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戰役企圖
義大利北部戰役戰役企圖規定,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在博洛尼亞市以東及其西南實施突擊,突破德軍防禦,粉碎第10、第14集團軍基本兵力,攻占博洛尼亞。爾後向邦代諾總方向發展進攻,前出波河並強渡該河,接著以英第8集團軍的兵力沿威尼斯灣推進,攻占的里雅斯特市,前出南斯拉夫邊界,以美第5集團軍主力占領義大利西北部及大工業中心米蘭和都靈,而以一部兵力北進,占領布倫納山口。
戰役過程

1943年9月12日,德軍發起反攻,當天衝進了美第6軍和英第10軍之間的缺口。13日在對美軍左翼發動的一次攻擊中將美軍逐出佩薩諾,使美軍來了一次總退卻。但是盟軍利用強大的海空軍向薩勒諾橋頭堡緊急調派增援部隊。至16日,美第5集團軍已擁有7個師,200多輛坦克。16日早上,德軍對英第10軍發起的攻勢在盟軍大炮、海軍艦炮和坦克的打擊下被粉碎。凱塞林終於認識到把盟軍趕下海去不過是白日做夢,遂於當晚決定停止戰鬥,邊打邊向北撤。並一路上破壞橋樑、公路、隧道和鐵道設施,阻止盟軍前進。克拉克揮師向意西海岸進軍。10月1日,美第5集團軍占領了那不勒斯。同日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占領了東海岸的福賈。10月14日,美第5集團軍攻占了卡普亞,同東面的英第8集團軍會師,從而在意南部建立了一條120英里長的牢固戰線。
1944年2月28日,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擊,試圖一舉將盟軍趕下海去,但遭到盟軍空軍的大規模空襲,當天就損失了30多輛坦克,凱塞林不得不於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擊,以5個師維持對美軍的包圍。直至5月中旬,安齊奧成了美軍的陷阱,在4個多月中,被壓縮在灘頭陣地上,傷亡日增,一籌莫展。有位新聞記者對當時美軍的狀況這樣描述道:“美軍在這裡就像原始人那樣生活,他們那副樣子,揮舞棍棒也許比使用機槍還更像樣些。”
盟軍最初打算以登入作戰從後面突破古斯塔夫防線的希望落了空,克拉克因此解出了美第6軍軍長盧卡斯的職務,任命特拉斯科特將軍為美第6軍軍長。駐意德軍統帥凱塞林認為,安齊奧登入戰的真正錯誤不在盧卡斯,而在於“登入部隊力量不強,缺少機械化部隊配合。這是一次不充分的進攻。”
在繞過德軍防線的企圖失敗後,山谷和海邊的盟軍都陷入了困境,盟軍統帥部沒有別的選擇餘地,只能實施強攻。1944年5月11日晚,在盟軍空軍的協同轟炸之後,盟軍對古斯塔夫防線發動了全面進攻。法軍中的一支山地成長的驍勇善戰的摩洛哥土著騎兵部隊翻山越嶺,衝上海拔4850英尺的山峰,繞到德軍背後發動進攻。5月14日,經過激烈殘酷的爭鬥奪戰,波蘭軍第二支隊終於衝進卡西諾修道院廢墟。德軍“古斯塔夫防線”許多地段被突破,凱塞林被迫命令德軍撤至從台伯河口到東海岸佩斯卡拉的凱撒防線。5月22日,被困於安齊奧灘頭的美第6軍也發起進攻,於25日同正面進攻部隊會師。德軍繼續北撤,退守至聖馬利諾至卡拉拉的哥特防線。6月4日羅馬宣布為不設防城市。當晚9時,美第5集團軍首先開進羅馬。占領羅馬後,盟軍繼續向北推進,8月25日,進攻哥特防線,9月28日將該防線全面突破。在突破哥特防線後,由於在西歐登入的需要,盟軍從義大利戰場調走了7個精銳師,使義大利戰場一度處於沉寂狀態。
1944年秋,盟軍第15集團軍群突破哥特防線後,因人員、彈藥不足和天氣惡劣被迫於同年12月轉入防禦,與德軍“C”集團軍群在科馬基奧湖、韋爾加托、維亞雷焦一線對峙。德軍“C”集團軍群(轄第10、第14集團軍和義大利利古里亞集團軍,編有坦克400輛、火炮2500門、飛機130架,共59.9萬人,司令為H.菲廷霍夫大將)企圖依託科馬基奧湖地區的河網沼澤地和韋爾加托地區山地阻止盟軍進入波河平原。盟軍第15集團軍群(轄美第5集團軍、英國第8集團軍、4個義大利戰鬥群,有坦克1320輛、火炮1220門,共17萬人,司令為M.W.克拉克)的企圖是: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同時發起攻擊,突破德軍在科馬基奧湖和韋爾加托及博洛尼亞以南防禦,沿16號、64號公路推進,將德軍主力圍殲于波河以南,進而占領義大利北部。

戰役結局
1945年4月,西線盟軍和蘇軍同時對德國發起強大攻勢,德軍面臨全面崩潰的危機,義大利戰場也再度活躍。4月9日,由麥克里里指揮的英第8集團軍和由特拉斯科特指揮的美第5集團軍先後從東西兩翼發起攻勢,德軍士氣低落,無力抵抗,節節敗退。4月21日,英第8集團軍和美第5集團軍勝利會師。4月23日,盟軍全線進抵波河,俘虜德軍3萬人。接著,盟軍渡過波河天險,於26日攻克曼圖亞和維羅納,27日進占熱那亞。這時,意北部爆發了游擊隊起義,許多城市獲得解放。28日,盟軍封鎖了德軍企圖逃走的的阿爾卑斯各山口。當天游擊隊在科摩湖抓住了企圖逃往德國的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婦,在美國人尚未趕到之前便將他們槍斃。第二天他們的屍體被運到米蘭,倒掛於市中心廣場,以中世紀的方式示眾。4月29日,美第5集團軍進駐米蘭,英第8集團軍進駐帕多瓦。同日,德C集團軍群司令菲廷霍夫的代表在卡塞塔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於5月2日生效。至此義大利戰役全部結束。此役,盟軍傷亡1.6萬人,殲敵6—7萬人,達到預期戰役目的。
戰役將領

美國陸軍上將克拉克KelakeClark,MarkWayne 生於公元1896年5月1日,卒於公元1984年4月17日。美國陸軍上將。生於紐約州。1917年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畢業後,前往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回國後,任陸軍部長助理參謀、印第安納州國民警衛隊教官等。1935年畢業於指揮與參謀學校。1937年畢業於陸軍軍事學院。1940年任該校教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陸軍地面部隊副參謀長,1942年5月任參謀長,6月任美第2軍軍長,7月任駐歐美軍地面部隊司令。8月任北非遠征軍副總司令,10月乘潛艇秘密前往阿爾及爾,與駐北非法軍統帥部接觸。11月與維希政府法軍總司令達爾朗達成合作協定。1943年1月調任美第5集團軍司令,9月率部在義大利薩萊諾登入,與英國第8集團軍共同發起義大利南部戰役,占領那不勒斯,隨後向北推進。1944年6月4日率部占領羅馬。12月任駐義大利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3月晉陸軍上將。5月占領義大利全境。1945年6月任駐奧地利美國占領軍司令兼盟軍奧地利管制委員會美方代表。1947年任第6集團軍司令。1949年任陸軍野戰部隊司令。1952年5月任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及遠東美軍總司令。1953年7月27日代表“聯合國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字。1953年10月退役。1954年3月—1965年7月任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軍事學院院長。著有回憶錄《有計畫的冒險》和《從多瑙河到鴨綠江》。
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馮·菲廷霍夫·謝爾
海因里希·戈特弗里德·馮·菲廷霍夫·謝爾(Heinrich-GottriedVonVietinghoff-Scheel1887-1952)1940年5月時為第十三軍軍長,1941年6月時任第四十六裝甲軍軍長,裝甲兵上將;1943年8月任第十集團軍司令,9月1日晉升為大將,參加義大利戰役;1944年10月曾代理C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1月26日任庫爾蘭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3月10日任C集團軍群司令,5月2日在義大利向盟軍投降。獲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
影視作品

主演: 盧卡·津加雷蒂、路易莎·拉涅里
導演: 里卡爾多·米拉尼
地區: 義大利
片長: 208分鐘
年份: 2005年
配音: 國語
影片介紹:1943年9月,駐紮在希臘半島的義大利軍隊收到戰爭即將結束的訊息後十分高興,士兵們紛紛準備回家。但到了1943年12月,形勢急轉直下,義大利單方和同盟國簽訂了妥協契約。義大利軍隊騎虎難下,他們只想回家和親人團聚,然而這樣一個簡單的夢想被德國同盟軍的希臘戰區司令斷然毀滅。希臘半島受到敵方強大武力的攻擊,士兵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成為俘虜繼續為德國戰鬥,要么就死在德軍的槍口之下。……德國軍隊的末日即將臨近,收到盟軍即將登入作戰的訊息,義大利軍官們想盡辦法配合盟軍作戰,終於取得成功。1286名倖存的義大利士兵帶著戰爭榮譽和阿古依師的軍旗返回了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