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團龍袞服
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後身各3(徑32厘米),兩肩各一(徑29厘米),下擺兩側各二(徑28厘米)。日、月、星辰、山紋分布在兩肩、盤領背部下方和肩部。四隻華蟲(雉雞)在肩部下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織成兩行,相對排列於大襟上。
1958年北京定陵萬曆皇帝棺內西端南側出土一件緙絲袞服,出土時袞服上面放有絹質標籤,墨書“萬曆四十五年……袞服”等字樣。衣長135厘米,兩袖通長234厘米,大襟寬135厘米,小襟寬98厘米,袖寬55厘米,袖口寬18厘米,盤領貼邊寬3.2厘米,領口寬17厘米,領口直長19.6厘米。此件緙絲袞服由大襟(含左袖)、小襟(含右袖)、後片(領部至下擺底邊)三部分組成。後片與其他不相連綴。里子為黃色方目紗,面與里之間有襯層,以絹、紗、羅雜拼縫製。兩腋下均釘有絲帶鼻,腋下留有開口,以便與衣襟上的羅帶相拴結。
十二團龍袞服
袞服主要紋飾為十二章,其中團龍12,用孔雀羽線緙制,前身、後身各3(徑32厘米),兩肩各一(徑29厘米),下擺兩側各二(徑28厘米)。日、月、星辰、山紋分布在兩肩、盤領背部下方和肩部。四隻華蟲(雉雞)在肩部下側。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織成兩行,相對排列於大襟上。
袞服 gǔnfú,簡稱“袞”,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與冕冠合稱為“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廟及正旦、冬至、聖節等重大慶典活 r...
釋義 文獻記載 萬曆 歷代織法袞冕:即袞衣和冕,是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禮服和禮冠,是皇帝等王公貴族在祭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活動時穿戴用的正式服裝。《周禮》中即有關於袞冕的記載,從西周到明...
基本概況 民族歷史 傳統特色 歷史傳統 文化藝術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后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
概述 制度 製作考證 組成結構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
歷史 唐代冠帽制度 隋唐首飾佩飾 補遺《舊唐書﹒輿服志》中記載:“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遊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
服裝意義 唐朝冠服制度 唐代男服 皇帝冠服 皇太子冠服,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公之服,自袞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藻火粉米黼黻六章。 祭天、祀昊天上帝、五帝 袞冕 十二旒 玄衣纁裳 赤舄...
簡介 華夏信仰 傳承體系 禮儀文化 主要體現社稷、先農、冊拜等大典要穿袞服。皇帝冠服冕服 冕服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與此配套的袞服,據...,前胸繡團龍1,後背繡方龍2。邊加小龍紋81,領與兩袪(袖口)共小龍紋...
詳細介紹 皇帝冠服 皇后冠服 文武官服 命婦冠服。在這兩件袞服上,龍紋最突出,共有十二團龍,分別織於兩肩和前後襟上。另外...》)。宋代初期,天子之袞服,“青色,日、月、星、山、龍、雉、虎、猿,七章...於裳”(《明史·輿服二》)十二旒冕。親王上衣繪山、龍、華蟲、火、宗彝5章...
基本簡介 象徵意義 由來 歷史記載 章服制度,錢塘人,寄籍吳縣。登嘉佑八年進士。熙寧中官至翰林學士,龍圖閣待制。坐議...貴賤通服之。又庶人所戴頭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腳系腦後,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繫於頂上。今人不復系頷下,兩帶遂為虛設。 唐中書...
夢溪筆談 前言 夢溪筆談序 卷一故事一 卷二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