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黨
正文
印度是亞洲最早出現政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政黨較多的國家之一。政黨體制為多黨制。歷史沿革 印度政黨是在印度人民反對英國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中形成的。19世紀中葉,印度資本主義開始產生和緩慢發展,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同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矛盾日益尖銳,一些地區性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組織開始形成。1851年首先在浦那建立了德乾協會,在孟加拉建立了英印協會;1852年在孟買建立孟買協會,在馬德拉斯建立本地人協會。這些地區性政治組織通過請願等活動,傳播了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思想,為民族改良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和資產階級政黨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9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民族改良運動逐步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運動發展為全國性運動。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成立,它是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也是亞洲殖民地的第一個民族資產階級政黨。20世紀初,印度民族運動開始由資產階級民族改良運動轉變為民族革命運動。國大黨也由民族改良主義政黨變成民族革命政黨,由“民族議會”政黨變成有嚴密組織的民眾性政黨。
20年代後,隨著民族解放鬥爭的發展,印度工人運動也由自發的、無組織的、要求局部經濟利益的鬥爭,發展成為有領導的、有組織的、全國範圍的政治鬥爭。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印度無產階級政黨開始誕生。1920年10月,在第三國際支持下,在蘇聯的塔什乾建立了印度第一個共產黨組織。1921年以後,印度各地先後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1928年全國工農黨成立。1933年印度共產黨成立。
20世紀初至40年代還產生了其他性質和類型的政黨,如全印穆斯林聯盟、印度教大會黨、阿卡利黨、社會黨、前進同盟、德拉維達進步聯盟等。1947年印度獨立後,出現了政黨林立的局面。1952年第一次大選時,全國有大小政黨 192個。以後一些政黨不斷發生分裂、改組或合併。
印度雖然政黨林立,但長期以來主要是印度國民大會黨一黨執政。印度政黨基本上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全國性政黨,其綱領和政策著眼於全國,政治影響也遍及全國;另一類為邦一級政黨,其綱領和政策著眼於某一邦,政治影響局限在個別邦。1968年全國選舉委員會規定,一個政黨有連續 5年參加政治活動的資歷,並且獲得人民院議席的1/20或邦議會議席的1/30,才被承認為全國性政黨或邦一級政黨。
主要政黨 印度1991年第十次大選後,有 7個全國性政黨,即:國大黨(I.甘地派)、國大黨(社會主義派)、人民黨、印度人民黨、民眾黨、印度共產黨、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有26個邦一級政黨,影響較大的有:安德拉邦的泰盧固之鄉黨、泰米納杜邦的全印安納德拉維達進步同盟(1972年成立)、旁遮普邦的阿卡利黨(1920年成立)、阿薩姆邦的阿薩姆人民聯盟等。
印度國民大會黨 簡稱國大黨。1885年12月在孟買成立。創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文官A.O.休謨。在它成立後的20年內,政治主張僅限於實行代議制。1906年國大黨年會通過了以B.G.蒂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的 4點綱領: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1907年國大黨發生分裂,溫和派與英國當局妥協,將極端派排擠出黨。1916年兩派重新聯合。1918年又發生分裂,溫和派脫離該黨,建立印度全國自由聯盟。1920年黨的特別會議通過了M.K.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議案,確立了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從此,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為國大黨在民族解放鬥爭中的指導思想。1927年12月,國大黨通過了J.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的民族獨立”的決議。1929年年會上正式宣稱它的目標是實現印度的完全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大黨反對英國宣布印度參戰。1942年 8月,國大黨發起民眾性非暴力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被英當局宣布為非法,全部領導人被捕(1945年 6月獲釋)。1945年底~1946年初,國大黨在中央立法議會選舉中,獲得 102席中的37席,參加了英國統治下的臨時政府,尼赫魯出任副總理。1947年 8月印度獨立,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尼赫魯出任政府總理。此後,國大黨除在1977年第六次大選和1989年第九次大選中未獲多數席位而成為反對黨外,一直是印度的執政黨。1991年第十次大選中再次獲勝,組成少數政府。1969~1979年,國大黨發生過多次大的分裂,先後出現過以S.尼賈林加帕為首的國大黨(組織派),以I.甘地為首的國大黨(I.甘地派,又譯國大黨英迪拉派),以K.B.雷迪為首的國大黨(正統派,後改稱為社會主義派)。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國大黨(I.甘地派)為真正的國大黨。國大黨的目標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實現機會均等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平等;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並謀求世界和平與友誼。各派國大黨在綱領和政策上基本一致,組織機構也相同。
國大黨最高權力機構是年會,每2年召開1次。中央領導機構為全國委員會。最高決策和執行機關是工作委員會。設主席1人,總書記1人或數人,司庫1人。地方組織分為邦委員會、縣委員會和初級委員會(如街區或選區委員會)。M.K.甘地、尼赫魯、L.B.夏斯特里、I.甘地、R.甘地先後任黨的領袖。1991年起N.拉奧任主席。
人民黨 1977年 1月,為參加第六次印度大選,國大黨(組織派)、印度民眾黨、印度人民同盟、社會黨和國大黨(少壯派)結成聯盟。3月在大選中獲勝,組成以M. 德賽為總理的政府。5月上述結成選舉聯盟的各政黨正式合併為人民黨,C.謝卡爾任主席。1979年 6月該黨發生分裂,以C.辛格為首的一股力量另組民眾黨,導致德賽政府辭職。1980年 4月以A.B.瓦傑帕伊為首的原人民同盟脫離該黨,成立印度人民黨。1988年 8月,人民黨與1987年10月V.P.辛格創建的人民陣線以及民眾黨、泰盧固之鄉黨、德拉維達進步聯盟等反對黨組成全國陣線。同年10月,人民黨、人民陣線、民眾黨 A派舉行大會,成立新人民黨,V.P.辛格當選為主席。新人民黨成為全國陣線的領導核心。在1989年11月大選中,全國陣線獲勝,12月成立了以V.P.辛格為總理的政府。1990年11月辛格政府辭職,以謝卡爾為首的一派從新人民黨分裂出來,組成人民黨(社會主義者),並在國大黨支持下組織政府,謝卡爾任總理。1991年 1月人民黨(社會主義者)召開代表大會,通過章程、確立了黨旗和黨徽。至此,人民黨分為以V.P.辛格為首的新人民黨和以謝卡爾為首的人民黨(社會主義者)。
印度人民黨 前身為人民同盟,1951年建立。1977年3月參加人民黨。1980年4月人民同盟成員在瓦傑帕伊領導下脫離人民黨,另立該黨。它主要代表印度北部印度教教派勢力和城市中小商人的利益,宣稱推行民族主義、民主、非教派主義、甘地主義和社會主義等。80年代末以來發展迅速,在1989年第九次大選中成為第三大黨,在1991年 6月第十次大選中成為第二大黨。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會議和全國委員會。主席為M.M.約希(1991年起)。
民眾黨 前身為印度民眾黨,1974年 8月由印度人民革命黨、奧里薩國大黨、統一社會黨、印度農民協會、民主黨和哈里亞納邦賤民鬥爭委員會等黨派聯合組成。C.辛格任主席。1977年加入人民黨並組建政府。1979年退出人民黨,導致德賽政府辭職。同年 7月C.辛格任總理,不久辭職。同年9月印度民眾黨吸收社會黨人和國大黨人共同組建民眾黨。C.辛格任主席。在1980年 1月第七次大選中,成為第一大反對黨。1984年10月與其他兩黨組成被壓迫工農黨,1985年恢復民眾黨的名稱。1987年民眾黨分裂成 A、B兩派,A派於1988年10月與人民黨和人民陣線組成新人民黨,該黨主要代表北印度印地語地區新興地主、富農階級的利益,主張實現甘地主義的原則。
印度共產黨 1920年開始建黨,1933年正式成立。1964年分裂,以S.A.丹吉和C.R.拉奧為首的一派沿用印共名稱;以P.孫達拉雅和E.M.S.南布迪里巴德為首的一派成立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印共於1967年 3月~1969年10月參加喀拉拉邦聯合政府。1970年在國大黨支持下再度在喀拉拉邦執政。1971年與國大黨聯合組成喀拉拉邦政府。1980年開始反對國大黨的國內政策,主張聯合左翼民主黨派包括印共(馬),爭取建立左翼民主政府代替資產階級政府。1980年 4月,印共再次分裂,支持國大黨(I.甘地派)的一派另建全印共產黨。印共主張通過和平手段走向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代表大會,每3年舉行1次。中央領導機構為全國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書記處。地方組織分為邦委員會、縣委員會和企業與居民區委員會。機關報是《新世紀》(周報),理論刊物是《黨的生活》(半月刊)。總書記I.古普塔(1990年起)。
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簡稱印共(馬)。1964年印共分裂後,由南布迪里巴德、孫達拉雅等人建立。1966年稱現名。1967年 3月同印共等政黨組成聯合陣線參加選舉,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獲多數席位,在這兩個邦組成聯合政府。同年11月中央政府因納薩爾巴里運動而將西孟加拉邦政府解散。1969年 2月印共(馬)等組成的聯合陣線再度在西孟加拉邦執政。1971年成為最大的反對黨。1977年以來,多次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等地執政。1989年印共(馬)在印度的12個邦立法議會中有代表。印共(馬)認為,現階段的革命是反封建主義、反帝國主義、反壟斷資本主義的人民民主革命。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為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選舉產生政治局(包括總書記)。地方組織為邦委員會、縣委員會和基層支部。總書記南布迪里巴德(1977年起)。中央機關報是《人民民主》(周報),理論刊物是《人民潮流》(半月刊)和《馬克思主義者》(季刊)。
泰盧固之鄉黨 印度最大的邦一級政黨。為安得拉邦地方黨。1983年 1月成立。在1984年12月第八次議會選舉中成為議會第一大反對黨。主張泰盧固語為該邦官方用語,建立廉潔政府,實行土改,改善社會秩序和爭取社會平等。主席R.拉奧(1982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