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清真寺

南通清真寺

南通清真寺始建於1922年,位於南通市中心習家井。抗日戰爭開始,由於戰亂等原因,清真寺的宗教生活陷入停頓。直至八十年代重新對外開放。九十年代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南通清真寺又經過了多次修建,如今的清真寺碧磚綠瓦,環境幽然,以獨特的面貌樹立在南通市中心,成為南通市一處標誌性建築。

基本信息

簡介

南通清真寺始建於1922年。抗日戰爭開始,由於戰亂等原因,清真寺的宗教生活陷入停頓。直至八十年代重新對外開放。九十年代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南通清真寺又經過了多次修建,如今的清真寺碧磚綠瓦,環境幽然,以獨特的面貌樹立在南通市中心,成為南通市一處標誌性建築。9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清真寺充分發揮了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的陣地作用。歷屆清真寺管理組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始終高興愛國愛教旗幟,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積極開展宗教活動,關心穆斯林同胞,維護社會穩定,加強對外交流,為南通市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歷史介紹

南通清真寺位於南通市中心習家井。清乾隆年間,便有史書記載回族人進入南通,但很長時間沒有

清真寺,宗教活動多感不便。

1922年,駐防南通的陸軍76混成旅穆斯林李維鍾發起,倡議募建清真寺,並組織了“募建董事會”,向上海、南京、揚州、鎮江、靖江、淮陰、無錫、廈門、東台各埠諸教親募4000多銀元。籌建清真寺得到當時中國近代民族實業家、中國紡織業奠基人張謇先生的支持,“當時李維鍾向張謇先生徵求建築用地,張謇先生劃南門一處為基地,毗鄰張三公所。

” 始建清真寺,門朝北,以禮拜殿為主建築,全寺青瓦覆頂,東部建一月台,西邊有梯道進殿,大殿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禮拜殿,內部以四柱支撐,中間砌有凹壁,兩旁書寫阿拉伯文,可容納百人禮拜。下半部為貯藏室。大殿對面為講堂和水房等。殿東南角掘井一口,水質清醇,清真寺門額為白梵石陰刻、楷書,提額豎向排列。建成的清真寺成為當時廣大穆斯林宗教、各種活動的場所,逢重大節日及穆斯林婚喪嫁娶等均來寺內進行。

歷盡滄桑

後期清真寺在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中幾經沖刷,遭到嚴重破壞。1984年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恢復後得以重建。1986年重

新獲得使用。之後又經過三次整修和擴建,成為如今坐落在南通城中的一座獨具特色的建築。繁華街市之中,偶現其身,古樸且典雅,莊重而恢宏。穹型大門朝東而立,金字鑲嵌門頂,熠熠生輝。循門而入,庭院清淨優雅、草木盎然。西側為主體建築,沿綠色地毯拾級而上,牆壁兩側《古蘭經》箴言投入眼帘,時時教化著穆斯林避惡趨善。三樓大殿寬敞明亮,金色經文鑲嵌壁上,逢主麻、節日聚禮,殿中傳出誦經之聲,是虔誠的穆斯林在阿訇帶領下禮拜。北側三層建築,圓頂尖塔,掛半月於塔頂,與南側望月樓遙相呼應,透示著伊斯蘭傳統建築文化。

記載歷史

南通清真寺,記載著歷史的變遷,闡述著古老與文明,迎送著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記錄下他們對真主的敬仰和虔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