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敗,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他們貪婪地掠奪這個東方古國的資源與財富。與此同時,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於西方列強之後,也把覬覦的目光投向了貧弱落後的大清國,台灣島成為了他們對華侵略的第一目標……
就在日本覬覦我台灣寶島的同時,西方列強之一的法國已經付諸行動了。
1884年( 光緒十年), 法國欲吞 越南,進而奪我西南。清廷畏於壓力,準備放棄安南,撤回鎮南關外 軍隊。而出身天地會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保桑梓,拒不聽旨撤兵,率領子弟兵大破法軍。閒曹小官唐景崧久嘆用武無地報國無門,自告奮勇,要求去安南冒險傳旨。然而當他目睹黑旗軍戰績後,熱血沸騰,拋棄了撤軍使命,與劉永福並肩戰鬥。並說服兩廣總督張之洞,爭取了軍餉軍械。
一文一武同心協力,捷報頻頻。大捷諒山,力斬法軍司令官安鄴、李安國。
李鴻章懷有私心,匿捷不報,一意與法國媾和。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實情況,舉棋難定。
法國敗於安南,組成無畏艦隊進攻福建馬江,馬江水師盡喪。法軍進而封鎖台灣海峽,奪取了澎湖列島。並欲攻占基隆,欲以作為籌碼,逼清廷就範。
退歸林下的淮軍老將劉銘傳臨危受命,毅然渡海。協調了在台湘淮各軍,解除宿怨,同心對敵。使法軍進奶退維谷。直至擊斃法軍總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大獲全勝。
陸戰海戰,兩線皆捷。
然而,當國大臣李鴻章卻匿捷不報,反而有意誇大法國實力,渲染失敗論調。促使朝廷倉皇簽下不平等條約。使這場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引起朝野扼腕,壯士長嘆。
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成為替罪羊,“全班斥退”。代以年青好勇的醇親王。清廷接受左宗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議,台灣建省,並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唐景崧因功升任台灣道,成為僅次於巡撫的行政首長。而劉永福則率領黑旗弟兄改編的官軍,擔任南澳島總兵。
南澳島地處汕頭海外,正處於台灣海峽的“喇叭口”。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總兵轄廣東營和福建營兩營,負責澎湖列島的治安。南澳島上留有戚繼光、鄭成功等先賢的遺蹟。在清廷看來,這是苦差,又可防範劉永福的“反骨”。而劉永福卻求仁得仁、以苦為樂。他與昔日戰友唐景崧相約:你建台灣,我保台灣!
轉眼十年。台灣已日新月異,百業俱興。劉銘傳卻因老病而退仕回安徽故里。邵友濂繼任。
此時,北方風雲大變。日本野心畢露,侵占清朝屬國朝鮮後,得寸進尺。海陸兩路進攻中國。
身為直隸總督又兼北洋水師統帥的李鴻章一味保存實力,首鼠兩端,把希望寄託於列強議和,終於使水師全軍覆沒。
日軍兵臨城下,清廷無奈,只得派邵友濂赴日求和,又被拒絕。李鴻章則以全權大臣前往馬關,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除賠兵費兩萬萬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全島。
訊息傳來,群情激憤。台灣軍民,誓死保台。
唐景崧正在繼邵友濂代理台灣巡撫,舉足輕重。由一介書生而為封疆大吏,更是彌足珍惜。他連連上書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張之洞等大臣也極力進行外交斡鏇,力保台灣。但是換來的只是朝廷每天的嚴旨申斥。“顧全大局,維持原議”。
劉銘傳要求回台保台,泣血而死。
劉永福率軍毅然渡台,“幫辦台灣軍務”。擁立唐景崧為總司令,反對割台,與日軍決戰。然而,這一對抗法的昔日戰友,想法已經有別如天壤。唐景崧要保來之不易的官祿,只能唯朝命是從。他偷偷內渡,跑回大陸。而劉永福以疆土、百姓為重,不懼危命,團結台灣志士徐驤、林氏和廣大同胞,堅決血戰保台。他們寸土必爭,處處為戰,擊斃了日本的阿部親王......
台灣淪陷了,但台灣人民抗擊日軍的鬥爭延續多年。回歸祖國的信念一如既往。
台灣同胞永遠記住劉永福、劉銘傳這些閃光的名字。而唐景崧則只是歷史的匆匆過客,了無痕跡了。
主創簡介
劇本策劃 鄭萬隆 主要策劃的影視作品《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渴望》、《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夢斷紫禁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絕對控制》、《青鳥的天空》、《搭錯車》、《麻辣婆媳》等
編劇 楊曉雄 主要影視作品,電影:《太后吉祥》、《臨時爸爸》、《編外丈夫》、《減肥旅行團》等。電視劇:《大漢天子》(1-3部)、《日落紫禁城》、《天下第一醜》、《大清藥王》、《亂世子民》、《京華煙雲》《最後的王爺》、《紙醉金迷》等。
總導演 韓鋼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主要影視作品:
《宰相劉羅鍋》(獲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獲“春燕杯”優秀電視劇獎、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
《咱爸咱媽》(獲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獲第十六屆“飛天獎”、
獲1996年“五個一工程”獎)
《突圍》(獲第十八屆“飛天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獲第十八屆“金鷹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長篇電視劇
獲第二十屆“飛天獎”優秀導演獎及長篇電視劇等七項
獲2000年度“五個一工程”獎)
《農家十二月》(獲第十八屆“金鷹獎”)
《大清藥王》(獲“春燕杯”優秀導演獎、獲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曹操與蔡文姬》、《德齡公主》、《陸軍特戰隊》等。
200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視藝術家“雙十佳”十佳導演稱號。
領銜主演
李雪健飾李鴻章
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的團練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常戎飾劉永福
僱工出身,原為廣西天地會領袖,1865年起義失敗,受清政府鎮壓,率300人出鎮南關,在中越邊境保勝一帶,開闢山林,聚眾耕牧,號“黑旗軍”。
潘虹飾慈禧
慈禧太后是滿洲鑲藍旗人,鹹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緒帝的養母。在清文宗駕崩於避暑山莊後,治喪期間因與慈安太后分住煙波致爽殿東西暖閣,故也被稱為西太后。
劉德凱飾劉銘傳
台灣第一巡撫。為人剛毅任俠,耿介勇敢。有人說劉銘傳“倡淮旅,練洋操,議鐵路,建台省,實創中國未有之奇”
劉冠祥飾光緒
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不輕易退縮妥協,以求自保:反而在關鍵時刻,為了變法信念,置生死安危於度外。近代中國第一個效仿西方來變革中國的開明皇帝。
拍攝花絮
燈光師打嗝,“李鴻章”忘詞兒
劇組在浙江橫店拍攝期間,拍攝一場“李鴻章”的戲時,在場的一位工作人員突然打嗝,使正在表演的李雪健老師受到干擾忘詞兒,現場頓時笑聲一片,而在監視器旁的韓剛導演確不知原委,忙說:“我沒說停呢,誰讓停了!”於是現場再次爆發了一陣笑聲。
天氣炎熱,大家輕傷不下火線
4月,南方的天是炎熱、高溫、潮濕的。這種天氣令很多演職人員都產生了不適,台灣巡撫劉銘傳的扮演者台灣著名演員劉德凱,在福建石獅,因長期在酷熱的環境中拍戲,皮膚曬傷,中暑住院,大家都很擔心這樣會耽誤拍戲的進程,但第二天,在拍攝現場就出現了劉德凱的身影,他帶病堅持不下戰場,認認真真地把自己的戲份拍完。
劉永福的扮演者常戎等很多演員都水土不服,拉肚子,但他們都沒有怨言,沒有臨陣退縮。
橫店和石獅一樣的熱,女演員穿得多,耳朵,脖子都要保護好,怕曬傷。男演員都穿得少,因為太熱,一天下來,你會發現拍戲前是一種膚色,拍完戲就都是黑皮膚的中國人了。火爐一樣的拍攝環境雖然給拍戲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大家並沒有被天氣嚇倒,都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演好自己的戲份。
火辣辣的太陽曝曬著大地,許多民眾演員在拍戲間隙,跳入小溪溝里緩解煩悶和炎熱。也給大家留下了有趣的記憶。
條件艱苦,大家苦中作樂
福建拍攝的地方有一個特點,蚊蟲又多又大,還吃生不吃熟,新來的人,肉香,味美,不吃你吃誰,所有的花露水,蚊香,驅蚊劑都用上也未必能夠擋得住蚊子的入侵。在演職人員居住的賓館樓道里,將電動驅蚊拍揮一揮,噼哩啪啦的聲音響個不停,仿佛放鞭炮一樣,時間長了,大家聽著鞭炮聲也會哈哈一樂,覺得很開心。
機房的工作人員和其他演職人員的時間不一樣,一般都是晚上工作一夜,上午睡覺,福州臨海,他們是迎著日落而開工,伴著日出而入睡, 工作枯燥繁悶,每天看日出便是一件趣兒事,為重複的工作增添了一些樂趣和 生機。工作繁忙,大家全力以赴
韓剛老師是總導演,身為劇組大當家的,他操心費神的事情太多,工作卻依舊一絲不苟,認真負責。每天雖然忙得焦頭爛額,但從來都是和藹可親的樣子,而且風趣幽默。
李雪健老師身為一線演員,並沒有明星架子,平易近人,做事低調,很體貼身邊的工作人員,拍頤和園這場戲時,身著便服的他都沒有引起遊人的注意,當他換上戲服,人們才知道他是一個名人。為了讓該劇更具可看性,他曾夜裡2點與導演推敲台詞,探討劇本。
潘虹老師走到哪裡都會吸引很多人的注意,要求籤名照相的人絡繹不絕,作為女主角,潘虹老師並沒有受到影響,拍戲的認真勁兒十足,一場戲拍了一遍又一遍就是為了拍得最好,不留瑕疵。照定妝照時,反反覆覆的化妝,換戲服,她都很耐心,很積極。
劇組的所有工作人員都幾乎每天5點半就開始準備出發,晚上9點左右收工,半夜才睡覺,每天只睡5、6個小時,他們的辛苦不必說,勞累不言表,這些都沒有影響大家的工作態度,不論演員還是工作人員,積極努力,認真細緻的拍戲。拍攝現場井然有序,大家都齊心協力把這部戲拍好。
後勤服務,大家非常滿意
每一個拍攝組都希望在拍攝的現場順利,平安,飯吃得好,覺睡得好,戲拍得好。在橫店拍攝組的戲份最多,大家已經習慣了每天吃便當,劇組為了搞好演職員的一伙食,特意從上海請來廚師做每天的一日三餐,飯菜的原材料實際上很簡單,菜餚做出來卻很有味道,很受歡迎,演職人員們都覺得很幸運能擁有自己的廚師,告別了吃便當的日子。
劇組的良好工作氣氛
劇組在廣西拍攝期間天氣十分炎熱,劇務頻繁送上綠豆湯為劇組人員解暑,並分發一些防暑的藥品保障演職人員的工作狀態,每當收工時還會放音樂來舒緩一天的緊張情緒。由於拍攝的是戰爭場面,收工後拍攝現場遺留了大量的垃圾,劇組的演員與工作人員一起撿拾垃圾,在當地民眾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
拍攝結束,大家都激動不捨
在這部劇的關機儀式上,每個人都互相合影留念,眼裡都含著激動的淚花,4個月裡所有的苦,所有的累在這一刻煙消雲散,大家彼此間都多了一份依依不捨之情。
歷時四個多月,電視劇《台灣1895》終於在每一個參與者全心全意的努力下精心製作完成,它將100多年前發生在中國大地上,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那段淒涼而悲壯的歷史逼真地展現在螢屏上,呈現給廣大電視觀眾,以祭奠和告慰那些為民族,為保衛台灣英勇犧牲的人們,來喚醒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記憶——台灣是祖國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兩岸同胞抗敵保台的愛國精神永存,銘記歷史,願祖國早日統一。
演員在現場驚險不斷
《台灣1895》劇組在廣西拍攝期間,由於拍攝地點偏僻、天氣炎熱、道路泥濘,劇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難關。在拍攝戰爭場面時,導演為了還原真實慘烈的戰場氣氛,動用了大量的演員、道具、煙火以及馬匹參與拍攝,但在拍攝期間劇組演員屢遇險境,好在都是有驚而無險。
在一場騎馬衝鋒的戲中,由於烘託了比較真實的戰場氣氛,埋設多個炸點,但多次爆炸致使馬匹受驚馬師墜馬,險遭踩踏,所幸馬師安然無恙。在另一場描寫“黑旗軍“移防的戲中,由於馬匹年幼,在拉道具炮時受到意外驚嚇,一路發瘋狂飆並把一名躲閃不及的演員,撞入路邊水溝中,好在該演員除了一身渾水外,身體並無大礙。還有一場描寫一位“黑旗軍“中彈倒地的場面時,由於演員表演賣力動作過大,導致身上炸點的保護擋板脫落,炸點爆炸後皮膚輕微灼傷,但該演員十分敬業,仍然堅持到導演喊停才相工作人員說明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