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源
從“另類右翼”的起源來看,其最先由保守派專欄作家戈特弗里德(PaulGottfried)於2008年命名,用以形容當年反對時任總統小布希的保守派人士。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中,另類右翼並未引起注意,亦鮮有具組織行動。
2016年美國大選,特朗普欽點“另類右翼”重要輿論陣地BreitbartNews的總裁班農(StephenBannon)為其競選經理後,這股力量開始走入大眾視野。
表現
相較於傳統“右翼”勢力,“另類右翼”的“另類”主要體現在政治(社會)主張、參與人群與活動方式上。政治主張上,除了傳統右翼普遍反對的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和墮胎外,“另類右翼”還主張反對移民、反對種族多元化、反對全球化、反對猶太人,其主張事實與宣揚保護歐裔白人至上的三K黨並無太大區別。
但少有人察覺出這種“另類右翼”與3K黨的潛在關聯,這是因為從參與人群與活動方式兩個層面上,“另類右翼”成功改變了極右思想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形象。
一方面,如今的“另類右翼”主要由所謂“知識分子”或受教育的年輕人組成,另一方面,新的參與人群創造出了一種新的活動方式,即通過匿名的方式,在網上部落格、網路媒體及新媒體進行思想宣傳,並將過往的右翼思想重新進行包裝,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論述,反過來吸引更多的受教育的年輕人。
代表人物
自2016年美國大選初選以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就因其出位惹火的言論而被貼上“種族主義”甚至“新納粹主義”標籤,雖然這種過度標籤化的評價有失公允,但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中,的確存在著一股自稱“另類右翼”(AlternativeRight)的白人至上主義勢力。
牛津2016年度辭彙
Alt-right 入選《牛津詞典》2016年年度辭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