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半淋溶土顧名思義屬弱度淋溶的土壤,土壤的共性是碳酸鹽類已經在剖面中發生淋溶與累積,但均未從土體中完全淋失。特徵
半淋溶土的土壤形成正處於脫鈣階段,土壤中物質移動主要表現為游離碳酸鈣在剖面上的淋移與累積。還可見部分氧化鐵、錳的弱度析出。土壤發生層分化明顯,表層具有不同厚度的腐殖質層,其下游粘化土層;土壤具有假菌絲狀碳酸鈣累積,淋溶作用較強的土壤,底部可見局部鐵錳澱積現象。土壤粘粒礦物以水雲母、蛭石和綠泥石為主,只有在熱帶、亞熱帶的半淋溶土壤中伴生有少量的高嶺石。在本土綱的各類土壤中,即使未顯游離碳酸鈣的累積特徵,其陽離子交換量都較高,鈣鎂含量豐富,保肥能力較強。分布
半淋溶土大多分布於各不同熱量狀況的半乾旱地區,在半濕潤至半乾旱環境中,由於土壤中碳酸鹽類發生移動,並在心土層中累積。半淋溶土主要分布在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河南、山東等省區交接的丘陵地區,新疆、青海、四川的部分河谷山地上也有少量分布。這些土壤,除部分山地上還保存少數較好的森林外,其餘絕大部分都已開闢成農田,耕種的歷史相當悠久。大約在3000多年以前,這裡的農業就已經很發達,中國原始公社的遺址——半坡村博物館就是在半淋溶土地區,所以這裡素來就享有中國文化發源地、文化搖籃的盛譽。分類
半淋溶土是由褐土、灰褐土、塿土和綿土四個不同土類組成的。褐土

灰褐土

塿土

綿土

比較
半淋溶土性狀特徵比較表
項目 | 褐土 | 灰褐土 | 塿土 | 綿土 | |
---|---|---|---|---|---|
腐殖質累積 | 顏色 | 棕灰色 | 黑褐色 | 淺灰棕色 | 淺灰黃色 |
厚度(厘米) | 棕灰色 | 20~40 | 50~60 | 5~10 | |
有機質含量(%) | 3~5(10) | 10~20 | 1.2~2.0 | 0.3~0.8 | |
粘化層特點 | 顏色 | 鮮艷的褐色 | 暗棕帶褐色 | 無 | 無 |
厚度(厘米) | 40~70 | 25~70 | 無 | 無 | |
結構膠膜狀況 | 核狀、核塊狀結構面上較多光性澱積膠膜 | 塊狀,核塊狀結構面上,膠膜不夠明顯 | 無 | 無 | |
粘粒含量變化 | 比上下土層中高1~2倍 | 比上下土層中高0.5~1倍 | 犁底層附近略有增多 | 無粘化現象 | |
碳酸鈣澱積狀況 | 出現深度(厘米) | 70~90或更深 | 25~80 | 15~25 | 5~10 |
碳酸鈣含量(%) | 2~30 | 4~20 | 2~8 | 10~13 | |
澱積形態 | 斑點狀,假菌絲狀,少量結核狀 | 假菌絲狀,斑塊狀、層狀 | 假菌絲狀 | 斑點狀,假菌絲狀 | |
pH值 | 7.0(6.5)~8.3 | 7.6(6.5)~8.5 | 7.0~8.5 | 8.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