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故事

宋朝故事
其實,在北宋,南北榜就搞得很厲害。北宋名臣寇準,陝西渭南人,正宗北方人士,當過宰相,當過主考,是個在歷史上很正面的人物,但他主考科舉,特別不公正,明目張胆地搞地域歧視。有年,他擔任主考,江西蕭貫脫穎而出,高居榜首,寇準很不爽,“南人下國,不宜冠多士。”硬是把蕭貫的狀元拿掉,把山東平度人蔡齊升為第一。這般事情,按說是應該暗箱操作的,但寇準公開宣揚,逢人就說:我又為中原奪得了一個狀元;詞人晏殊,也是江西人,有神童之譽,14歲參加聯考,是個少年大學生,宋真宗對他愛賞有加,特擢其為“同進士”,寇準極力反對,理由很不靠譜,只是一條,晏殊是“江外人”,也就是他不是北方人,就是王朝的“外人”。寇準如此公開任人不唯賢,而唯地,其來有自,北宋開國君主趙匡胤,是北宋地域歧視的始作俑者,據說他在宰相堂,曾親自手書:“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將斯語刻在宰相辦公所在地政事堂的石碑上,告誡子孫遵守。宋朝一直喜歡搞山頭,拉宗派,動輒朋黨,趙匡胤難辭其咎。到了宋真宗,地域觀念有所淡薄,宋真宗準備提拔江西人王欽若為相,遭到北方官僚代表人物王旦反對,王旦搬出了老祖宗趙匡胤的那碑刻之語,就這一句話,打消了宋真宗的任命,直到王旦作古,王欽若才如願以償,爬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椅子上,王旦一句話,遲了他十年做宰相。王旦與王欽若,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但地域利益,高於廟宇同宗,可見當時南北榜搞得有多厲害。
歷史緣由

兩宋崇北貶南,意抬高北方人,打壓南方人,“選用人才多取北方……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弔詭的是,南人崛起恰恰始自兩宋,北宋名士大都是南方人,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六人都是南人,蘇軾三父子,是西南四川人,王安石、歐陽修、曾鞏都是江南江西人。待南宋將都城南遷,更使江浙一帶成為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人才中心,據統計,入得《宋史》人物,兩浙第一,福建第二,江西與四川分為第三與第四,都是南方,“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不是虛言。江浙文氣,旺盛千年,至今未曾稍衰。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明朝之南北榜肯定有問題,錄取51人全是南方人,不可能北方人沒一個是讀書人,但如果南方人多一個幾個,北方人少一個幾個,那是可能的,論讀書,是南人之所長。元代搞等級制,全國人民分為四等,南人最下,明朝倒元,南人舒氣,以新政權為發展新機遇,逮住機遇,反戈一擊,而用力過猛,反傷其身。
科舉是以讀書取士,不全靠蠻力升位,北方王氣盛,南方文氣盛,所以南人漸漸從中國歷史的舞台升起,到得近現代,中國人才分布,南多北少,南重北輕,在相這一位置,南人占了主位,在將那一端,南人不輸北人,這一現象,王夫子的解釋是:“地氣東南遷”。風水說自然難以服人,我倒覺得,這可能是科舉制度使然。魯迅先生說:“據我所見,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機靈人讀起書來,自然有優勢。
“但厚重之弊也愚,機靈之弊也狡。”南人與北人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魯迅先生還說:“相書上有一條,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貴。我看這不是妄語,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機靈,南人北相者,不消說是機靈而又能厚重。”南人與北人如不互相搞歧視,而是取長補短,團結如一人,當是天下不能敵。而北宋偏搞南北榜,所以其成為中國歷代之最弱王朝,也是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