戰鬥中,一開始就表現了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