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雜交術

原位雜交術

原位雜交術(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分子生物學、組織化學及細胞學相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興技術,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9年美國耶魯大學的Gall等(1969)首先用爪蟾核糖體基因探針與其卵母細胞雜交,將該基因進行定位,與此同時Buongiorno—Nardelli和Amaldi等(1970)相繼利用同位素標記核酸探針進行了細胞或組織的基因定位,從而創造了原位雜交技術。自此以後,由於分子生物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質粒和噬菌體DNA的構建成功,為原位雜交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

定義

原住雜交術(in situ hybridization)在研究DNA分子複製原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術。

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兩條核苷酸單鏈片段,在適宜的條件下,能過氫鍵結合,形成DNA-DNA、DNA-RNA或 RNA-RNA 雙鍵分子的特點,應帶有標記的(有放射性同位素,如3H、35S、32P、螢光素生物素、地高辛等非放射性物質)DAN或 RNA片段作為核酸探針,與組織切片或細胞內待測核酸。(RNA或DNA)片段進行雜交,然後可用放射自顯影等方法予以顯示,在光鏡或電鏡下觀察目的 mRNA或DAN 的存在與定位;用原位雜交術,可在原位研究細胞合成某種多肽或蛋白質的基因表達。 此方法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可進一步從分子水來探討細胞的功能表達及其調節機制。已成為當今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手段。

簡易解釋

原住雜交術是根據兩條單鏈核苷酸互補鹼基序列專一配對的特點,套用已知鹼基序列並具有標記物的RNA和DNA片段即核酸探針,將核酸探針與組織切片或細胞內的待測核酸進行雜交,通過放射自顯影處理或免疫組織化學術處理,顯示標記物,在光鏡下觀察目的的mRNA或DNA的存在於定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