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決策

危機決策

危機決策(Crisis Decision—Making)是指決策者在有限的時間、資源等約束條件下,確定應對危機的具體行動方案的過程。危機決策是危機管理的核心,危機決策主要是公共危機管理領域的決策,危機決策與和平時期的常規決策又共同構成了公共決策體系。

基本信息

特點

危機決策危機決策
危機決策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決策。與常規決策相比,危機決策通常具有四個方面的特點

1.決策目標動態權變

危機發生之前的事前決策的主要目標是以預防為主。人們通過對組織結構的合理最佳化以及有效地防控監督,把危機事件儘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事前的決策主要是以常規決策和程式化決策為主。決策的問題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結構,可以廣泛徵求大家的意見,充分發揚和體現民主決策。危機一旦發生,危機的決策目標就會隨著危機事態的演變而變化,人們需要不斷地作出調整和修正。決策的第一目標是控制危機的蔓延和事態的進一步惡化,這時決策者通常以經驗和靈感決策為主。通常,在決策的過程中由於情況緊急,往往是將權威決策者的決定作為最後的決策結果。在這種決策情境下,危機往往是一次性的非例行活動,所以在決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因時而定”、 “因地而宜”、“因事而論”,防止兩種極端的出現。一種是照抄照搬以前的決策結果,產生南轅北轍的現象;另一種是有病亂投醫的現象,要么在危機面前亂了手腳,要么是優柔寡斷下不了決心,延遲耽誤了最佳的決策時機。

2.決策環境複雜多變

決策環境可分為組織外部環境、組織內部環境以及決策者的心理環境。組織外部環境通常指存在於組織邊界之外並對組織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因素 (如政治經濟人口生態等因素)。相對常規的外界環境,危機決策的外界環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這種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狀態的不確定性、主觀認知的不確定性以及後果影響的不確定性。因此, 決策變數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隨機性和未知性,要求決策者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知識,勇於創新。

內部環境主要是指組織內部的構成要素(如組織所屬的人員、物資、以及各種潛力等因素)。由於危機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 內部環境時刻在發生著變化。準確掌握內部環境信息,做好內部潛力評價和分析,是制定應急方案的基礎。當危機發生後,需要抽調有經驗的人員,調用相應的應急物資,利用一切有用的社會力量。多數情況下,需要成立專門的指揮決策機構來協調組織內部的複雜關係,使整個組織能真正做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另外,危機的這種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會給決策者的心理造成高度的緊張和壓力,這種心理壓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決策結果。面對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決策者的心理也處於複雜多變的狀態,對自己的決策拿不定主義,有的時候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或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因此,要想在複雜多變的危機環境下作出準確的判斷,平時需做好對決策人員的培訓和教育。組織模擬演練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克服決策者恐懼心理,使決策者臨危不懼,能夠鎮定自若地應對和處置危機。

3.決策信息嚴重不對稱

危機決策信息具有高度的不對稱性。這種不對稱性主要表現在信息的不完全、不及時以及不準確三個方面。 首先,信息不完全。危機的形成以及危飢態勢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危機信息隨著危機態勢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決策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危機的態勢信息。另外,由於人們對危機本身機理認識的有限性,也導致了決策者對危機信息認識的不完全。決策者在作出決策之前,要對信息進行價值和時效性分析,儘可能掌握關鍵信息。

其次,信息不及時。信息不及時主要是指信息的採集和傳遞不及時, 以及由於對信息加工處理的拖延而導致時間的滯後。通常情況下,危機信息從危機現場傳遞給決策者時,要經過一些中介環節, 因此,最高決策者對信息的掌握就可能出現滯後。另外,提取、加工進而得到有用的信息,是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占用了決策者用於決策的思考時間。因此,要儘可能縮小信息的時間滯後差。

再次,信息不準確。人們可將危機決策的過程看作是一個信息由輸人到輸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經過發現問題、確定目標、選擇評價標準、擬定方案、評估方案以及最後的方案實施等步驟。信息在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信息失真,難以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危機決策過程中應儘量減少中介環節。另外,要加強監督,建立嚴密有效的監督網路

4.決策步驟非程式化

決策程式是決策規律的概括和總結。按決策問題的性質,可將決策分為程式化決策與非程式化決策兩種。程式化決策是指所解決的問題結構良好,可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進行。非程式化決策又叫做非定型化決策或非結構化決策。非程式化決策所要解決的問題結構不良,無法用常規的程式和方法來進行。當決策缺少程式化決策特徵中的某一項時,人們即可將其作為非程式化決策處理。從上面對危機決策的界定人們可以看出,危機決策是典型的非程式化決策, 沒有固定的決策模式可供遵循,而且決策過程往往表現為新穎、無結構,甚至使人感到似乎沒有規律可循。因此, 在進行危機決策時應該儘量簡化決策步驟,抓住關鍵步驟和步驟中的關鍵環節,因勢而定,靠自己的經驗、洞察力和直覺, 果斷地作出決定,在分析和處理非程式化決策時要大膽,要敢於創新。

方法

危機決策涉及的未知、不確定的因素多, 決策環境複雜,是一種典型的非結構化的決策問題,很難用一定的模型進行定量分析,因此, 常常採用初步、快速分析方法,專家緊急諮詢法等。危機群體決策方法是危機決策的一種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集恩廣益, 把決策群體的知識、經驗融為一體,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揚民主,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以利於決策的落實與執行。

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包括:選擇群體成員、構建決策群體、群體決策和群體解散。在決策的過程中,決策質量主要取決於群體的成員結構、組織形式與組織結構。

對策

危機決策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和減少危機的危害,將危機轉化為機會。危機決策系統中含有決策觀念、決策者的素質、決策技術、決策組織結構、決策支持技術等多個方面。要想提高和改進危機決策的能力,針對中國目前危機決策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下面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

危機決策危機決策
1.轉變危機決策觀念

按照羅伯特·希斯的分析,危機決策包括事前決策和事中決策兩種模式,這也就是要求不僅要重視危機事件發生後的事中決策,也要注重組織日常運作中的常規決策。從目前中國的決策現實觀察來看,危機發生後組織很難在高度緊張和壓力之下, 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作出決策,控制危機事態的蔓延; 而且,各類決策者往往不能從發生的危機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導致政府在危機情景下決策時,沒有足夠可支配的政策資源,影響和制約了決策系統功能的正常發揮。

因此,要想提高危機決策能力和決策效率,首先要轉變危機決策觀念。目前,隨著人們對危機決策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危機決策觀念,概括起來主要有:事前決策觀念效率至上觀念、溝通交流觀念以及技術創新觀念。

2.最佳化危機決策組織結構

受傳統計畫經濟體制的影響,中國目前權力和利益的部門化嚴重,導致了決策的部門化,把決策變成維護本部門權力、謀取本部門利益的手段,影響了決策功能的有效發揮。依據這種組織模式建立的等級制的信息系統,信息獲取的環節過多,發生錯誤和失實的可能性大,容易引起信息的失真和遲滯。此外,中國目前各種類型的諮詢機構缺乏科學、系統的政策理論和方法,並且這些組織對決策系統過度依附,不注重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容易出現瞎參謀、亂指揮的現象,不能有效地發揮真正的“思想庫” 的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最佳化和規範科研諮詢機構管理。具體內容包括:整合機構功能、改善危機決策智囊機構。

3.提高決策系統的創新能力

中國決策系統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

危機決策中國決策系統的能力不足
一是決策者不能利用各種先進的決策技術和方法並在實踐中靈活、合理地運用;
二是決策者缺乏善用“外腦” 的藝術,決策時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
三是政策干預手段往往局限於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指導等來實現,缺少法制化的規範。

在危機決策和管理的過程中,應以現代決策理論和方法為指導,綜合運用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不斷提高決策系統的創新能力和駕馭危機管理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和息技術、創新決策方法,建立危機事件案例庫。

4.編制危機應急預案

危機應急預案是為了應對危機的發生而事先制訂的處置方案,它是危機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危機決策過程主要包括兩部分:

一是在危機出現之前,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情景,事先套用專家知識和經驗編制危機應急預案和應對計畫;
二是根據出現的異常問題,判別危機情景,然後藉助於DS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技術得到處理危機的初步可行方案。預案是實現危機決策智慧型化、科學化和規範化的基礎,中國目前各部門都有應急預案,但是這些預案間不成體系,實物預案多,機制預案少,預案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比較低,因此,應當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危機應急預案管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