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苜蓿[植物]

南苜蓿[植物]
南苜蓿[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苜蓿(學名:Medicago polymorpha L.)是豆科、苜蓿屬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90厘米。莖近四棱形,基部分枝,葉片卵狀長圓形,先端漸尖,基部耳狀,邊緣具不整齊條裂,脈紋明顯;葉柄細長柔軟,花序頭狀傘形,總花梗腋生,纖細無毛,苞片甚小,尾尖;萼齒披針形,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翼瓣長圓形,子房長圓形,種子長腎形,3-5月開花,5-6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歐洲南部、西南亞,以及整箇舊大陸均有分布,並引種到美洲、大洋洲。 南苜蓿的根瘤菌固氮,增加後茬農作物的糧食產量;同時還提高了冬春農田的覆蓋率,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有保護生態環境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南苜蓿 南苜蓿

一、二年生草本,高20-90厘米。莖平臥、上升或直立,近四棱形,基部分枝,無毛或微被毛。

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大,卵狀長圓形,長4-7毫米,先端漸尖,基部耳狀,邊緣具不整齊條裂,成絲狀細條或深齒狀缺刻,脈紋明顯;葉柄柔軟,細長,長1-5厘米,上面具淺溝;小葉倒卵形或三角狀倒卵形,幾等大,長7-20毫米,寬5-15毫米,紙質,先端鈍,近截平或凹缺,具細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在三分之一以上具淺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柔毛,無斑紋。

花序頭狀傘形,具花(1)2-10朵;總花梗腋生,纖細無毛,長3-15毫米,通常比葉短,花序軸先端不呈芒狀尖;苞片甚小,尾尖;花長3-4毫米;花梗不到1毫米;萼鐘形,長約2毫米,萼齒披針形,與萼筒近等長,無毛或稀被毛;花冠黃色,旗瓣倒卵形,先端凹缺,基部闊楔形,比冀瓣和龍骨瓣長,翼瓣長圓形,基部具耳和稍闊的瓣柄,齒突甚發達,龍骨瓣比翼瓣稍短,基部具小耳,成鉤狀;子房長圓形,鐮狀上彎,微被毛。

莢果盤形,暗綠褐色,順時針方向緊旋1.5-2.5(-6)圈,直徑(不包括刺長)4-6(-10)毫米,螺面平坦無毛,有多條輻射狀脈紋,近邊緣處環結,每圈具棘刺或瘤突15枚;種子每圈1-2粒。種子長腎形,長約2.5毫米,寬1.25毫米,棕褐色,平滑。花期3-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適於在肥沃的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地區。生長適溫為12-17℃,在亞熱帶地區生長較好;耐寒性較強,在-5℃的低溫下,其葉片雖會被凍死,但氣溫回升後又會萌芽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廣,在pH值為5.0-8.6的土壤中,均能生長正常。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以及陝西、甘肅、貴州、雲南。常栽培或呈半野生狀態。歐洲南部、西南亞,以及整箇舊大陸均有分布,並引種到美洲、大洋洲。

繁殖方法

南苜蓿在中國福建閩北適播期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中旬之間,這期間播種的南苜蓿長勢良好,不但植株高大,且分櫱力強,9月2日之前播種的出苗後10天左右,11月以後播種的幼苗生長緩慢播種如用英果,播前要在地上進行曝曬後再浸種催芽,用種籽則可直接浸種催芽。條播或穴播均可,條播間距採用30-40厘米,穴播規格為20x30厘米。有拌根瘤菌的南苜蓿生長後期根系的根瘤數量較多,且根瘤菌個大,能提高了固氮能力。播時宜用鈣鎂磷肥、草木灰淤泥加根瘤菌拌種搓揉成顆粒後播種、播後畝用火燒土或土雜灰500公斤覆蓋。

栽培技術

及時移栽:從直播與移栽對比試驗可看出,移栽有利於全苗,由於種植密度較稀,生長較快,南苜蓿分櫱力強,苗高10-15厘米時進行間苗,去弱留強,一般留單株即可,同時可以把強壯的好苗進行補苗、移栽移栽苗要及時澆灌定根水。

科學管理:由於南苜蓿自身有固氮功能,平時少施氮肥。在苗期如苗小、苗弱,可面用灰肥500公斤、鈣鎂磷20公斤混合撒施。進入越冬時,畝施草木灰或土雜灰500公斤,既可增加鉀素營養,又有利於防寒保溫。開春返青後畝潑施糞水1000公斤,或澆施複合肥20公斤,以促使早發旺長,進而提高鮮草產量。南苜蓿幼苗極不耐旱,早期要注意灌水,但又不能積水,雨天要及時排水,田間要開深田溝,控制好土壤乾濕度,以防炭疽病發生。

病蟲防治

蟲害

苜蓿地蟲害主要有苜蓿夜蛾、粘蟲、草地螟、蝗蟲等。防治方法:在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最佳。2.5%敵百蟲粉劑或5%馬拉硫磷粉劑,用量為每畝2-2.5公斤;50%辛硫磷乳油4000-5000倍液,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50%西維因可濕性粉劑200-300倍液噴霧。

病害

苜蓿由於病害防治不當,造成產量和品質下降,紫花苜蓿染病後葉片出現病斑甚至脫落,莖葉枯黃,植株萎蔫,產量下降,可利用年限縮短。因此,掌握苜蓿病害的發病規律,制定合理的預防措施,不僅能改善苜蓿的生長,提高牧草的品質,還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益。主要病害有以下幾種:褐斑病又稱普通葉斑病,是苜蓿常見的一種病害,在各地均可發生。其病原菌是假盤菌屬苜蓿假盤菌,病斑發生在葉片上呈褐色,近圓形,直徑0.5-2毫米,邊緣不整齊,發病時葉片變黃,嚴重時大量脫落,造成苜蓿產量下降,可利用年限減少。

在發病季節到前噴灑70%代森錳鋅6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多菌靈可濕劑500-1000倍液進行防護。發病後,可以噴灑世高500-1000倍液進行防治,若病害發病嚴重,應提早刈割,以減少病害的傳播。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屬韃靼內絲白粉菌引起,在乾燥的灌溉區發病嚴重。當植株的葉片、葉柄、莖或莢果受到侵染時,會出現白色粉霉斑。

除選擇合適的抗病品種外,還應該做到合理施肥,減少氮肥的用量,適當增加磷、鉀肥的供應。在病害發生季節提前噴灑40%滅菌丹可濕劑600-800倍液或15%粉銹寧1000倍液做好預防,在病害發生時用世高500-1000倍液進行防治。

主要價值

南苜蓿在莢果成熟期一次性收穫的乾物質產量高達10.3噸/公頃;在營養期的乾物質產量達5.98噸/公頃,莖葉比為1:0.7。營養成分為:乾物質91.8%、粗蛋白24.5%、粗脂肪2.5%、粗灰分14.0%、粗纖維18.6%、鈣0.63%和磷0.38%。南苜蓿每100克鮮莖葉含胡蘿蔔素約31.5毫克、核黃素0.22毫克、鈣168毫克。此外,它還含有植物皂素,植物皂素能和人體的膽固醇結合,促使其增加排泄,從而大大降低膽固醇含量,對防治冠心病有益。由此可見,南苜蓿具有較高的飼用價值,不僅是草食家畜的優質飼料,也是豬雞等單胃動物冬春較為理想的青綠飼料。另外,南苜蓿根系發達,結瘤效果較好,固氮肥地的能力較強。在州,冬閒土地種植南苜蓿對後作水稻的增產效果明顯,每年冬春季的種植面積在1000公頃以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