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抗日將領劉永福

台灣抗日將領劉永福

劉永福,字淵亭,本名義,廣西上思人。僱工出身,原為廣西天地會領袖,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闢山林,聚眾耕牧,號“黑旗軍”。

台灣抗日將領劉永福台灣抗日將領劉永福

劉永福,字淵亭,本名義,廣西上思人。僱工出身,原為廣西天地會領袖,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闢山林,聚眾耕牧,號“黑旗軍”。劉永福“膽氣過人,重信愛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劉永福率黑旗軍駐越南二十餘年,與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中法戰爭時,幫助越南政府抗擊法國侵略軍,“一戰而法駙馬安鄴授首,再戰而李威呂分屍,三戰而法全軍焚滅”。因成功抗擊法國的侵略而名聞中外。

中法戰爭後,清政府在法國的壓力下,於1885年4月到6月,連頒九道上諭,以“賞給依博德恩巴圖魯名號,並賞給三代一品封典”為誘餌,誘逼劉永福回國。10月,劉永福率3000黑旗軍入關回國,清政府下令將黑旗軍裁減大半,只留1200人。1886年4月,任劉永福為南澳鎮總兵。此後,黑旗兵又被歷年裁撤,最後只剩300餘人。

1894年7月,甲午戰爭爆發。因台灣地理位置重要,清政府命劉永福赴台,幫同台灣巡撫邵友濂辦理防務。8月,劉永福率兩營黑旗軍赴台北,後又奉令移駐台南,將所部增至八營,仍稱黑旗軍。

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求和,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割讓給日本。6月初,日軍由三貂角澳底登入進逼台北。劉永福在台南草擬了《盟約書》,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保全,不令倭得”。6月7日,日軍陷台北,6月28日,台灣地方紳民推舉劉永福繼任台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劉永福不受,仍以幫辦之職,入府城領導台灣人民抗戰。將全台各軍,及各地義軍百數十營,分別調遣巡防各要隘,並派人接替“內渡”大小文武各官的職務,積極領導全台的抗日鬥爭。

日軍占領台北後,隨即南下入侵新竹。劉永福令副將楊紫雲統領新楚軍會同台灣生員吳湯興、姜紹祖、徐驤等領導的台灣義民軍與日軍相持月余,大小二十餘戰,殲滅大量日軍。8月初,黑旗軍聯合徐驤等義民軍會攻新竹,連獲大捷。8月23日,日軍大舉反撲失敗,吳彭年率黑旗軍窮追不捨。劉永福聞訊,急電各營:“勝不可恃,恐防倭人由僻徑渡大甲溪”。並急令忠滿等率數營星馳赴援漳化。果不出劉永福所料,忠滿還未到彰化,大甲溪已失。吳彭年率軍退守彰化城北八卦山。28日,日軍大舉攻山,吳彭年、吳湯興陣亡。黑旗軍精銳七星隊300餘人奮戰犧牲。八卦山、彰化失守。繼之,雲林、苗栗亦陷。日軍進逼嘉義。在此危急關頭,劉永福“親赴嘉義前敵諸營,指授兵機”。又令部將王得標守嘉義城,令部將楊泗洪節制前敵黑旗軍各營及各地義軍組織進攻。各路義軍密切配合,連獲大捷,相繼收復雲林、苗栗,進至彰化,軍威復振。但此時,台灣抗戰各軍餉械均已告謦,劉永福派人回內地籌餉,僅敷前營一伙食,後來連一伙食也發不出。劉永福悲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

9月11日,日軍增援台灣的第二師團到達台北,在海軍配合下,大舉南犯。10月9日攻陷嘉義。10日和11日,日軍在布袋嘴和枋寮登入,分兵進逼台南。15日,日艦進攻台南東南的打狗港。劉永福派其子劉成良率軍抗擊。守軍飢甚饋散,劉成良退守台南。這時,劉永福曾寫信給樺山資紀,“建議息兵”,“希望和議”。但被拒絕。
10月18日,劉永福召眾將會議,商議戰守之計,未得結果。當天,守軍無食,大部潰散。19日,日軍大舉進攻安平炮台,劉永福親自登台發炮,斃敵甚多。當晚,日軍攻城益急,城內土匪蜂起,秩序大亂,劉永福想回城內,部將勸阻:“軍心散矣,各路倭兵大至,此城萬不可守,請公去”。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椎胸,呼號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遂密乘英輪“多利士”號退回大陸。21日,日軍占領台南。至此,劉永福領導的台灣抗戰宣告失敗,台灣抗戰雖然失敗了,但劉永福領導台灣軍民在外無救援,內缺糧餉的極其困難局面下,堅持4個多月的浴血奮戰,英勇地抗擊了日軍兩個近代化師團和一個海軍艦隊的進攻,沉重地打擊了侵略者。侵台日軍共5萬人,因傷亡和疾病減員達三萬兩千人,其中在台喪命者4600人。侵台日軍頭目,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成也被台灣軍民擊斃。

劉永福內渡後,1902年署廣東碣石鎮總兵。1911年廣東獨立後,被推為廣東民團總長,後辭職回籍,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將近80歲的劉永福義憤填膺,要求重上戰場。 1917 年1月,病逝於家。

相關連結:鄭成功 劉銘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