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背景
對於農業合作化、經濟發展的速度,高層有意見分歧。毛澤東有脫離現實加快發展之想,主持國務院的周恩來、陳雲,主張穩步發展,不提過高指針。
1956年,毛澤東宣布完成農業合作化(初級農業合作社轉為高級社)、城市的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公私合營),社會主義制度“基本上建立起來”。他打算加快工、農業的發展速度,定出很高的經濟指針;劉少奇和周恩來等則主張,正視地方幹部盲目追求數字的“冒進”。
1956年6月,周恩來在人大會議上的報告,提到“在反對保守主義的時候,必須同時反對急躁冒進。”在劉少奇主導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
在《人民日報》社論送審文稿上,毛澤東批“不看了”,以示不滿。
1957年10月,中國共產黨舉行八屆三中全會,毛澤東指責“反冒進”。同年11月,他指示《人民日報》起草社論,批判“反冒進”,提出要來一個生產的“躍進”(12月12日發表)。
![出席南寧會議的中央領導](/img/a/384/wZwpmL0ETM3AzN3YDM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2A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1957年12月31日,毛澤東閱《浙江日報》社論後批示,鼓吹當“大躍進”的促進派;社論提及有“少數”的促退派,他把“少數”改為“許多”,下令《人民日報》轉載。這是針對周恩來的舉動。
事件經歷
1958年1月初,毛澤東召集華東六省領導人在杭州開會(杭州會議),首次點名批判周恩來,指責“反冒進”和批個人崇拜,說:“我就成了‘冒進’的罪魁禍首”。
毛澤東意猶未盡,於1月11至23日召開南寧會議,應召出席的是國務院和部分省的負責人,共20幾人。在會上,毛澤東挖苦周恩來,令他十分難堪。
毛澤東先以“紅而不專”嘲諷,他說:“管‘實業’的人,當了大官、中官、小官,自己早以為紅了……如反冒進”。所謂管“實業”的人,是指國務院的周恩來、陳雲、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都被毛澤東批判。
在會上,毛澤東說:“被右派抓住了,來了一個全面反冒進。陳銘樞批評我‘好大喜功,偏聽偏信,喜怒無常,不愛古董。’張奚若(未劃右派)批評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輕視過去,迷信將來。’”(陳為民革的常委、張為教育部長)毛澤東提及柯慶施的《乘風破浪,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上海》(毛澤東修改後發表),責問周恩來:“恩來同志,你是總理,你看,這篇文章你寫得出來寫不出來?(周答:寫不出來)……你不是反冒進嗎?我是反反冒進的。”此話一出,誰還敢講話?周恩來被迫檢討,毛澤東的怒氣稍減。但在3月的成都會議,毛仍批他,並鼓吹“不斷革命論”。
在成都會議後,毛澤東發動大躍進,柯慶施和四川的李井泉、廣東的陶鑄、湖北的王任重、河南的吳芝圃等是狂熱支持者;1958年5月,柯慶施、李井泉進入政治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