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古:古代,近代;
今:如今,現代;
為:為了,用於;
本詞指: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使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近義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反義詞:古為今用——有名無實、以古非今 、厚古薄今
示例:他也竭力主張中國五千年封建文化的精華應當繼承而發展,而使~。 ★茅盾《向魯迅學習》
出處

曹禺(萬家寶)《道路寬廣大有作為》:“過去曾經有過片面理解古為今用,搞影射,或者把現代思想強加於古人的現象,今天仍要引以為戒。”
生活示例
曹禺,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出生於天津,祖籍湖北潛江,清宣統二年曹禺中學時期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於天津,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
“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姓氏“萬”的繁體字的“草”字頭諧音“曹”)。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餘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孔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曹禺共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鄭秀,第二任妻子方瑞,最後一任妻子李玉茹是著名京劇旦角演員。曹禺共有4位女兒。鄭秀所生——萬黛、萬昭(音樂家)、方瑞所生——萬方(劇作家)、萬歡。
他一生共寫過8部劇本,號稱“中國的莎士比亞”。
他也竭力主張中國五千年封建文化的精華應當繼承而發展,而使中國更加強大。 ★茅盾《向魯迅學習》
用 法

用於定語:指繼承文化遺產
1、五十年代,毛主席提出研究歷史應該“古為今用”,這與歷史上不少君王主張修史治史都應當著重“古為今為”如出一轍。當然,歷史的本來面目一經“古為今用”便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我們讀當代編撰的史書,只能窺得歷史的一絲縷音跡。每個朝代的史學家都在極力用歷史的“今用”效果來換取當權者的欣賞。這樣,真史、信史自修史、治史始便已變作偽史、盅史。尤是在中國,歷史為王朝統治的政治服務早已成慣例。所以,當我們今天仍然面對歷史的“古為今用”時,不免林生出許多的疑略:它是取古史為借鑑,不重蹈復轍,還是純粹地為當時政治統治服務為要旨。
2、在50年代的中國,以致後來的60年代和70年代及80年代前期,我們的史學研究在本質上是為階級鬥爭服務的。陳虎在《20年史學的反思及其發展前瞻》一文中指出:“學者們認為,在建國以後的史學研究中,主觀歪曲的甚多,對歷史客觀真實的研究較少。”由“以論帶史”即根據規定的觀點去進行歷史材料的取捨、剪裁,用以印證在本本上早已定性的結論,進而發展成為“以論帶史”,即按照現實和政策的需要任意編纂史實,最終將中國數千年豐潤廣闊的社會發展史,僅僅描繪成“農民革命戰爭------建立封建王朝------讓步-------農民革命戰爭失敗------再進行農民革命戰爭”這一簡單的循環模式。史學研究完全變成了現實政治的工具。陳虎所述及的,亦為毛澤東所提倡的“古為今用”的實質。抹煞、顛倒、任意裁剪歷史史實,是當下史學家最無能的技藝。以範文斕為例言,他一直號稱自己修史、治史堅持求真、求信,但他卻並未曾在對待歷史上求真求信。
3、關於“古為今用”,範文斕也曾作過發揮:“我們中國的史學歷來就有‘古為今用’的傳統。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不是‘古為今用’的榜樣嗎?司馬遷作《史記》,也是為了把歷史作為今日以至後世的借鑑。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目的就更明確。我們今天的學歷史、寫歷史,也不能‘沒有目的’,我們的目的就是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治久安。”如果說,“古為今用”就一般的以史為鑑來理解,還可能說得通。但後來我國史學界越來越充斥“歷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亦即要按照某種特定的政治需要來修史、治史。這樣,“古為今用”已失去其內在意義,歷史也成了任統治階級隨心所欲打扮的老姑娘,沒有新意。真史、信史也就成為國家一級保密的東西了,不允許一般公民知道。
造句
1:古代的風景名勝,可以很好的古為今用,使我們的旅遊業發展的更加完善。
2:古為今用好是好,可是不能過度,否則會造成一系列不堪想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