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敗,西方列強紛至沓來,他們貪婪地掠奪這個東方古國的資源與財富。與此同時,隔海相望的日本不再甘心於西方列強之後,也把覬覦的目光投向了貧弱落後的大清國,台灣島成為了他們對華侵略的第一目標······
就在日本覬覦我台灣寶島的同時,西方列強之一的法國已經付諸行動了。
1884年(光緒十年),法國欲吞越南,進而奪我西南。清廷畏於壓力,準備放棄安南,撤回鎮南關外軍隊。而出身天地會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保桑梓,拒不聽旨撤兵,率領子弟兵大破法軍。
閒曹小官唐景崧久嘆用武無地報國無門,自告奮勇,要求去安南冒險傳旨。然而當他目睹黑旗軍戰績後,熱血沸騰,拋棄了撤軍使命,與劉永福並肩戰鬥。並說服兩廣總督張之洞,爭取了軍餉軍械。
一文一武同心協力,捷報頻頻。大捷諒山,力斬法軍司令官安鄴、李安國。
李鴻章懷有私心,匿捷不報,一意與法國媾和。朝廷上下不知安南真實情況,舉棋難定。
法國敗於安南,組成無畏艦隊進攻福建馬尾,馬尾水師盡喪。法軍進而封鎖台灣海峽,奪取了澎湖列島。並欲攻占基隆,欲以作為籌碼,逼清廷就範。
退歸林下的淮軍老將劉銘傳臨危受命,毅然渡海。協調了在台湘淮各軍,解除宿怨,同心對敵。使法軍進退維谷。直至擊斃法軍總司令、海軍中將孤拔,大獲全勝。
陸戰海戰,兩線皆捷。
然而,當國大臣李鴻章卻匿捷不報,反而有意誇大法國實力,渲染失敗論調。促使朝廷倉皇簽下不平等條約。使這場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引起朝野扼腕,壯士長嘆。
恭親王為首的軍機處成為替罪羊,“全班斥退”。代以年青好勇的醇親王。清廷接受左宗棠、張之洞等封疆大吏建議,台灣建省,並以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唐景崧因功升任台灣道,成為僅次於巡撫的行政首長。而劉永福則率領黑旗弟兄改編的官軍,擔任南澳島總兵。
南澳島地處汕頭海外,正處於台灣海峽的“喇叭口”。是廣東唯一的海島縣。總兵轄廣東營和福建營兩營,負責澎湖列島的治安。南澳島上留有戚繼光、鄭成功等先賢的遺蹟。在清廷看來,這是苦差,又可防範劉永福的“反骨”。而劉永福卻求仁得仁、以苦為樂。他與昔日戰友唐景崧相約:你建台灣,我保台灣!
轉眼十年。台灣已日新月異,百業俱興。劉銘傳卻因老病而退仕回安徽故里。邵友濂繼任。
此時,北方風雲大變。日本野心畢露,侵占清朝屬國朝鮮後,得寸進尺。海陸兩路進攻中國。
身為直隸總督又兼北洋水師統帥的李鴻章一味保存實力,首鼠兩端,把希望寄託於列強議和,終於使水師全軍覆沒。
日軍兵臨城下,清廷無奈,只得派邵友濂赴日求和,又被拒絕。李鴻章則以全權大臣前往馬關,簽訂了屈辱的賣國條約《馬關條約》。除賠兵費兩萬萬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全島。
訊息傳來,群情激憤。台灣軍民,誓死保台。
唐景崧正在繼邵友濂代理台灣巡撫,舉足輕重。由一介書生而為封疆大吏,更是彌足珍惜。他連連上書朝廷,要求收回成命。張之洞等大臣也極力進行外交斡鏇,力保台灣。但是換來的只是朝廷每天的嚴旨申斥。“顧全大局,維持原議”。
劉銘傳要求回台保台,泣血而死。
劉永福率軍毅然渡台,“幫辦台灣軍務”。擁立唐景崧為總司令,反對割台,與日軍決戰。然而,這一對抗法的昔日戰友,想法已經有別如天壤。唐景崧要保來之不易的官祿,只能唯朝命是從。他偷偷內渡,跑回大陸。而劉永福以疆土、百姓為重,不懼危命,團結台灣志士徐驤、林氏和廣大同胞,堅決血戰保台。他們寸土必爭,處處為戰,擊斃了日本的阿部親王......
台灣淪陷了,但台灣人民抗擊日軍的鬥爭延續多年。回歸祖國的信念一如既往。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常戎 | 劉永福 | 簡介 黑旗軍首領 |
李雪健 | 李鴻章 | 簡介 洋務派主導者,北洋大臣 |
劉德凱 | 劉銘傳 | 簡介 台灣第一任巡撫 |
潘虹 | 慈禧 | 簡介 把持大清王朝數年的皇太后 |
荊明華 | 唐景崧 | 簡介 台灣巡撫 |
譚濤 | 李經方 | 簡介 李鴻章長子 |
劉冠翔 | 光緒帝 | 簡介 大清王朝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
彭大維 | 光緒(少年) | |
由力 | 孫毓汶 | 簡介 軍機處主和派大臣 |
周野芒 | 翁同龢 | 簡介 光緒帝“帝師” |
姬麒麟 | 恭親王 | 簡介 愛新覺羅·奕訢,洋務派首腦 |
李琪 | 醇親王 | 簡介 愛新覺羅·載灃 |
劉文治 | 左宗棠 | 簡介 湘軍首領,洋務派大臣 |
朱婷 | 李菊藕 | 簡介 李鴻章之女 |
徐鳴 | 張之洞 | 簡介 洋務派大臣 |
苗亮 | 劉朝宗 | 配音 田波 |
李大光 | 李蓮英 | 簡介 慈禧太后身邊的大太監 |
花琨 | 劉成良 | 配音 邊江 |
姚崗 | 丁汝昌 | 簡介 北洋水師提督 |
苗克 | 劉步蟾 | 簡介 北洋水師右翼總兵 |
那志東 | 鄧世昌 | 簡介 北洋水師致遠艦管帶 |
陳之輝 | 孫開華 | 簡介 福建漳州鎮總兵 |
鄧立民 | 馮子材 | 簡介 晚清抗法名將 |
張鐸 | 馮相錕 | 簡介 馮子材義子 |
王迎奇 | 方伯謙 | 簡介 北洋水師濟遠艦管帶、臨陣脫逃 |
劉牧梅 | 楊昌濬 | 簡介 晚清將領 |
宋慶 | 楊得標 | 簡介 黑旗軍將領 |
劉興盛 | 林朝棟 | 簡介 台灣霧峰林家第六代,晚清將領 |
劉峰 | 林維源 | 簡介 晚清台籍官員 |
任學海 | 沈葆楨 | 簡介 晚清大臣、林則徐女婿 |
韓英群 | 劉璈 | 簡介 晚清大臣 |
王東輝 | 袁世凱 | 簡介 晚清北洋大臣 |
王春元 | 禮親王 | 簡介 愛新覺羅·世鐸,代善九世孫 |
羅妞 | 黃美蘭 | |
李雯雯 | 劉英嬌 | |
許冰 | 劉秀蓉 | |
張一 | 阿妹 | 配音 季冠霖 |
楊敏虹 | 邵友濂 | 簡介 台灣巡撫 |
李軍 | 王詩正 | |
方野 | 王都司 | |
安瑞雲 | 曾國荃 | 簡介 湘軍將領、曾國藩弟弟 |
袁岷 | 曹志忠 | |
邵汶 | 丘逢甲 | 簡介 台灣抗日領袖 |
高冬平 | 張佩倫 | 簡介 李鴻章女婿,馬尾海戰失利後,被革職 |
周中和 | 朱大有 | |
劉冰 | 朱小有 | |
彭振鍾 | 吳彭年 | 簡介 黑旗軍將領 |
劉廣厚 | 左寶貴 | 簡介 晚清將領,平壤之戰犧牲 |
張紅軍 | 葉志超 | 簡介 晚清將領 |
唐小弟 | 阮文明 | |
吳利華 | 伍廷芳 | |
李洪偉 | 梁啓超 | |
張文藝 | 張蔭恆 | 簡介 晚清大臣 |
張劍虹 | 慈安太后 | 簡介 東太后 |
藍天 | 同治帝 | 簡介 愛新覺羅·載淳 |
童曉梅 | 老祖母 | |
徐巧敏 | 劉夫人 | |
平野貴大 | 明治天皇 | 簡介 日本天皇 |
下元史郎 | 伊藤博文 | 簡介 日本首相 |
工藤俊作 | 樺山資紀 | 簡介 日本海軍中將 |
佐伯直之 | 伊東祐亨 | 簡介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 |
艉剛潤一 | 山縣有朋 | 簡介 日本陸軍大將 |
星野晃 | 陸奧宗光 | 簡介 日本外相 |
張歌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簡介 日本皇族、明治天皇兄長 |
王波 | 小村壽太郎 | 簡介 日本駐華公使 |
馬冬 | 大鳥圭介 | 簡介 日本駐朝公使,原蝦夷共和國陸軍奉行 |
唐啟榮 | 井上次郎 | |
克林 | 科士達 | 配音 高揚 |
任金華 | 巴德諾 | 簡介 法國外交官 |
馬斯 | 孤拔 | 簡介 法軍統帥 |
龍偉 | 利士比 | 配音 高揚 |
麥克 | 赫德 | |
失流雲 | 額爾金 | 簡介 英法聯軍統帥 |
柯安迪 | 寶海 | |
蘇宏俊 | 李威利 | 簡介 法國海軍將領 |
職員表
導 演:韓 鋼
編 劇:楊曉雄
主創簡介
劇本策劃 鄭萬隆
主要策劃的影視作品《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渴望》、《過把癮》、《編輯部的故事》、《夢斷紫禁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絕對控制》、《青鳥的天空》、《搭錯車》、《麻辣婆媳》等
編 劇 楊曉雄
主要影視作品,電影 :《太后吉祥 》、《臨時爸爸》、《編外丈夫 》、《減肥旅行團》等 。電視劇:《大漢天子 》(1-3部)、《日落紫禁城》、《天下第一醜》、《大清藥王》、《亂世子民》、《京華煙雲》、《最後的王爺》、《紙醉金迷》等 。
總導演 韓 鋼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主要影視作品:
《宰相劉羅鍋》(獲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獲“春燕杯”優秀電視劇獎、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周年文藝作品榮譽獎)
《咱爸咱媽》(獲第十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獲第十六屆“飛天獎”、
獲1996年“五個一工程”獎)
《突圍》(獲第十八屆“飛天獎”)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獲第十八屆“金鷹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長篇電視劇
獲第二十屆“飛天獎”優秀導演獎及長篇電視劇等七項
獲2000年度“五個一工程”獎)
《農家十二月》(獲第十八屆“金鷹獎”)
《大清藥王》(獲“春燕杯”優秀導演獎、獲北京市文學藝術獎)
《曹操與蔡文姬》、《德齡公主》、《陸軍特戰隊》等。
200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視藝術家“雙十佳”十佳導演稱號。
分集劇情
第1集日本明治維新後,不甘落後於西方列強,便把覬覦的目光投向了中國,台灣島成為他們對華侵略的第一目標。時任兵部大輔的山縣有朋提議以兩年前台灣番民和琉球漁民發生的衝突為出兵藉口,並派日本陸軍少佐的樺山資紀到琅嶠手繪台灣地圖。 在日本覬覦我台灣寶島之時,法國已付諸行動了。清同治十二年冬,法國海軍少校安鄴在其政府支持下,以探險隊之名,悍然率兵侵襲中越邊境,圖謀伺機侵犯大清國。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率將士全殲敵人,親手擊斃安鄴。此後,黑旗軍名震中外。 訊息傳至北京,朝廷在得知劉永福乃太平天國“餘黨”後,不褒反罰,一方面要求越南驅逐黑旗軍,一方面要求廣西官員準備著手清剿。 劉永福的好兄弟老鐵戰死沙場,劉將其子收為義子,起名劉成良。隨後,越南官員阮文明傳國王旨意,讓其回國。 身為朝中重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從清海關總稅務司洋員赫德口中得知日本對台灣圖謀不軌。時隔不久,在日本長崎的台灣事務所一群青壯年日本軍官以剖腹相逼,要求政府立刻出兵台灣。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7月14日,日軍1600人就由長崎入侵台灣琅嶠,台灣山胞奮力抗爭,當地官員向清廷告急。是戰是和,清廷遲疑未決,同治帝有意反擊日軍。李鴻章權衡時局,順勢上表主戰,朝廷命其負責統籌全局部署台灣防務。
第2集朝廷同時任命沈葆楨任欽差大臣,赴台灣處理軍務。 劉永福派曾阿富將犧牲的黑旗軍弟兄們的骨灰帶回廣西老家,並護送劉永福妻小回去見母親,讓義子認祖歸宗。 廣西巡撫潘鼎新奉命逮捕劉永福妻小,而廣西提督馮子材深敬劉永福其人,設計解救,後因此事,被革職,歸家養老。越南國王望劉永福駐留,條件是入越南籍,劉永福不願。他想起馮提督曾寫書信,希望他回國報效,決定去鎮南關找馮子材聯合抗法。潘鼎新在鎮南關設下圈套準備剿滅黑旗軍,劉永福因不願雙方相殘而撤退。此時,越南國王也同意讓他保留國籍,以客軍身份駐紮。 沈葆楨精心計畫,欲痛擊已登入的日軍,卻突然收到朝廷密令“釁不我開”,只好按兵不動。沈請旨應戰,西太后藉機教導同治帝,此事也改由恭親王出面與日方交涉。台灣戰事影響其它列強的貿易往來,他們向朝廷抗議,清廷措手不及。 1874年10月31日,舉棋不定的清廷拒絕了沈葆楨的請戰,同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條》。不久,同治帝辭世,光緒帝登基。光緒五年,日本以北京專條為由,正式吞併琉球國,改為沖繩縣。
第3集沈葆楨上書,要求加強台灣海防;李鴻章的奏摺直指日本乃大清第一心腹之患。朝廷接受二人建議,命李鴻章和沈葆楨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 法國捲土重來,朝廷派李鴻章前去交涉,1882年11月21日,李鴻章代表清廷和法國公使在天津簽訂備忘錄,並得到兩國的批准。然而不久,法國內閣重組,否定了中法天津條款,重張侵略旗鼓。 馮子材解甲歸田,自嘆雄心萬丈卻不能再上沙場,仍心繫黑旗軍,同意讓其九子馮相錕投奔黑旗軍。 1883年5月19日,法國海軍上校李威利與劉永福在越南紙橋決一死戰,黑旗軍全殲李威利所部,取得紙橋大捷。馮相錕隨張字營的清軍入越南境,加入黑旗軍,改名小九。 中法戰事頻頻,日本因法國入侵越南,伺機而動。面對時局,在上海因病告假的李鴻章與曾任直隸提督的劉銘傳商討對策,認為發展海軍乃禦敵之要務。與此同時,兩江總督左宗棠要求淮軍部下時任漕運總督楊昌濬想辦法買船隻和建炮台,用以抵抗外敵入侵。 朝廷下旨讓李鴻章回天津北洋本任,他以繼續抱病為由,留在上海與法國特使交涉,試圖促成和局。
第4集時任吏部主事的唐景崧向已升為都察院左副都都御史張佩綸毛遂自薦,願前往越南招撫劉永福所率的黑旗軍。張將唐景崧引薦給翁同和,翁答應幫其上奏朝廷。而朝廷正與法國和談,對此意見不一,沒有明確表示是否讓唐景崧赴越。唐景崧的紅顏知己紫玉願資助他赴越,令唐感激不盡。 張佩綸上書西太后,並當面陳說利害,望朝廷招撫劉永福,再次力薦唐景崧,西太后命其回去候旨。不久,唐景崧赴越招撫劉永福,歷盡艱辛,終於見到他。隨後,唐將黑旗軍兵糧狀況據實以報,恭親王下令撥餉五萬。 黑旗軍乃法國侵略軍的眼中釘,法軍以清廷撥餉給黑旗軍為由,在越南發起進攻。唐景崧承諾聯絡北寧清軍相約配合,黑旗軍堅守待援,誰知開戰後,廣西布政使徐延旭作壁上觀,黑旗軍只得殺出血路,退守越南太原,軍餉一事也成泡影。
第5集法國強迫越南簽訂《順化條約》。朝廷得知,許多政策都開始向主戰派傾斜。 張佩綸拜見已經回到天津的李鴻章,希望他能加入到主戰陣營中,李鴻章明顯感到了朝廷天平的傾斜,便順水推舟,上折“主戰”。兩江總督左宗棠也上奏建“恪靖定邊軍”,同時派舊部王德榜赴西南增募十營兵馬,隨時準備支援中越邊境的戰事。 黑旗軍與清廷不合,唐景崧向劉永福獻策,讓他自立為王,劉永福斷然拒絕。 因越南敗局,北寧失守,西太后下旨,醇親王替代恭親王,命孫毓汶為軍機大臣,重組軍機處。並下令逮捕臨陣脫逃的雲南巡撫唐炯升和廣西布政使徐延旭。張佩綸因當時舉薦過兩人,寫折自劾。西太后則命張佩綸以三品京堂前往福建,幫辦軍務,張佩綸感謝皇恩,決定大展身手,連寫十幾道奏摺闊論海防。與此同時,李鴻章通過政治掮客、天津海關稅務司洋員德璀琳,與法國使臣福祿諾在天津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第6集朝廷把左宗棠調離兩江總督,命南洋大臣曾國荃任其職。極力主戰的左宗棠回京後拜訪醇親王,希望能重回江南,但孫毓文卻弄權將其拉入軍機處,不讓他“獨善其身”。 法國簽約後隨即反悔,挑起“觀音橋之變”。朝廷令張佩綸等人立即出京幫辦軍務。命劉銘傳以巡撫銜督辦台灣事務,他慨然受命。李鴻章估計法國有可能派艦隊進攻大沽口,希望劉銘傳留在天津幫辦軍務,被其婉轉拒絕。李鴻章不無失落,仍支持軍械軍火給劉銘傳。 法國要求七天之內清國付清全部賠款,否則他們的艦隊就要封鎖海峽,曾國荃堅決一分錢不給,並讓劉銘傳七天之內趕到台灣。戰事將起,日本等列強意派軍艦到台灣海峽觀戰,以探清國海軍戰力虛實。 此時,駐紮台灣的守軍已集中了湘淮各軍五名提督。劉銘傳剛剛到任,就逮住了與他有宿怨的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的部下,炮兵營官楊得標在軍中嫖妓。按規定,軍中嫖妓立斬不赦。
第7集劉銘傳覺得楊得標為可用之才,讓他戴罪立功——把大炮從山腰移到山頂,以便提高大炮的射程,楊得標滿口答應。 法軍妄圖勸降孫開華,孫開華則利用機會提前做好防禦部署。正在法軍提前慶祝戰爭勝利之時,孫、劉齊心合力,向法軍展開進攻,擊傷了法國遠東艦隊副司令官利士比將軍的軍旗坐艦,旗開得勝。經此一役,劉孫二人盡釋前嫌。法國得知戰敗訊息向清國提交“哀的美頓書”:七十二小時內,清國如不給答覆,就意味著兩國提前進入戰爭狀態。 張佩綸視察馬尾港,發現法軍戰艦也停留在港內,與福建水師近在咫尺,甚為堪憂,立即給李鴻章發電報。李鴻章卻堅持認為中法交涉尚存一線生機,不可自生事端,要張佩綸按兵不動。 眼看中法之戰一觸即發,為掌握主動,水師各船的兵勇向張佩綸求戰。此事傳至北京,兩宮皇太后頒懿旨:朝廷仁至義盡,釁不我開。
第8集法軍企圖全殲福建水師,張佩綸決定沉船堵江口,秘密要求停泊在馬尾的各中立國船隻迅速退至公海,各國均不配合,馬尾海軍失去了抵禦法軍艦隊進攻的最好時機。 在台灣基隆,劉孫二人為防止法軍艦隊登入,沉船封海路,怎料,此決定影響了漁民們的生計,他們聚集在營門口,紛紛抗議。劉銘傳向大家解釋,正左右為難之際,商人林維源用自己的二十萬兩白銀為其解圍,並請眾人幫劉銘傳修炮台、挖戰壕,共同抵禦外敵。 清光緒十年,即1884年8月23日。在清軍毫無防備之時,法國遠征艦隊率先開炮,福建水師半小時內全軍覆沒。馬尾造船廠全部傾覆,大清海軍的搖籃毀於一旦。張佩綸上書自劾,並參相關官員玩忽職守,但翁同和卻證實張佩綸所奏與事實大相逕庭,張佩綸被革職。 左宗棠領旨赴閩督辦福建軍務,西太后叮囑他著力支持劉銘傳。與此同時,兩廣總督張之洞詳讀唐景崧所寫的《請纓日記》,深感唐景崧為可塑之才,讓他送軍備糧草給劉永福的黑旗軍,以實現其承諾。
第9集赴越之前,張之洞建議唐景崧自建景字營,留守越南,並慷慨承擔所需的軍備糧草。 劉銘傳親侄劉朝宗加入基隆的海防前線,令提督曹志忠深受鼓舞,誓與炮台共存亡。台灣在籍員外郎林朝棟募集義勇五百名,自帶衣食、武器,以求趕赴基隆,為保台盡力。 遠東艦隊司令官孤拔率領艦隊。強攻基隆,敵我相差懸殊。審時度勢,劉銘傳下令放棄基隆,炸毀基隆煤礦,以獅球嶺為界,退守滬尾,力保台北。此決定令上下官兵,義軍義士皆為震驚,秀才丘逢甲聯名上書,告劉銘傳的御狀。此時,只有孫開華明白,劉銘傳的決定乃是保台良策。 一切如劉銘傳所預計,法軍雖然占領了隆基,但清軍與民眾共同堅守獅球嶺,令法軍損兵折將,登入士兵無一生還。滬尾大捷,全島振奮。孤拔不敢再犯滬尾,下令無限期封鎖台灣。 訊息傳到北京,朝廷一片譁然,眾人都誤解劉銘傳“怯敵”,臨陣脫逃,眾臣紛紛上書彈劾。李鴻章卻上奏保劉銘傳,西太后下旨將劉銘傳革職留任。
第10集西太后與李鴻章再次談論基隆之事,李鴻章向西太后解釋這只是劉銘傳採取的權宜之計,西太后則要劉銘傳力保台北。 李鴻章與德璀琳談論定遠和鎮遠兩艦事宜,望提前交貨,但得到的答案是:不但不能提前交艦,還可能會無限期延長。 台灣被封鎖,島上軍需民用緊張,左宗棠上書請奏,希望清廷水師風雨同舟共援台灣。李鴻章授命時任天津鎮總兵的丁汝昌帶揚威、超勇兩艦滿載物資奔赴台灣。清廷忙於台灣、越南與法作戰之時,日本趁機策劃朝鮮政變,朝鮮大臣向清廷求援,李鴻章無奈,只好命丁汝昌帶艦返航,支援朝鮮。
第11集日本一邊出兵朝鮮,一邊計畫大肆擴充海軍,力求超越北洋水師。 法軍封鎖台灣的策略,並未獲得想像中的好處,遠東艦隊副司令官利士比提議奇襲福州,孤拔決定親自出馬。 左宗棠上任閩浙總督,命楊昌濬沉船封江口,嚴加防範。 除夕之日,法軍攻陷諒山。清軍前敵總指揮、廣西巡撫潘鼎新棄城而逃,上萬官兵不戰而潰。鎮南關吃緊,老將馮子材向兩廣總督張之洞請纓希望鎮守鎮南關,以圖保境安民。 張之洞將潘鼎新臨陣脫逃,諒山失守的電報如實發出。此時,北京城內歡度除夕,眾大臣未敢上報。幾日後,西太后聽聞大怒,在萬般無奈之下,只能聽從孫毓文的意見, 重走議和之路,醇親王推說不懂外交,李鴻章再次被推到和談桌前。 在朝鮮,清軍已完全控制局面,日本無法插足干涉。身為日本警察總監的樺山資紀心有不甘,內務大臣山縣有朋勸他說日本的實力還不足以戰勝清國,發動戰爭的時機還未到來。
第12集左宗棠與部下商議保護海防事宜,並鼓舞將士支援台灣。在鎮海一線,法軍突然發動襲擊,我方炮台被毀,守軍將士壯烈犧牲, 但法國艦隊最終仍未能登入,孤拔本人則重傷不治,客死在法軍戰艦上,至死都沒有踏上台灣的土地。 馮子材進駐鎮南關,與劉永福的黑旗軍前後夾擊,保住了鎮南關。 海陸同時告捷,李鴻章搶在朝廷得知戰報前先和法國簽訂了停戰條約,以黑旗軍撤出越南為交換條件,讓法軍解除對台灣的封鎖。正在越南會面的劉永福與馮子材收到朝廷旨令——大清和法國政府已簽契約,兩國軍隊即日起停止交戰。 左宗棠看到鎮南關大捷和中法簽約的電報,立即上書,認為朝廷當以“觀音橋之變”為前車之鑑,為防止法國出爾反爾,應讓法方先撤離基隆,大清再從越南撤兵。 袁世凱拜見李鴻章想為朝廷效力,李鴻章暫且把他留在北洋。
第13集日本使臣伊藤博文拜見李鴻章,就朝鮮事件談判。李鴻章則帶伊藤博文參觀定遠、鎮遠兩艘當時亞洲最先進的艦隻,日本使臣深受震撼,不敢無理,雙方和平商談,最後簽訂了《中日天津條約》。 經李鴻章保奏,總理衙門核准袁世凱署理朝鮮交涉商務委員。並打算讓長子經方走外交之路,重新啟用張佩綸。 劉永福隨唐景崧,拜見了張之洞,並得知,因朝廷只按名義上的人數只給黑旗軍撥發了兩千人軍餉,另外一千人由其自籌,劉永福為保基隆,為保黑旗軍所有將士都能安然回國,只好答應。 臨行之日,阮文明親自送別劉永福與黑旗軍戰士,並表示永遠與他是兄弟。劉成良跪別義父,留在越南為生父守墓。
第14集基隆封鎖解除,台灣軍民一心,出資出力重鑄炮台,劉銘傳卻思緒萬千。此時,朝廷傳旨命他啟程回京,丘逢甲贈台灣茶葉,為其送行,希望他能回味台灣,早日重返。朝廷命劉銘傳寫明棄守基隆、保衛台灣的經過,劉銘傳深思熟慮後,寫下一本“密陳福建巡撫移駐台灣”的奏摺。劉銘傳進宮拜見西太后,上奏密折,開誠布公,西太后賜還頭品頂戴,加恩賞戴雙眼花翎,以巡撫銜在京候補。 北京,西太后決定對台灣、越南之戰的將士論功行賞。台灣有功將士,孫開華將劉銘傳列為首位,左宗棠不解,細問才得知所謂的劉銘傳“怯敵,棄守基隆”實屬誤會,立刻發加急電報向劉銘傳認錯道歉。 唐景崧升任四品京卿,送劉永福回鄉祭母。隨後奉旨回京,途中巧逢劉銘傳,二人惺惺相惜,徹夜長談。隨後,拜見恩師,軍機大臣翁同和從其口中得知鎮南關的真實情況,氣憤難忍。
第15集翁同和上廷實奏“李鴻章扣發電報,晚報軍情,”卻被李鴻章巧妙搪塞過去。 左宗棠重疾之下,由人代書上奏“海防折”,建議將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強調台灣重要,與劉銘傳的密折不謀而合。 西太后命醇親王主辦台灣以及海防事務。醇親王找恭親王商量,翁同和與光緒皇帝也在商議此事。恭親王建議以同治十三年的琅嶠事件為鑑,不可魯莽行事。翁同和則提醒光緒帝在親政前,要擁有各項權力。 醇親王巡視北洋水師,此時的北洋海軍實力已是亞洲第一,他希望李鴻章總管海軍衙門。隨後,醇親王又向西太后回稟台灣及海防之事,言語之間,西太后早已猜出這些話皆出自被貶退出的恭親王之口。 伊藤博文回國後,將清國海軍現狀向日本睦仁天皇如實稟報。天皇下令日本全國官吏每人
第16集左宗棠在彌留之際,念念不忘台灣建省,但還是未能等到皇帝親允建立台灣省的好訊息就殉職於福州任上。朝廷得此訊息,紛紛悼念左宗棠,並在京都設立專祠祭奠,醇親王代天子致祭。 西太后一面應允建立海軍衙門,一面提出修建園林供她養老。醇親王無銀子,只好求助李鴻章。建立完善的海軍需要花費大量銀兩,而修建園林更是花錢如流水,李鴻章為此也一籌莫展,此時孫毓汶提議設立“海防捐”,藉此斂財,以解辦海軍和修園林之難。 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清廷終於下旨台灣改為行省,命劉銘傳為首任巡撫。於第二日,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醇親王為總辦大臣,李鴻章為會辦大臣。1885年10月12日,台灣府終於改為台灣省。 李鴻章讓劉銘傳出任海軍會辦,劉多次婉拒。李鴻章打算上折請奏,孫毓汶則自告奮勇,認為有能力讓劉銘傳回心轉意。
第17集台灣巡撫劉銘傳走馬上任後,事事皆難,福建和朝廷均不撥軍餉,萬般無奈之下,劉銘傳只得與唐景崧共同寫旨上奏朝廷,緩建台灣省。正在此時,偶遇孫開華,得知左宗棠臨終遺命“福建原先每年給台灣的四十四萬兩軍餉,一切照舊”。劉銘傳大喜,無奈緩建台灣省的奏摺已遞上,孫開華買通管事太監,把奏摺拿回。 劉銘傳上任之前向李鴻章告別,並表示將重新利用當年被沉入海底的那條鐵軌,為台灣建造第一條鐵路。李鴻章挽留劉銘傳的希望破滅,只得將寫好的摺子付之一炬。同時,劉銘傳上折保薦唐景崧為台灣兵備道,並彈劾現任台灣兵備道劉璈於台灣戰事之時不聞不問、有餉不發、坐觀成敗。醇親王因事情棘手,暫壓奏摺。 李鴻章與德璀琳商談大清購買巡洋艦事宜時,北洋水師管帶鄧世昌忽然闖入,懇請派他去英國監造兵艦,李鴻章被感動,欣然同意。此時,日本也在商議派何人去法國監造他們的艦隻。
第18集日本派海軍大佐伊東佑亨去法國監造艦隻,他與鄧世昌相遇在客輪上,兩人經歷了一番唇槍舌戰。 劉永福率軍回到廣西,卻無實權,黑旗軍將士們一個個離開,連曾阿富也告長假返鄉侍奉哭瞎雙眼的老母親,母子相見,淚如雨下。面對弟兄們的離去,劉永福心如刀割,卻無能為力。 台灣建省,眾人免費品嘗當地的“國姓爺魚粥”,以示慶祝。 劉璈得知劉銘傳上奏彈劾他,便惡人先告狀。經朝廷商議後,令閩浙總督楊昌濬徹查此事,楊昌濬派王詩正親往台灣私下調查二劉互參一事。王詩正拜訪四品京卿林維源,恰逢,劉銘傳來與其商討如何恢復基隆煤礦之事,從兩人的談話中,王詩正已清楚事情真偽。王詩正據實以報,劉璈本想略加賄賂楊昌濬以平息此事,卻適得其反,劉銘傳終還清白。 唐景崧升任台灣兵備道,與同僚共慶祝,酒醒後發現紅顏知己紫玉已經離開。
第19集翁同和因二劉互參一事對劉銘傳刮目相看,因其主持戶部,便在他力所能及範圍內,儘可能地從財政上支持新建的台灣省。 劉銘傳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恢復基隆煤礦,清丈土地,用沉在海底的廢鐵軌鋪建台灣的第一條鐵路。 醇親王正在想方設法為西太后修園林籌銀子,四處碰壁,無奈之下,寄希望於李鴻章能從海防協餉中撥一部分以解燃眉之急。 朝廷忌諱劉永福,只給其一個虛職,遲遲不予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只好每日操練子弟兵,教授兒女武藝。張之洞推薦他任南澳總兵一職,卻怕屈就劉永福。劉了解到南澳島既是地勢險要,距台灣高雄僅數百里,朝發夕至,又是大陸的天然屏障,乃兵家必爭之地。劉永福決定留守南澳,他將所率的三百將士分為左右兩營,與駐島營兵共保“閩粵界”。中法戰爭之時,有的南澳官兵支援台灣至今未歸,士兵朱大有遺孀懇求劉永福幫忙尋找,劉永福托唐景崧查明。
第20集台灣巡撫劉銘傳介紹抗法的台灣士紳林朝棟給唐景崧認識,並請唐景崧代勞,為其叔叔林文清平反冤案。 鄧世昌帶領的艦隊回國,途徑大西洋魔鬼海時,遇到日本松島艦觸礁,鄧世昌下令將其救下,伊東佑亨深表感激。 醇親王代朝廷挑選北洋水師提督人選,鄧世昌與劉步蟾各有所長,互相舉薦。李鴻章則舉薦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雖被批准,但眾人懷疑李鴻章是妄圖把北洋水師建成“李家軍”。 不久,醇親王代天巡視北洋水師,西太后派李蓮英跟隨以查北洋水師財政狀況。眾清流極力反對太監監軍,卻毫無效果。醇親王看到北洋水師的實力,心悅誠服。
第21集李蓮英回京,向西太后稟報北洋水師乃是無底洞,揮霍無數。同時,提醒醇親王向李鴻章要銀子給西太后修園林。李鴻章卻聲稱無銀兩幫忙修園林,西太后聽聞大怒。李鴻章此刻才明白李蓮英來巡視的真正用心,訓斥李經方中了李蓮英的計。光緒帝下旨升任鄧世昌為總兵,率領致遠等五艦;劉步蟾為總兵銜副將,管帶旗艦定遠號。 醇親王奉西太后之令,看望光緒帝,父子之情難以抑制。1889年,即光緒十五年農曆二月初三,慈禧太后終於歸政,光緒帝結束了他的“實習期”,終於親政。同時,光緒帝也收到台灣送來的一份“厚禮 ”——基隆煤礦恢復開工。 三名清軍水兵在日本長崎被殺,以伊藤博文為總理大臣的日本內閣召開緊急會議,針對長崎事件,準備利用民眾的狂熱情緒,發動對清國的侵略戰爭,但此時的日本海軍還不能夠戰勝北洋水師。長崎事件令大清朝野震驚,眾人一致主戰。而李鴻章不願與日本發生衝突,認為該事件無傷兩國邦交,重重阻撓。
第22集李鴻章對“水兵被殺”一事力主不與日本發生衝突,皇上龍顏大怒。而此時醇親王則拉著西太后看清漪園的最新樣式圖。西太后高興之餘,為給自己籌錢修園林,決定巧立名目成立“海防捐”,同時建議皇上“息事寧人”。 長崎事件之後,日本內閣緊急召開會議,因海軍仍落後於北洋水師,為取得絕對制海權,在天皇授意下,日本內閣提出五千八百萬元的五年造艦計畫。聞悉李鴻章拒絕了赫德欲賣的一艘最新巨艦,日本立刻購得此軍艦,並命名吉野。 張佩綸三年謫滿,李鴻章召其回津,留於北洋幕中,暫替李經方。李經方則出使日本,藉以刺探日本實力。張佩綸在回京途中,李鴻章之女李菊藕親自為其接風,張佩綸十分感動。為了把“海防捐”與修園林這兩樣結合得天衣無縫,醇親王等人在昆明湖內欲建海軍貴胄學堂。光緒帝為解醇親王被西太后催逼修園林之難,讓翁同和動用“海防捐”,開始修建清漪園。 台灣成功開通電報,劉銘傳發電報要求朝廷同意基隆煤礦官商合辦,以商為主。光緒與西太后意見不一,眾大臣左右為難。
第23集西太后恩準光緒出宮探望重病的醇親王,病榻之上醇親王叮囑光緒,有同治帝前車之鑑,切不可違逆西太后。光緒帝在基隆煤礦一事上遵照西太后意思處理,僅把對劉銘傳的革職查辦改為革職留任。 劉銘傳深受打擊,導致失明,一怒之下上奏準請開缺,李鴻章以“海防”名義調其到海軍衙門擔任會辦。張佩綸回津之後續娶李菊藕,李鴻章也藉此將他留在北洋幕中。 光緒皇帝巡視八旗水師學堂,發現都是一群紈絝子弟,大為惱火。而籌措不到各省的銀子來修園林,光緒也很是著急,翁同和提醒,現在的朝廷倒像是各路諸侯分割天下一般,不如找人開刀,殺一儆百,既可以立威又可以籌到銀子。 罷官之前,在劉銘傳和林維源等地方士紳的努力下,多年和清廷對抗的原住民四百多社,七萬多人,握住了台灣第一巡撫劉銘傳伸出來的摯誠之手,出現了民族團結的空前局面。劉朝宗與阿美族的阿妹相愛,欲與阿妹共同留在台灣。
第24集劉銘傳即將離台,台灣島上至官紳下至普通百姓都依依不捨,集體相送。為示無私,劉銘傳狠心拆散了劉朝宗與阿妹,將其帶回老家。 南澳島上劉永福未雨綢繆,積極備戰,而王都司玩忽職守,被劉永福捉了個正著,遭到了嚴厲訓斥。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劉銘傳率領島上官兵不僅重修了炮台,研製了火藥,自製了地雷,而且制定了詳細的《守島方略》,這些,都為他日後參與台灣保衛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日本政府邀請北洋水師訪問日本,武器是士兵的生命,一名清軍士兵把褲子晾在大炮上時,正巧讓伊東佑亨看見,從而堅定了其戰勝清國的決心。日本上下一心,其對外擴張的野心讓鄧世昌等人不寒而慄。 光緒帝下令強制讓新任台灣巡撫邵友濂把海防協餉上交國庫,邵友濂將本來用於購置海防大炮的銀子全數上繳。此時,為了防備日漸強大的日本,大清急需購置快速艇,鞏固海防。但銀子卻被西太后拿去修了剛剛從清漪園更名的頤和園。
第25集日本舉國獻金購艦,而大清卻把海軍軍費變成了修頤和園的銀子,一直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再沒添置一條新船、一門火炮。 一八九四年二月八日,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五月三十一日,走投無路的朝鮮王廷,正式請求清國派出援軍,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 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發現這是推進日本大陸政策的絕好時機,因此內閣商議準備利用十年前中日天津條約的漏洞,在清國出兵之時也同時出兵朝鮮,實施其侵朝作戰計畫。此時大清上下圍繞著西太后的六十大壽忙得不可開交,無暇顧及朝鮮。日方用計騙袁世凱上當,導致清廷錯判時局,派直隸總督葉志超率兵赴朝鮮。孫毓文提醒李鴻章提防日方有詐,李鴻章等人卻妄斷日本不會挑戰大清。當清軍徘徊於朝鮮海域時,日軍先遣部隊已搶先登入。 東學黨之亂順利平叛,清軍準備班師回國,卻發現日本絲毫沒有撤軍的意向,反而繼續增兵,要在朝鮮與大清平分秋色。此時李鴻章急請俄國調停中日爭端,但翁同和卻認為這是“以夷制夷”的老調重彈。
第26集光緒皇帝命李鴻章調兵急速赴朝!而日方則借朝鮮內亂之際稱:兩國一海之隔,朝鮮內亂必會危及自身,拒絕撤兵。 李鴻章“按兵不動,抗旨不遵”的行為惹怒了光緒皇帝,西太后勸他耐心等待。日本外務大臣謊報清國增兵朝鮮,至此議會當中不再有反對日本繼續增兵的聲音。 北京,光緒皇帝微服,在吉祥客棧接見劉永福,但劉永福最終仍沒有得到他想要的軍械糧草。 為急於尋找和中國開戰的藉口,日本軍隊衝進朝鮮王宮,劫持國王,成立了以大院君為首的親日傀儡政府。七月二十五日,日本軍艦不宣而戰,以強大的火力擊沉了廣乙兵艦和高升號商船,船上一千三百名士兵犧牲。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倉皇逃跑,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從此拉開。此時恰逢光緒皇帝生日,孫毓汶和李鴻章隱瞞了敗仗事實。 光緒皇帝接見方,方伯謙謊稱殺出日軍重圍,重創敵艦,光緒大喜之下重賞方伯謙。而此時日軍突襲牙山,偽造開戰理由。朝鮮提督葉志超稱已離開牙山,轉進平壤,光緒皇帝下召宣戰,日本隨即宣戰。
第27集光緒皇帝接到台灣巡撫邵友濂急電加強台灣及東南沿海各省的海防。李經方從日本帶回日本取得牙山大捷的訊息,而李鴻章卻接到葉志超已進入平壤順利會師的捷報。他要葉志超固守平壤兩個月。日本決定冒險一搏,天皇簽署了軍令,向國民緊急募集五千萬日元公債。 日軍因糧草將盡,向平壤發起最後的猛攻,葉志超棄城逃跑,左寶貴率部死守,直至戰死。此役清軍傷亡慘重,日軍則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和糧草。北洋艦隊返回旅順港途中與日本艦隊相遇,經過幾小時生死較量,北洋水師的五艘軍艦被擊沉,鄧世昌等七百多名北洋水師官兵壯烈殉國!而伊東佑亨對此戰果卻並不滿足。 李鴻章得知敗仗訊息後十分悲憤。方伯謙在海戰中臨陣脫逃,被丁汝昌就地正法。 光緒皇帝下旨撫恤陣亡將士。翁同和參劾李鴻章欺君,告訴光緒帝大東溝一役實際上是大敗仗,並稱李鴻章匆忙去旅順港是為了替丁汝昌掩蓋敗績。丁汝昌殺方伯謙也是為怕走漏戰敗的風聲,光緒聞之大怒。
第28集欽差奉命傳旨將丁汝昌革職拿問,逮捕進京,劉步蟾當眾抗旨,怒訴敗仗原因。李鴻章為丁汝昌之事向光緒求情。 伊藤博文確立了征服北京的新戰略目標。此時樺山資紀向伊藤博文提出:趁清國兵力集中東北,日軍進攻台灣。但伊藤博文覺得時機尚未成熟。 唐景崧向邵友濂提出倭人必犯台灣,讓他請旨增援。丁汝昌拜見李鴻章,得到“保船慎開”的指示。 台灣,丘逢甲與唐景崧分析台灣防務並擬組織保台義軍。西太后對光緒皇帝十分不滿,力請恭親王重新出山主政。李鴻章讓恭親王儘快請英國聯合美國、俄國出面調停。丘逢甲的台灣“義軍”建議不被撫台採納,與唐景崧商議改“義軍”為“團練”。 劉步蟾趁大霧掩護,平安將北洋水師余艦轉移至劉公島。李經方本奉李鴻章之命邀劉銘傳出戰,卻因其存有私心,僅僅向劉銘傳請教鴨綠江戰事,邀其出戰則隻字未提。與此同時,李鴻章接到電報,稱日軍渡過鴨綠江,直撲九連城。 南澳,劉永福招兵買馬積極備戰,民眾熱情回響。
第29集幾經掂量,光緒皇帝放棄啟用劉銘傳,改派劉坤一節制東北作戰的各路清軍人馬。就在日本猛攻鴨綠江防線的同時,日本第二軍繞到清軍背後,從遼東花園口登入,他們發現這一帶海岸,居然沒有設防。光緒皇帝吃驚日軍進攻速度如此之快,孫毓汶向光緒介紹戰況。 邵友濂接到北京的電報,調他改署湖南巡撫,台灣巡撫暫由現任布政使唐景崧署理。唐景崧派丘逢甲統管台灣義勇操練所有事宜。丁汝昌前去天津拜見李鴻章,並請戰救援旅順口,但被李鴻章斷然拒絕。 劉永福不讓朱小有去台灣,命他在南澳看管“宋井”,為父親守墓,可朱小有卻和劉秀蓉一起混上船,去了台灣。就在慈禧太后六十萬壽的時候,日本第一軍又攻陷了大連,進而包圍了旅順口。僅僅十五天后,日本侵略軍攻占了旅順,為逼迫清政府投降實行殘酷的大屠殺,全旅順城的軍民幾乎無一倖免。 光緒皇帝大發雷霆,要求眾大臣立刻議定如何解決戰端。
第30集光緒皇帝在西太后的壓力之下最終同意跟日本議和,李鴻章會見德璀琳,命其赴日議和。 而日本方面頂住國際輿論關於旅順大屠殺的強烈反響,等清國求和使臣的到來。但是伊藤博文確認為現在談判為時過早,只有徹底消滅北洋海軍,才能使外務省的條件變成事實。日本驅逐了清國全權議和代表德璀琳,光緒帝和眾臣商議後,決定改派張蔭桓、邵友濂代替德璀琳為清廷全權議和代表。日本軍艦封鎖劉公島、威海衛,丁汝昌急電李鴻章請求出海應敵,但被駁回。 聯合艦隊配合陸軍攻占威海衛劉公島東西炮台,北洋海軍的覆滅已成定局。特使張蔭桓、邵友濂非常迫切要求馬上和日方開議,立即停戰,但日方只同意跟恭親王或者李鴻章談判。 日軍全殲北洋水師,大獲全勝,並驅逐來日議和的張蔭桓和邵友濂。日本已不滿足眼前戰果,大軍直逼澎湖列島,兵臨台灣。李鴻章受命前去日本議和,卻因談判尺度問題與光緒皇帝無法達成一致,遲遲不肯起程。
第31集李鴻章一行到達日本馬關,伊藤博文提前會見了李鴻章,拒絕了他的停戰請求。次日會談正式開始,伊藤博文表示同意停戰,但必須占領山海關和天津。李鴻章急電北京請旨,翁同和指責李鴻章賣國,光緒皇帝與恭親王商議後決定不談休戰,直接議和。 日本,伊藤博文接受李鴻章提出的“休戰免議”,但表示現在條約正在抄寫修訂,並拒絕向李鴻章透露條約概要。 陸奧宗光對李經方表示日本即將進攻台灣,此時卻突然接到李鴻章遇刺的訊息,並且李鴻章拒絕讓李經方送他去醫院。伊藤博文以政府和個人的名譽保證,一定儘快查清。伊東佑亨向大本營報告,艦隊部署完畢,準備進攻澎湖列島。刺殺李鴻章的兇手被日本警方抓獲,伊藤博向天皇表示竭盡全力讓李鴻章打消回國的念頭,天皇指示馬上令聯合艦隊開戰。 日軍不宣而戰,澎湖軍民血戰死守。唐景崧拒絕了劉永福要求守台北天險的請求,命其鎮守台南,孫毓汶向光緒皇帝匯報,日本同意休戰十五日,但澎湖列島和台灣不再其列。
第32集收到日本的割地賠款方案,光緒皇帝命李鴻章賠款限一萬萬兩之內,遼東只能割鴨綠江一側;台灣只能割澎湖列島。中日雙方的談判陷入僵局,伊藤博文提出最後通牒,限三日內簽約,否則進攻山海關,李鴻章一邊向北京請旨一邊暗通法、德、俄等國家,希望他們出面斡鏇。王文韶接任北洋竟查出北洋庫里尚存余銀八百多萬兩.光緒皇帝得知後大怒。 伊藤博文對李鴻章 “只割澎湖不涉及台灣”的提議,不予採納。養心殿內,眾大臣群情激昂,認為兵費不可賠,遼東台灣不可讓,紛紛要求遷都再戰,而西太后則不肯遷都。 李鴻章跟伊藤博文就賠款的具體數額進行激烈的爭論,伊藤博文寸步不讓。最終李鴻章在最後的時限內終於簽署了《馬關條約》。劉銘傳收到李鴻章的書信後,決定速回台灣。翁同和收到丘逢甲的血書,被台民鄉紳誓死保衛台灣的精神深深打動。北京都察院門前台灣舉子汪春源與天下十八省舉子聯名保台,全國十八省的舉子也紛紛聯名罷考,要求皇上拒約再戰。
第33集西太后聽說英國人有意以十億英鎊租金租借台灣,命張之洞緊急約見英國領事,但得知英國租借台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光緒皇帝得知天津駐守的六十營兵因為洪水死傷無數,無法來援,悲憤異常。皇上終於用璽,李鴻章命李經方即刻辭官。科士達冒雨拜訪李鴻章,帶來俄法德三國原則上同意對日本進行外交干涉的訊息。 三國干預下,清廷追加三千萬賠款,日本歸還遼東,睦仁天皇十分不滿。俄德法三國藉機進一步索取更多在華利益,將觸角伸向內陸的西北西南地區。台灣在籍官員、地方士紳聞知遼東歸還,齊集撫台衙門,要求效仿此例,再加賠三千萬兩銀子,贖回台灣!光緒皇帝得到訊息後,命李鴻章和孫毓汶與日方交涉。日方表示,台灣是日本走向亞洲的生命線,就是再追加兩萬萬賠款,也不能退還。 唐景崧收到聖旨,命他率台灣文武百官即刻內渡,回京復旨,但唐景崧向台胞表示要帶領全台軍民,抗爭到底,誓死保台!
第34集日本內閣緊急會議,準備接收台灣,並制定作戰計畫,日本軍部按照天皇意旨,宣布海軍軍令,樺山資紀升任海軍大將。同時任命他為首任台灣總督,併兼任台灣方面軍務司令官。 日本公使照會,按照馬關條約,限期派員交割台灣,眾臣商議後,推舉李鴻章之子李經方前去辦理交接事宜,李經方此時才大悟為何李鴻章要他辭官。 李經方從上海起錨前去簽約。丘逢甲向民眾呼籲既然朝廷無力保台,那就由百姓自主保台。丘逢甲對唐景崧的部署存在異議,提議讓劉永福鎮守台北、基隆要地,但唐景崧確不以為然。樺山資紀接替伊東佑亨,並與能久親王商議進攻計畫。 日軍在澳底登入,而唐景崧誤判形勢,認為是日軍小股兵力試探,沒有增援澳底守軍。李經方乘船至台灣海面,連日徘徊,逗留不進,選擇日方提出的第二種方案:在船上指認台灣,包括澎湖列島和附屬島嶼,就算完成交割。隨即在“台灣交接文據”上代表清廷簽字,從此將台灣割讓給日本!
第35集基隆失守,台北危亦,劉永福急派劉成良趕赴台北接唐景崧。光緒獲悉李經方已經向日本方面交割台灣完畢,怕與日軍再動干戈,立刻下旨削除唐景崧台灣巡撫一職,命其即刻回京。 唐景崧部署失誤,沒有堵住獅球嶺天險,日軍比原計畫提前進攻台北。劉成良請唐景崧去台南,他卻說要與台北共存亡。但最終唐景崧辜負了抗日軍民的重託,著便衣乘最後一班船逃回大陸。 樺山資紀在台北舉行入城閱兵典禮,宣布對台灣行使統治權!丘逢甲、林朝楝、楊泗洪、徐驤等人投奔劉永福,劉永福表示不計生死,共御倭夷!日軍先遣隊和運輸隊先後遭到襲擊,能久親王下令對台灣軍民進行滅絕人性的殘酷掃蕩。 劉永福經過周密考慮,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由書生吳彭年帶領包括黑旗軍和各路義軍共十二營,秘密進入八卦山一帶,伏擊敵人。眾將領血戰八卦山,致使敵軍師團長重傷、旅團長不治。而吳彭年、吳湯興也戰死殺場! 西太后獲悉台灣戰況,想通過英法等各國主持公道,並讓李鴻章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