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觀

諸子百家中,儒家承認歷史的變化,但強調古今間的繼承關係。 墨家重視歷史經驗,主張“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

古今觀簡介

即歷史觀。春秋以前中國哲學歷史觀的基本形式是天命論,認為天生下民,授命君主治民,社會治亂取決於君主是否順天應人。西周末社會發生巨變,人們對歷史特別是古今問題亦形成許多新見解。伯陽父認為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社會的經濟狀況,據此預言西周將亡。諸子百家中,儒家承認歷史的變化,但強調古今間的繼承關係。孔子考察了禮的因襲和損益,注意到社會的變化對禮的影響,主張維護周禮;孟子把社會的發展理解為一治一亂的轉化過程,肯定先王之道的普遍性;荀子提倡“法後王”,但也認為先王后王有一貫之道。墨家重視歷史經驗,主張“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道家則美化“小國寡民”的遠古社會,主張絕聖棄智,復古倒退。法家與儒墨道諸家不同,強調古今不變。商鞅認為歷史可分為上中下三世,韓非進而主張“世異而事異”,“事異則備變”,提出一種進化的歷史觀。

相關條目

春秋 中國哲學 周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