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職業]

新聞記者[職業]

新聞記者——通稱記者,指的是新聞傳播機構專職採訪報導人員。同時泛指新聞工作者,包括總編輯、編輯、記者、播音員、通聯工作人員等,是一種以及時,真實,有效,客觀,公正的態度為大眾傳播訊息的一種職業。

基本信息

素質

應該具備的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準確樸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

當前新聞記者亟須強化的四種素質:法律素質、獲取信息能力、專業化素質、人文素養。

法律素質

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知法懂法已成為每個公民必備的素質,而作為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引導正確輿論導向的重任。但是,隨著報刊市場的繁榮,個別報刊在市場競爭中指導思想出現偏差,在導向、格調、法規上問題不斷。2001年全國各新聞媒體因違規(導向出錯)而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及廣電總局公開處罰的數字也是越來越高。同時,頻繁出現的假新聞和不公正報導以及媒體判斷超越司法審判的現象,也說明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意識亟待提高。

為了能夠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取勝,新聞媒體在反映輿論、引導輿論時,適當注意自身的經濟利益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為擴大發行量和招攬廣告的需要,為了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而採取不正當甚至違法的手段,在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時候忽視了客觀性、公正性和社會責任,長此以往,媒體的信譽和威信就會在客群心中大大降低,從而影響整個新聞業、傳媒業的發展,同時對新聞記者個人的發展也將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提高廣大新聞記者的法律素質,不僅要樹立法制觀念,還要掌握應知應會應懂的法律知識,善於在憲法和一切法律法規規定的範疇內搞好新聞報導和輿論監督,一旦違法違規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他們始終強調要依法採訪、依法辦版,要求編輯、記者時時刻刻、事事處處保持警惕,尤其是在智慧財產權、公民權益等經常涉及的方面提高要求標準。此外,他們還不定期地邀請報社的律師分析、講解階段或年度案件情況、重點案例以及新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堅持認真對照司法建議檢查改善工作。筆者還認為應該在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中設定相應的法律課程,儘早培養未來新聞人才的法律素質。

獲取信息能力

在記者的工作中,最有意義同時也是最富挑戰性的就要算獲取新聞線索了。以往的新聞傳播教育雖然也提供了不少發現新聞線索的方法,但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僅靠這些傳統方式已經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要找到好的新聞線索,還必須具備較強的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記者有必要掌握一些情報學和信息學等方面的知識。

就拿情報學來說吧,它是研究情報的產生、傳遞、利用規律和使用現代化信息的技術與手段,目的是提高情報產生、加工、貯存、流通、利用的效率。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化社會的演進,情報學的社會重要性日益增加,其作用和研究成果已經被認為是信息化社會的強大支柱之一。筆者認為,新聞記者從獲取新聞線索,到採訪,再到寫成新聞這一過程正與情報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信息科學是研究信息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基礎是資訊理論。按照新聞界最新的觀點,記者已經被定義為是“專業的信息傳播者”,這就賦予了記者這一職業新的內涵和外延。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記者,尤其是一些大報、黨報記者獲得新聞線索有很大一部分是“派活兒”,也就是應一些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邀請出席新聞發布會,然後做出相應報導,這種工作形式缺乏主動性、創造性,時間長了還會養成記者的惰性。記者另一種常用的工作方式就是隨機尋找新聞線索,哪兒發生了新聞就去哪裡,有什麼事件就報導什麼新聞。這種形式在短期內具有靈活性、及時性的特點,但是新聞報導越來越講究策劃,新聞傳播的“議程設定”功能愈來愈受到重視,只重視對突發性事件的報導已遠遠無法滿足客群的需求和新聞事業的整體需要。因此,新聞記者可以學習並運用情報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社會調查法、文獻計量統計方法、數學分析法、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歷史的研究方法等等,對自己的新聞報導工作做出深入的研究和周密的安排。有了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能確保新聞報導水平的高質量。總之,信息利用水平已成為衡量記者水平的重要標準。

專業化水平

所謂“記者的專業化”,就是指每一個記者都要爭取成為他所從事的報導領域的專家。在信息社會,分工更加細化,客群知識、文化水平提升,記者需要在全能型的基礎上向專家型轉變,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專家型記者的特點是在具備一個普通記者各項基本素質的同時,兼備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從實際情況來看,現今有專業背景的新聞人才越來越受到廣大媒體和新聞單位的青睞。雖然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構成仍以新聞和中文為主,但是以經濟、管理、法律、政治等為專業背景進入新聞業的人才的比例正在不斷上升。多數報紙在招聘時已經不限專業,有些財經類報刊則專門招收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人才。《中國經營報》就明確表示,不追求新聞的時效性,而致力於深度報導和背景報導,追求熱點焦點,追求深刻生動,追求新穎獨特。其對專業知識的要求也就可想而知了。

人文素質

史丹福大學傳播學教授泰德·格拉舍指出,應將新聞學教育回歸到人性教育。在注重新聞採訪技能訓練的同時,培養新聞記者的人文素養、開啟他們的良知、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工作。

有人曾提出傳媒人素質的“蜂巢理論”,即有火一樣的激情,有海洋一樣的胸襟,有鋼鐵一樣的脊樑,有慈母一樣的愛心,有獵犬一樣的敏銳,有冰山一樣的冷峻。這六個方面構成了一個六角形,是一位出色傳媒人的基本框架。它像一個蜂巢,傳媒人就是這個巢子中成長的蜜蜂。蜂巢的六角形越是勻稱,蜜蜂的素質就越高,釀出的蜂蜜就越好。筆者以為,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形象地表現出對傳媒人人文素質的要求。

當然,提高新聞記者的人文素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最可行的辦法之一就是新聞事業單位在對記者進行再培訓、業務“充電”的過程中,借鑑外國大學的成功經驗,最佳化新聞課程設定和教學模式,減少教授寫作、編輯技能的課程,增加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如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歷史和語言文字學等內容,目標是使新聞記者擁有更多的可以利用的能力,並向更廣闊的空間發展。

發展

最後簡單談一下有關記者職業走向的問題。從現實情況來看,從事了多年記者工作的人,在體力、精力出現下降、心理產生疲憊感的時候,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是否將記者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一種新興的職業———新聞線索提供服務為記者的職業發展造就了新的可能。一部分記者可以憑藉自身經驗豐富的優勢,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收集信息、研究信息、為其他記者提供新聞線索上面來。如果各新聞單位也借鑑這種方式,在單位內部設立自己的新聞線索研究機構,可以使專業分工更加細緻,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新聞報導更具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也為新聞人才的自身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

證件防偽

2003版記者證的防偽技術分三個層面,包括9種防偽技術。第一層面的防偽採用了4種防偽技術,只需通過目測或觸摸的方法即可鑑別,是社會公眾鑑別記者證真偽最簡便、最常規的方法;第二層面的防偽採用了3種防偽技術,需要通過放大鏡或紫外燈檢測器(紫外燈驗鈔機)來鑑別,是社會公眾通過簡單設備即可進行鑑別的方法;第三層面的防偽技術需要通過特殊的儀器才可進行鑑別,主要供新聞出版行政管理部門使用,該層防偽屬於保密技術,不向社會公眾公開。

鑑別

以下是2003版記者證前兩層防偽技術的詳細說明及鑑別方法:

防偽層面 所用技術名稱 使用位置 特徵及鑑別方法

第一層 滿版水印紙 內頁 將證書內頁對著光源,逆光目測可以看到清晰、層次感強的“GAPP”字樣的水印

專業防偽底紋技術 內頁 目測可以看到印刷紋路清晰的“GAPP”字樣的浮雕底紋

隔色印刷技術 內頁 內頁圖案均由平滑的曲線構成,目測可以看到曲線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顏色,而且顏色過渡極其自然

凹版印刷技術 內頁二 印刷墨色飽滿,線條精細、清晰,用手觸摸有明顯的凹凸感,眼睛以45度角目測圖案可見圖案中央有“GAPP”字樣

第二層 螢光油墨 扉頁和內頁三 國徽和記者證核發專用章在紫外燈檢測器照射下可發出紅色螢光

縮微文字 內頁二 用放大鏡對準“身份證號”中的“號”字,可以看到印刷清晰的“GAPP”縮微字母隱藏於“號”字的口字頭的最後一橫中

防偽裝訂線 內頁中縫 裝訂線在紫外燈檢測器照射下可以發出藍色螢光

2003版記者證在內頁三下方預留了5個記者證年檢標籤位置,經年檢合格的記者證在此處貼上圓形的雷射防偽年檢標籤,表明記者證的年檢有效。記者證的年檢標籤套用國內先進的防偽技術製作,肉眼可以鑑別其強烈的動態圖像特徵及圍繞在外的英文“Press Card”。年檢標籤貼上後,標籤表面基材可以被揭起,但雷射全息圖像不能被完全揭起,仍粘在被貼物上並被破壞,因此可以起到一次性使用的作用。

2003版記者證在封三印有“中國記者網”的網址,社會公眾可以根據網址登錄“中國記者網”,輸入記者證上身份證號和統一編號,核驗該記者證是否屬於有效證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