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是一種犯罪型人格障礙,其特徵行為是以衝動和不負責任的方式,有時是敵意和嚴重暴力顯露內心衝突。他們對挫折的耐受力很差。常不能預計自己的反社會行為帶來的消極後果,絲毫沒有不道德或罪惡感。反社會性人格障礙常伴有酒中毒,藥癮,背信,淫亂,工作失敗,頻繁遷徙和牢獄生活。
在西方,反社會性人格以男性較為多見,在患者的家族中,親戚多有反社會性人格,物質濫用、婚姻破裂和虐待兒童的發生率很高。患者的父母常關係不和,患者在性格形成期有嚴重情感剝奪的經歷。患者壽命縮短,但倖存者中病徵隨年齡增長趨於穩定和消失。
疾病特徵
1.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給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產生好感。2.不帶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思維並不紊亂,也沒有幻覺與妄想現象。
3.不帶有焦慮症與情感障礙的症狀,情緒既少焦慮,也少激動。
4.對人對事既無責任心,亦無義務感;因此,在言行上無法取信於人。
5.缺乏坦誠氣概,予人以虛偽印象。
6.知過而不思悔改,且無羞恥之心。
7.所表現之侵犯別人的行為,事先並無明確動機或計畫,多系起於隱蔽性的衝動。
8.缺乏是非善惡判斷能力,不能從失敗經驗中獲取教訓。
9.極端自我中心;在損害別人利益以滿足起私慾之後,不肯對人回報,甚至不願付出應有的親情與愛意。
10.情感冷漠而缺少變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11.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不能從別人的榜樣行為中學習改變自己。
12.雖不關心別人,卻強烈需要別人的關注與信賴。
13.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人表現惡作劇行為;以粗鄙醜陋的言行惹人厭惡。尤以酒後為然。14.不顯示有自殺傾向。
15.在兩性關係上,純以自我滿足為出發點,與異**往從不認真,從不向對方付出真心與愛情。
16.生活無目標,無計畫,也無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對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毀行為。
在上述特徵中,尤以無道德之心、無羞恥之心、冷酷無情最為嚴重,一旦有這種傾向,往往會表現為偷竊、流浪和對抗等行為,如果任由其發展還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上述這些反社會人格特徵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最關鍵方面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徵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發病原因
反社會人格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相關,即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係、不良親職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起著重要作用。臨床症狀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漸趨緩和。
4、社會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慧型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症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
這類人在幼年往往學習成績不良、逃學、被開除、漫遊、反覆飲酒、性放蕩、說謊、破壞公務、偷竊、違紀、對抗長者、攻擊人等表現。成長後情感膚淺而冷酷,脾氣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對人不坦率,缺乏責任感,與人格格不入;法紀功能較差,行為受本能欲望、偶然動機和情感衝動所驅使,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自私自利,自我評價過高,狂熱但不動人的行為;對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則推諉於客觀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為自己開脫,或引起反應狀態;缺乏計畫性和目的性,經常更換職務;缺乏良知,對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覺知;缺乏悔恨感與羞慚,不能吸取經驗教訓;多種形式的犯罪,趨向伴發藥物或乙醇濫用。
此類人一般不情願尋求醫生幫助,因此門診極為少見,他們往往違犯社會法紀而被監禁或投入勞教。有時他們被迫來就診,其實大多表現緊張、抑鬱、認為周圍對他歧視、遭人憎恨。這種認知和情緒狀態可遷延下去,甚至到成年(成年後期)違紀行為減少時亦如此,他們與家庭、朋友、配偶(女伴)不能保持長久、親密而忠實的關係,兩性關係混亂,經常更換婚姻關係,對子女不聞不問。
反社會人格障礙與表演型人格障礙有較多重疊,他們均具有情感膚淺、情緒不穩定、高度利己主義等特點(Lion,1980) 。近年來關於反社會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間關係引起精神病學家和人類學家的關注。Robins(1966)發現行為指導所諮詢的反社會人格女孩到成年時診斷為癔症。Guze等(1971)報告相當多的癔症個人史中有反社會行為,其家族中亦有較高的反社會行為或違紀者。Guze(1920)注意到婦女癔症和社會病態之間高度相關。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態和癔症”假說,他認為在同樣基礎上,男性發展為精神病態,婦女則導致癔症。Lilonfield(1986)推斷,表演型人格是基礎並起媒介作用,如為男性則發展為反社會行為,如為女性則發展為癔症(Briquet綜合徵)。
疾病鑑別
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診斷是不難的,受人稱讚的12種診斷標準(Cleckley,1964;Rimmer,1980;Hare,1980;DSM-Ⅲ-R,1980)項目太多,不易掌握。Mccord等(1956)的概括比較簡潔,他指出這類人的特點是違法觀念較差,行為受原始欲望所驅使,具有高度的衝動性和攻擊性,甚少感到羞慚,並且情感是歪曲的等。Ziskind(1982)對社會病態提出5條診斷標準和5條排除指標。5項必須的標準是衝動性、不負責任、情感膚淺、不能從既往經驗或懲罰中得益和良知的損害;排除指標包括5種疾病即精神發育遲滯、器質性腦綜合徵或腦損傷、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神經症。這一診斷易於掌握,但有待進一步檢驗。由原先的單一治療逐漸轉變為綜合治療。雖然長期心理治療對某些類型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質會改變,但僅僅用心理治療對於改善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狀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療方法,心理治療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例如Martens認為激動治療不是一種孤立的心理治療形式,如果與其它心理治療、神經反饋或心理藥物治療相結合,那么它會更經常取得成功。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治療家們找不到研究來證明藥物治療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有直接的治療作用,現在這種格局被打破了。
疾病診斷
診斷要點
1、行為違背社會常情,與社會規範和社會準則相悖,且習以為常。2、處處以自我為中心,頭腦中只有自己而無視他人,從不關心他人痛癢。
3、明顯缺乏自控能力,行為常常失控,故衝動任性、難以與人保持深刻的人際關係,雖然明知行為錯誤,也不感到內疚和不能吸取教訓。
診斷標準
1、符合人格障礙的診斷標準,並至少有下列3項:(1)嚴重和長期不負責任,無視社會常規、準則、義務等,如不能維持長久的工作或學習),經常曠工或曠課)、多次無計畫地變換工作;有違反社會規範的行為,且這些行為已構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與否);
(2)行動無計畫或有衝動性,如進行事先未計畫的旅行;
(3)不尊重事實,如經常撒謊、欺騙他人,以獲得個人利益;
(4)對他人漠不關心,如經常不承擔經濟義務、拖欠債務、不贍養子女或父母;
(5)不能維持與他人的長久的關係,如不能維持長久的1年以上)夫妻關係;
(6)很容易責怪他人,或對其與社會相衝突的行為進行無理辯解;
(7)對挫折的耐受性低,微小刺激便可引起衝動,甚至暴力行為;(8)易激惹,並有暴力行為,如反覆鬥毆或攻擊別人,包括無故毆打配偶或子女;
(9)危害別人時缺少內疚感,不能從經驗,特別是在受到懲罰的經驗中獲益。
2、在18歲前有品行障礙的證據,至少有下列3項:(1)反覆違反家規或校規;
(2)反覆說謊(不是為了躲避體罰);
(3)習慣性吸菸,喝酒;
(4)虐待動物或弱小同伴;
(5)反覆偷竊;
(6)經常逃學;
(7)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說明外出過夜;
(8)過早發生性活動;
(9)多次參與破壞公共財物活動;
(10)反覆挑起或參與鬥毆;
(11)被學校開除過,或因行為不軌而至少停學一次;
(12)被拘留或被公安機關管教過。
疾病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不能改善人格結構,但對某些表現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緒不穩定者可給以小劑量酚噻嗪類藥物,如奮乃靜2—4毫克或氯丙嗪100-200毫克,睡前一次。精神外科治療
大腦一定部位定向破壞手術可改善某種類型的人格障礙症狀,如衝動行為明顯者。但手術可導致不可逆腦局部損傷,故外科治療應採取慎重態度。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人格障礙是有益的,通過深入接觸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以人道主義和關心的態度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認識個性的缺陷所在,進而指出個性是可以改變的,鼓勵他們樹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通過參加治療性社區(或稱治療性團體)活動以控制和改善患者的偏離行為,使其丟掉那些獲得和習得的不良習慣。疾病預防
社會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後趨持續進程,在少年後期達到高潮。隨著年齡增長,一般在成年後期違紀行為即趨減少,情況有所緩和。本研究結果提示,反社會人格障礙人群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父母的拒絕型養育方式、父親低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收入低、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因此,預防反社會人格障礙首先要從孩子的父母和將成為父母的人們做起,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倡導正確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的情感,多溝通引導,使子女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從而儘量減少人格障礙及犯罪的發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