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蔡鄉

北蔡鄉

北蔡鄉,位於上海市川沙縣縣城西向14公里處,全鄉總面積20平方公里。1985年鄉村工業42個,職工8802人,總產值8608萬元。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527萬元。

基本信息

簡介

北蔡鄉位於上海市川沙縣縣城西向14公里處。北鄰花木,南與南匯縣接壤,東北、東南分別與張江、孫小橋毗<連,西北、西南分別與嚴橋、六里相鄰。

歷史沿革

全鄉總面積20平方公里。北蔡地區明代稱北蔡市,屬上海縣長人鄉二十保,清雍正三年屬南匯縣。

1950年6月隨北蔡區劃入川沙縣。

1957年撤區並鄉,擴並成大鄉制的北蔡鄉。

1958年成立東風人民公社,年底擴大規模併入張江人民公社。

1959年調整規模建成今境區的北蔡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政社分設,成立北蔡鄉,轄12個行政村。

1985年全鄉有9150戶,33652人。

北蔡鄉境內主要乾河有白蓮涇和川楊河;支流有小腰涇、中心河、三八河等15條,全長50餘公里。乾支相連,排灌、航運十分方便。陸上交通有滬南公路由北向南,公車輛“滬南”“塘四”“浦衛”等線都在鄉區設站,可北達市區,南通南匯、奉賢、金山;川北公路,有“塘川線”直抵縣城。本地歷代以植棉為主。

歷史人文

清末民初,北蔡有棉花市場兩處,為方圓數里的棉花集散地。20世紀開始棉田逐漸改種蔬菜,30年代北蔡成為蔬菜集散地,有牙行多處。白蓮涇、小腰涇兩岸種早青菜,六七月間上市,人稱“浦東大白菜”。蕃茄、花菜、捲心菜早在30年代引進本地,栽培成功。

建國後,本地糧、棉、菜兼種。但利用傳統優勢和根據市場需要,以種蔬菜為主,品種繁多。

產值

1985年日均上市量1545擔。粉紅蕃茄深為市民所喜愛。十八、十九世紀本地農民普遍農余織布,行銷各省市。二十世紀初,土布受洋布傾軋,婦女紛紛從事刺繡,繡品暢銷國外,抗日戰爭時期停業,建國後恢復並有發展。北蔡鄉辦企業始於50年代,自1978年以來迅猛發展。

1985年鄉、村工業42個,職工8802人,總產值8608萬元。北蔡繡衣廠的優質產品,遠銷日本、美國及西歐國家,在國際市場上有較高聲譽。

1985年產值1854萬元,淨利509萬元。1985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5527萬元。

社會事業

北蔡鎮是鄉黨政機關所在地。據光緒《南匯縣誌》:相傳宋蔡功徙居於此,本有南北二蔡,今居民列肆百餘家之記載。北蔡鎮口為滬南公路與川北公路交會處,附近有上海第廿八棉紡廠、上海十二化學纖維廠等市屬廠和縣屬全民企事業單位14個,主要鄉辦工業也集中在鎮區附近。鎮區沿滬南公路新辟商業街和集市貿易市場。

1985年北蔡供銷社年營業額1050萬元。鎮上有中國小校、幼稚園、敬老院、衛生院、影劇院等文化衛生設施。北蔡衛生院喉科系吳家大竹園世傳,素負盛名。北蔡古蹟有:宋嘉定元年(1208年)建崇慶教寺,其遺址現為北蔡中心國小校址。明萬曆乙亥(1575年)建御界橋,今尚存。清乾隆初建砥當橋(橫跨白蓮涇),1977年重修橋面。

乾隆癸卯(1783年)建萬隆橋,又名虹橋(縱跨白蓮涇),1973年改建鐵架橋。1979年開鑿川楊河時在五星村出土唐代古船一艘(現由上海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