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布
印度狼適應灌木叢林,草原和半乾旱牧區環境。它們主要分布於印度的古吉拉特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北方邦,中央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卡納塔克邦和安得拉邦。其領土範圍從100至150平方英里。大部分的印度狼的棲息地重疊喜馬拉雅狼,但這兩個物種並沒有雜交。據2004年統計,印度狼約有2000-3000頭。
由於印度狼會獵食人類幼兒及家畜,長期被獵殺,因此列為瀕危物種。拉賈斯坦邦是唯一有飼養印度狼的地區。
生活習性
印度狼生活於半乾旱及炎熱地區。它瘦小的體型適合獵食這些地區體型小的有蹄類、兔、野兔及齧齒目動物。有研究指出印度狼不會經常咆哮。
生長繁殖
印度狼的繁殖季節通常在雨季後,在每年的10月左右。通常情況下,每次在地下洞穴產3至5隻幼崽。母父親共同照顧幼崽,直到它們長到6個月的年齡。
分類研究
英國自然學家荷吉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是第一個於1847年將印度狼描述為獨立物種C. laniger的人,不過他真正描述的卻並非印度狼。
另一名英國的自然學家於1888年描述印度狼為C. pallipes。他指出C. pallipes比C. laniger細小,冬天的毛皮較短及薄,頭顱骨及牙齒亦較細小。並指出荷吉森的描述只是灰狼的亞種(C. lupus laniger)。
1941年,英國的波考克將此兩種狼都分類為灰狼的亞種(C. l. pallipes及C. l. laniger)。後來荷吉森所描述的狼被重置為歐亞灰狼,而印度狼則分類為灰狼的亞種。
但線粒體DNA的研究發現印度狼是一個獨立的物種,學名現被稱為Canis indica。另外,同樣的研究亦成立了喜瑪拉雅狼的獨立物種(C. himalayaensis)。印度狼可能於約40萬年前的更新世遷徙至印度,且與狼的共同祖先分隔。但其它分布在阿拉伯半島及巴基斯坦的所謂印度狼,仍被包含在灰狼的亞種中,並更名為伊朗狼(C. l. pallipes)。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