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里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基本信息

聯接相傳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表1:

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 手太陽小腸經
↑↓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陽膽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厥陰心包經 足少陰腎經 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髒(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的關係。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里,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里。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里,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里,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里。

分類

人體經絡系統中的十二條經脈的合稱。又稱“十二經”或“十二正經”。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具有運行氣血、聯接臟腑內外、溝通上下等功能,無論感受外邪或臟腑功能失調,都會引起經絡的病變。因此,了解十二經脈的循行、功能和發病情況,對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義。

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中的“十一脈”,其中甲種本,即《足臂十一脈灸經》所載“臂少陰溫(脈)”之循行近於今之手少陰心經;而乙種本,即《陰陽十一脈灸經》所載“臂少陰脈(脈)”則近於今之手厥陰心包絡經。《靈樞·經脈》才明確載全了十二經脈,沿用至今。

分布介紹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於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於四肢內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於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別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內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內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於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別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別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於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於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於背部,分別於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於身之側面。

分布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敘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於頭面,足三陽經起於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軀幹部:十二經脈在軀幹部分布的一般規律是:足三陰與足陽明經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陽與足太陽經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後),手三陰、足少陽與足厥陰經分布在腋、脅、側腹部(側)。

具體分布特點如表5-3。

┌──────────┬──────────┬──────────┬──────────┐

│  部  位   │  第一側線   │  第二側線 │  第三側線   │

├──┬───────┼──────────┼──────────┼──────────┤

│  │  胸部 │足少陰腎經(距 │足陽明胃經(距│足太陰脾經(距 │

│  │  │胸正中線二寸) │胸正中線四寸)│胸正中線六寸) │

│  ├───────┼──────────┼──────────┼──────────┤

│前 │  │  │  │足太陰脾經(距│

│   │   腹部 │足少陰腎經(距 │足陽明胃經(距 │腹正中線四寸)│

│  │  │腹正中線半寸) │腹正中線二寸) │足厥陰肝經從少│

│   │  │  │  │腹斜向上到脅 │

├──┼───────┼──────────┴──────────┴──────────┤

│  │ 肩胛部 │ 手三陽經  │

│  ├───────┼──────────┬──────────┬─────────┤

│後 │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  │  │

│  │ 背、腰部 │(距背正中線一│(距背正中線三 │  │

│  │  │寸半) │寸)  │  │

├──┼───────┼──────────┴──────────┴─────────┤

│  │  腋部 │ 手三陰經  │

│側 ├───────┼───────────────────────────────┤

│  │脅、側腹部 │ 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

└──┴───────┴───────────────────────────────┘

十二經脈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規律是:陰經分布在四肢的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

┌───────────┬───────────────┬───────────┐

│  │  內 側  │  外 側   │

├─────┬─────┼───────────────┼───────────┤

│  │ 前  │ 太陰經(肺)  │ 陽明經(大腸)│

│  ├─────┼───────────────┼───────────┤

│ 手  │ 中  │  厥陰經(心包)  │ 少陽經(三焦)│

│  ├─────┼───────────────┼───────────┤

│  │  後  │  少陰經(心)  │ 太陽經(小腸)│

├─────┼─────┼───────────────┼───────────┤

│  │  前  │  太陰經(脾)  │ 陽明經(胃) │

│ ├─────┼───────────────┼───────────┤

│ 足  │  中  │  厥陰經(肝)  │ 少陽經(膽) │

│   ├─────┼───────────────┼───────────┤

│  │  後  │  少陰經(腎)  │ 太陽徑(膀胱)│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經在前,脾經在中線。至內躁八寸處交又之後,脾經在前,肝經在中線。

表里關係

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脈,通過經別和別絡相互溝通,組成六對,“表里相合”關係,即“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足之陰陽也。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手厥陰心包經)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手之陰陽也。”

十二經絡分布與表里關係 十二經絡分布與表里關係

相 為表里的兩經,分別循行於四肢內外側的相對位置,並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別絡屬於相為表里的臟腑,從而構成了臟腑陰陽表里相合關係。十二經脈的表里關係, 不僅由於相互表里的兩經的銜接而加強了聯繫,而且由於相互絡屬於同一臟腑,因而使互為表里的一髒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響。在治療 上,相互表里的兩經的腧穴經常交叉。

屬絡關係

十二經絡分屬於十二臟腑。所謂十二臟腑,即五臟六腑再加上心臟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髒。這樣每一條經脈都包含有所屬臟腑的名稱,如肺經、胃經、大腸經等。另外十二條經脈還根據所屬的臟腑的陰陽屬性和經脈在體表分布的位置特點,而定經脈本身的陰陽屬性。髒為陰,肢體的內側為陰,凡屬於髒的經脈都分布在肢體的內側,故稱陰經;屬於腑的經脈都分布在肢體的外側,故稱陽經。陰經包括太陰經、少陰經和厥陰經三種。陽經包括太陽經、少陽經和陽明經三種。又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稱為手經,分布在下肢的稱為足經。

十二經脈在體內與臟腑相連屬,其中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一髒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臟腑陰陽表里屬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里,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里,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在生理上密切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治療時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的循行走向

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

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

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

手厥陰心包→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太陰肺

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

陰經與陽經(互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陽經與陽經(同名經)在頭面部相交,陰經與陰經在胸部相交。

十二經脈的流注順序

十二經脈的流注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到肝經為止,從而構成了周而復始、如環無休的流注系統。將氣血周流全身,起到濡養的作用。

流注歌訣: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歌訣

手太陰肺經穴歌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

手太陰肺十一穴,中府雲門天府列,次則俠白下尺澤,又次孔最與列缺,經渠 太淵下魚際,抵指少商如韭葉。

手陽明大腸經穴歌

手陽明穴起商陽,二間三間合谷藏,陽溪偏歷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長,

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浮(扶)突接禾髎,終以迎香二十止。

足陽明胃經穴歌

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下頰車,下關頭維對人迎,

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沖,髀關伏兔走陰市,

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

內庭厲兌陽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終。

足太陰脾經穴歌

足太陰脾由足拇,隱白先從內側起,大都太白繼公孫,商丘直上三陰交,漏谷地機陰陵泉,

血海箕門沖門前,府舍腹結大橫上,腹哀食竇天溪連, 胸鄉周榮大包盡,二十一穴太陰全。

手少陰心經穴歌

手少陰心起極泉,青靈少海靈道全,通里陰郄神門下,少府少沖小指邊。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小腸經,少澤先行小指末,前谷後溪腕骨間,陽穀須同養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貞,

臑俞天宗秉風合,曲垣肩外復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經穴數一十九,還有顴髎入聽宮。

足太陽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攢竹曲差參,眉頭直上眉沖位,五處承光接通天, 絡卻玉枕天柱邊,

大杼風門引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三焦腎俞次,氣大關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後下,

會陽須下尻旁取,還有附分在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譩譆膈關魂門當,陽綱意舍及胃倉,

肓門志室連胞肓,秩邊承扶殷門穴,浮郄相臨是委陽,委中在下合陽去,承筋承山相次長,

飛揚跗陽達崑崙,仆參申脈過金門,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側尋至陰。

足少陰腎經穴歌

足少陰腎二十七,湧泉然谷照海出,太溪大鐘連水泉,復溜交信築賓立,陰谷橫骨趨大赫,

氣穴四滿中注得,肓俞商曲石關蹲,陰都通谷幽門直, 步廊神封出靈墟,神藏彧中俞府畢。

手厥陰心包經穴歌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澤郄門認,間使內關輸大陵,勞宮中沖中指盡。

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少陽三焦所從經,二十三穴起關沖,液門中渚陽池立,外關支溝會宗逢,

三陽絡入四瀆內,注入天井清冷淵,消濼臑會肩髎穴,天髎天牖經翳風,

瘈脈顱息角耳門,和醪上行絲竹空。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足少陽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 率谷天沖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曰月京門鄉,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市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丘光明陽輔高,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俠溪竅陰閉。

足厥陰肝經穴歌

足厥陰經一十四,大敦行間太沖是,中封蠡溝伴中都,膝關曲泉陰包次, 五里陰廉上急脈,章門過後期門至。

任脈穴歌

任脈中行二十四,會陰潛伏兩陰間,曲骨之前中極在,關元石門氣海邊,陰交神闕水分處,

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闕連鳩尾,中庭膻中玉堂聯,紫宮華蓋循璇璣,天突廉泉承漿端。

督脈穴歌

督脈行脈之中行,二十八穴始長強,腰俞陽關入命門,懸樞脊中中樞長, 筋縮至陽歸靈台,

神道身柱陶道開,大椎啞門連風府,腦戶強間後頂排,百會前頂通囟會,上星神庭素髎對,

水溝兌端在唇上,齦交上齒縫之內。

經脈圖

詳細經脈圖如下: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十二經脈[經絡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