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寶熙

卓寶熙

卓寶熙,工程地質遙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勘察大師。鐵路工程地質遙感技術創始人之一和開拓者。主持、參加了青藏、西康、朔黃等約30條鐵路和南昆線、川渝東通道等多項國家重點工程的地質遙感技術勘察及科研工作,編著《工程地質遙感圖像典型圖譜》等5本專著,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工程地質遙感技術判釋和套用經驗。對工程地質遙感技術的套用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卓寶熙,1934年2月16日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現福州市)。抗日戰爭期間,隨父親到閩南南靖縣、長泰縣等地念國小。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隨同鄉回到福州,入私立學院附中國中部,1949年9月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學(現福州三中),1952年5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2年9月考入杭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鐵路建築專業,1953年,因院系調整,合併到上海同濟大學鐵路系鐵路建築專業。

1954年9月畢業後分配到在大連的鐵道部東北設計分局,同年11月參加湯旺河森林線的定測工作,任水文實習生。1955年4月隨隊伍調往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由於新中國缺乏工程地質人員,他服從分配轉行從事工程地質工作,參加了蘭新線清水至玉門段的定測、哈密至烏魯木齊段的航測初測,並首次利用航空像片進行地質調查工作。

由於工作需要,於1956年7月從蘭新線現場調往北京航空勘察事務所,跟隨前蘇聯航空地質專家高魯賓柯學習航空地質,從此開始了他的航空遙感地質工作生涯。1957年,鐵道部決定航空勘察事務所和其他幾個事務所合併,成立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在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工作期間,於1963年任工程師,1987年任高級工程師,1995年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先後任科總、處總、鐵路航測遙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院副總工程師等職務。197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卓寶熙長期從事工程地質遙感技術工作,取得多項科研成果,其中,“鐵路航測技術在青藏高原上的套用”、“航測像片在鐵路工程地質測繪中的套用”兩項1978年獲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他主持的“多種遙感手段在鐵路勘測中套用範圍和效果的研究”、“鐵路工程地質遙感圖像判釋技術”兩項,分別於1987年、1999年獲鐵道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市門頭溝區洪水、土石流等災害程度遙感調查”於2002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由他率領的遙感技術群體所完成的遙感工程地質判釋成果,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遙感綜合評估隧道富水程度的經驗公式”、“鐵路工程地質遙感圖像判釋技術”等科研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

由他主編和編著的《遙感原理和工程地質判釋》、《工程地質遙感圖像典型圖譜》、《工程地質遙感判釋與套用》等書,在國內產生較大影響,對推動我國遙感技術進步起到積極作用。

卓寶熙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活動,並熱心培養年輕一代。他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在國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998年12 月赴台灣,參加了“海峽兩岸空間資訊與防災科技研討會”。在大會上作了“3S地質災害信息立體防治系統的建立及其意義”的學術報告,受到與會同行的好評,並與同行廣泛交換了遙感災害工作的看法。他還擔任全國地方遙感套用協會顧問、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副主編、《鐵道工程學報》特約顧問、《遙感信息》編委、西南交通大學及北方交通大學兼職教授等10餘個社會職務。

卓寶熙在事業上取得的成績,使他獲得了很多榮譽。他的業績被美國國立傳記研究所選入辭書中,並被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二十世紀成就獎”。獲1991年度“全路優秀知識分子稱號”,1992 年被北京市科協授予“北京科技之星”稱號,同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建設部授予“中國工程勘察大師”稱號,1997年被同濟大學授予“同濟大學榮譽校友”稱號等。

人物簡歷

1934年2月16日 出生於福建省閩侯縣(今福州市)。

1952-1953年 杭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鐵路建築專業學習。

1953-1954年 上海同濟大學鐵路系鐵路建築專業學習並畢業。

1954-1955年 鐵道部東北設計分局實習生

1955-1956年 鐵道部第一設計院技術員

1956-1963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技術員。

1963-1969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工程師

1970-1978年 交通部第二鐵路勘測設計院工程師。

1979-1983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主任工程師。

1983-1985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主任工程師,處總工程師。

1985-1987年 鐵道部航測遙感科技情報中心主任。

1987-1995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1995-1996年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教授級高工,鐵路航測遙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

1996年-今 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副總工程師,北方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兼職教授。

科技成就

致力工程地質遙感技術的套用和研究

卓寶熙是我國最早從事工程地質遙感技術套用(當時稱航空方法)的幾位專家之一,也是鐵路系統遙感技術套用的創始人之一。他長期致力於工程地質遙感技術的套用和研究,足跡遍及全國各省區。40餘年來共主持、參加過蘭新線、青藏線、成昆線、朔(州)黃(驊)線、南昆線、川渝東通道等約30條鐵路線的遙感工程地質工作。遙感技術在上述諸線鐵路工程地質勘測中的套用,大大提高了勘測效率和質量,改善了勞動條件,為選擇理想的線路方案、節約投資創造了有利條件,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

1975年,在青藏鐵路風火山—唐古拉山段的遙感工程地質判釋調查工作中,卓寶熙與其他同志一起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共完成了數百平方公里的地質填圖工作。在交通困難、氣候惡劣、地質資料缺乏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於常規地面調查方法,不但勞動強度大,還難以保證填圖質量,他充分利用了遙感技術的優越性,順利完成了填圖任務,提高工作效率10倍以上,保證了填圖質量,大大改善了勞動條件。他不但完成了遙感填圖工作,還根據遙感判釋調查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線路方案。如年希湖東西岸方案,經遙感判釋調查提出了較好的組合方案,避開了凍土沼澤、凍脹丘地段,減少了約35平方公里的外業控測工作量,取得了明顯的技術經濟效益。

西(安)—(安)康鐵路線秦嶺越嶺隧道是我國目前最長的一座鐵路隧道,鑒於地形地質十分複雜,鐵道部要求在初測之前,作“加深地質工作”,在大面積範圍內進行工程地質選線。此項工作由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負責,組織路內有關單位共同完成。工作中,採用了以遙感技術為先導的地質綜合勘察方法。卓寶熙是遙感組的航空遙感技術負責人,他與其他同志一起,充分利用多種遙感圖像判釋,結合地面調查、物探等其它勘察手段,從多角度獲取了大量地質信息,從巨觀上查明了嶺北和嶺南共約460平方公里秦嶺長隧道地區控制線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質情況,從而為在秦嶺越嶺段把比選範圍縮小到石砭峪附近小扇形範圍及隨後在該範圍的3個主要方案中,為篩選出地質條件較好的石砭峪秦嶺隧道方案創造了條件,保證了所選方案的技術可靠性,大大縮小了初測範圍,提高工效近一倍。經施工證實,所選的秦嶺長隧道方案是正確的。該項目獲2002年度鐵路工程優秀勘察一等獎。

朔(州)黃(驊港)鐵路通過地區水文條件極為複雜,1990年,受河北省交通廳地方鐵路管理局的委託,鐵道部專業設計院承擔了該線河間一港口段可行性研究工作。卓寶熙為該段線路的技術總體負責人,他根據遙感圖像能通過微地貌特徵和色調差異,把歷史水害遺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痕跡連線下來,可以確定水害嚴重地段的這一特點,決定採用遙感技術進行水文調查。他和同志們根據遙感圖像判釋成果,同時結合大量地面水文觀測資料,進行方案比選,推薦走黃驊方案,經綜合考慮後,已被國家採納作為施工方案,使線路避開了水害嚴重地段,並大大節約了工程投資,該線已建成通車。

隨著遙感技術套用水平的提高及多年遙感工作實踐經驗的積累,1991年卓寶熙提出在南昆鐵路施工期間開展遙感地質工作,他在花甲之年親自帶領年輕的技術人員爬山涉水,奔波在施工工地。南昆鐵路施工階段遙感地質判釋所提供的成果,通過施工驗證大部分是正確的。該成果被南昆鐵路指揮部評為《南昆鐵路科技進步計畫》二等獎,在獲獎證書中指出:“在新技術推廣工作中,南昆鐵路工程遙感地質判釋成績顯著,為南昆鐵路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南昆鐵路工程地質遙感判釋是遙感技術首次套用於鐵路全線施工階段,這項工作的開展拓寬了遙感技術的套用範圍。當然,線路全線施工階段套用遙感技術僅是開始,還有待在今後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

1991年6月北京市北部山區遭受幾十年來罕見的洪水土石流災害,損失嚴重,為了進行災害預防,北京市有關部門決定組成若干專家組開展遙感災害調查工作。卓寶熙被指定為門頭溝區專家調查組組長,工作期間他帶領專家組成員,每天早出晚歸,星期天也不休息,在15天時間內利用遙感圖像,對門頭溝區的18個鄉鎮,235個村莊進行水害和地質災害判釋調查,根據遙感判釋成果把村莊按受災程度分為4類,並分別提出防範措施。該成果成為門頭溝區防汛部署的重要依據之一,產生了明顯經濟效益,為該區防汛工作作出重大貢獻,受到區和市科協表揚。為此,他被評為1991 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先進個人和“全國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十佳”之一。

1998年鐵道部下達了川渝東通道渝(重慶)懷(懷化)線、渝(重慶)石(石門)線、萬(縣)枝(城)線等三條鐵路線的遙感地質判釋工作,由卓寶熙擔任該項目負責人,該通道通過地區交通困難、地形地質十分複雜,方案比選難度大,他組織項目組成員,充分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工程地質判釋,共完成1∶20萬陸地衛星圖像工程地質判釋圖18萬平方公里,1∶5萬航片工程地質判釋圖1.5萬平方公里,圖件編制全部採用計算機成圖,內容美觀、詳細。工作成果從區域地質背景、不良地質和主要工程地質問題3個方面進行了工程地質綜合評價,評價內容和數據全面準確,專家評審認為所提出的初步評價意見對下一步勘測工作具有指導意義,也為利用遙感技術進行大面積多方案比選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推廣鐵路工程地質遙感技術

卓寶熙在鐵路遙感技術套用的宣傳及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遙感技術在鐵路勘測中的地位和作用”、“遙感技術是鐵路勘測的一種有效手段”、“鐵路遙感技術大有可為”等多篇論文在報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宣傳遙感技術的優越性,同時,他還多次以各種形式向上級領導提出推廣、加強套用遙感技術的建議。他的建議與構想引起了部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其中的大部分建議已被採納,對推動我國遙感技術的套用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卓寶熙在推廣和普及鐵路遙感技術套用方面也是盡心盡力的。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我國遙感技術的起步階段,各部門急需遙感地質人才,他多次為鐵道部、水利部、冶金部交通部、高等院校等部門和單位舉辦的遙感地質培訓班講課。20世紀90年代,在他任鐵路航測遙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期間,為總結鐵道部遙感技術的套用效果和提高套用水平,多次組織主持了“鐵路航測遙感科技動態報告會”,並出版論文集,還多次組織國外遙感專家到鐵道部講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