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千童信子節,是指河北鹽山具有特定儀式流程的大型祭祀節日。經過2000多年演繹的千童信子節,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祭祀節日,而成為了當地百姓集祭祀、娛樂、表演於一體的大型民俗盛事。
概述
“信”即尊崇,“子”即指出海的童男童女,“千童信子節”即懷念出海未歸童男童女的節日。這個節日與一般祭祀節日有所不同的,正是其祭祀的對象——千童。從源頭上講,是父母盼兒歸,是長輩召喚晚輩的殷切心聲,是一曲數千年盪氣迴腸的遊子吟。
兩千多年前,徐福船隊載著數千童男童女“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從此之後,每逢甲子年的農曆三月廿八這個千童被迫出海的日子,鹽山縣千童鎮全城清水潑街,黃土墊路,童男童女在信子架的閣斗上拜天祭地,一遍又一遍地沖東方呼喚,呼喚流落異域他鄉的亡魂歸來。人山人海的民眾,也跟著呼喊祭拜,悲悽哀涼之聲震天動地,這就是千童信子節的由來。
中國解放後,人們認為60年太漫長,漸漸縮短祭祀周期。從1993年之後,定為每5年一次。2006年,千童信子入選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
基本形式
“千童信子節”有虔誠莊嚴的祭儀。當日千童鎮要清水潑街,黃土灑路,首先到開化寺千童碑、千童殿舉行開祭儀式。寺內僧人鳴鐘誦經後,身著仙童玉女服裝的童男童女手持祭香和招魂幡,登上高桿頂端,然後由壯漢們抬著游祭。一直走完古鎮四街,才出東門到城外。古時,東門外就是無棣溝,徐福帶的幾千人就是從這裡走向大海的。行進中,高桿頂端的童男童女有的舉香叩祭,有的搖幡呼喚:歸來吧,回家來吧……民眾跟著呼喊。當歷史成為民俗,儀式往往只是一種符號。在同一個符號下,最本原的意義可能會被隱含,而其附加意義卻越來越凸顯。千童信子節卻以一甲子一輪迴的方式緩慢而堅定地傳承,再一次證明中華民族是個善於記憶的、有綿長生命核心的、注重精神血脈淵源的民族。
與日本相關
與日本氏子節和鳴
千童鎮的信子節,表現的是家鄉人民思念遠去的親人,登高遠望,企盼親人歸。而在日本的佐賀,兩千年來存在著的氏子節,與信子節有著驚人的相似。
所謂“氏子”,是指氏神後裔在同一地區信奉同一氏神的人們。在日本佐賀金立山上有一個金立神社,供奉的是徐福。金立山周圍的居民,普遍認為是徐福千童後裔,每年舉辦一次紀念徐福的活動,每50年舉辦一次徐福大祭。4月27日,“氏子”們將徐福神像從金立山的上宮抬到下宮。4月28日,上萬人抬著徐福神像到海邊,舉行祭祀活動,其意是讓徐福遙望西方大海,以解思鄉之情。在節日期間,舉辦各種民間文藝表演,尤其是挑選體強膽大、眉清目秀的童男童女,衣著古裝,綁在15、6米高長桿支撐的微型舞台上表演,登高望遠,以示懷念和召喚東渡的親人。鹽山千童鎮的信子節與日本佐不同角度對同一事件的異曲同工的紀念,也是兩國民俗事象對東渡事件的有力佐證。“千童信子節”被專家學者稱為中日友好交流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