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近代建築

北海近代建築

北海近代建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這些近代建築舊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經濟史、建築史、宗教史及對外開放史等領域的歷史見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珍貴史料。

基本信息

簡介

北海近代建築北海近代建築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後,北海被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先後有英國、德國、奧匈帝國、法國、義大利、葡萄牙、美國、比利時等八個國家在北海設立領事館和商務機構,同時建造了歐式風格的樓宇,包括教堂、醫院、海關、洋行、修女院、育嬰堂、學校等20餘座建築。其中有15座建築保存至今,多為一至兩層,平面布置方正,設有迴廊、地壠,地壠上鋪著木地板。屋頂多為四面坡瓦頂,室內有壁爐,窗門多為拱券式。
2001年06月25日,北海近代建築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各國舊址

英國領事館

鴉片戰爭後的1876年,英國藉口“馬嘉理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喪權辱國的《煙臺條約》。其條款之一把北海闢為通商口岸。北海從此被淪為半殖民地。
1877年英國在北海租民房設立領事館。1885年建英國領事館辦公樓。該樓是一座二層、長方形的西式建築。長47米,寬12米,建築面積1,154平方米,主體建築保存較完好。附屬建築有宿舍、接待室、小禮拜堂等,面積為419平方米。

德國領事館

1886年德國在北海設立領事館機構,於1908年撤出,歷時23年。當時在航運和商貿方面,德國商船在北海的活動最為頻繁。
現存的德國領事館舊址建於1905年,主體建築長23.1米,寬18.5米,二層,建築面積953平方米。正門有門廊,門廊兩邊各有長10米的弧形台階,四周環境優美。主體建築保存完好,是一幢很美觀的西洋建築。

法國領事館

法國領事館是外國駐北海時間最長的一個領事館,從1887年建館至1950年撤出,歷時64年,該館有段時間還兼代理葡萄牙的領事事務和兼代理中越邊境東興領事的業務。
該館舊址位於現在市迎賓館內。主體建築原一層,平面呈“凹”字形,長34.5米,寬20.7米,建築面積636平方米。四周古木森森,花繁葉茂。是市迎賓館的貴賓樓,曾接待過幾十個國家的外賓。胡耀邦、江澤民、喬石、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在該樓下榻過。該舊址是法國在北海建立外交據點的歷史見證物。(該辦公樓建於1890年,原為一層,有迴廊。1973年加建一層)。

北海關大樓

北海海關,解放前稱北海關。是廣西“四大關”中最早建立的海關。因海關大權操縱在洋人手裡,故又稱洋關。
現存舊址位於市海關大院內。是一座邊長為18米的方形西洋建築,高三層。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主體建築保存尚好。該舊址是舊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關稅主權外喪的典型物證。

德國森寶洋行

德國森寶洋行是德國在北海設立的商務機構。成立於1886年,是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在北海設立的最大洋行之一。並在北海建有洋樓及倉庫數處。現位於市文化大院內,專辦煤油貿易及代理招工等業務。
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建於1891年,這是一座主體為二層券廊式建築,主樓長18米,寬13.5米。附樓的建築風格與主樓舊同,只有一層。主附樓總建築面積563平方米,該樓保存較好。該舊址是外國商人在北海建造多座商務洋樓中僅存的一座。它是外商在北海經營商貿、開辦貿易機構的歷史見證物。

德國信義會舊址

信義會原叫長老會,是基督教新教派的主要宗派之一。該教會在北海建立的教堂,成為長老會在北海和合浦的總堂,各地都有它的分堂。
該教會除在北海傳教外,還開辦德華學校和一所北海最早的活字版印刷所。學校的書本和該會創辦的《東西新聞》報刊,都是在該所印刷,為我市早期的文化教育和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現存的信義會樓舊址建於1900年,為傳教士居住樓。該樓長30米,寬17米,一層,建築面積506平方米,主體建築保存尚好。現為市公安局使用。它是德國長老會在北海開展傳教的歷史見證物。

雙孖樓舊址

北海近代建築北海近代建築
雙孖樓原是英國領事館的附屬建築,1922年英國領事館撤出後交由英國“安立間”教會使用,供英國傳教士居住。1940年後,雙孖樓曾先後為五所中國小的校址。抗戰期間,廣州教會學校“聖三一”中學曾轉道香港遷到雙孖樓辦學。現為市第一中學的教師宿舍。
雙孖樓是兩座相距32米的券廊式西洋建築,兩樓建築面積各393平方米。因兩樓造型相同,似孿生兄弟,故名雙孖樓,是北海最早的西洋建築之一。為英國在北海建立外事據點和傳教的歷史見證物。

會吏長樓舊址

1926年大革命時期,北海也和全國各地一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帝運動。從此,北海的“安立間”教會便改為“中華聖公會”。以後一些華籍教會會員也被加入教會的管理機構,但實際上,教務、經濟大權仍然掌握在外國人手裡。
該舊址約建於1905年前後。主體建築長19.86米,寬10.48米,二層,建築面積206平方米,主體建築尚好。是當年神職人員會吏長居住和辦公的樓房。該舊址是基督教會在北海設定管理機構的歷史見證物。

女修道院舊址

女修道院是天主教區的附屬機構,十九世紀末期設在潿洲島盛塘村的天主堂右側。主要培養合格的修女幫助做教區內各堂口的管理。
1925年北海天主教會為女修院另在北海建新院舍。至1926年春,女修道院由潿洲遷至北海,至1958年停辦。
女修道院舊址現存兩座房子。一座為長方形的兩層樓房,長31.45米,寬8.7米。另一座為小禮拜堂式的建築,長12.3米,寬6米。兩座房子建築總面積347.4平方米,主體建築保存尚好。該舊址現為市機關幼稚園使用。它是法國天主教在北海建立女修道院的歷史見證物。

主教府樓舊址

北海教區成立於1920年,是廣東七大天主教區之一。負責管轄廣東高、雷、廉、瓊、欽、防等12個縣市的天主教事務。主教府樓是北海教區“主教”的辦公樓。“主教”是天主教的高級神職人員,有任免神父的權力。
北海教區設有聖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嬰堂、廣慈醫院等附屬機構,其活動經費直接由羅馬梵蒂岡經香港寄來。
主教府樓建於1934年至1935年。主體建築長42米,寬17.84米,二層,建築面積750平方米。因該樓建築漂亮,環境優美,北海人把它稱為“紅樓”,是北海有名的洋樓之一。
該樓舊址保存尚好,是法國天主教在北海設定教區管理機構的歷史見證物。使用單位於六十年代在該樓加建了第三層,使原貌有所改變。

普仁醫院舊址

普仁醫院又稱英國醫院,位於現在市人民醫院大院內。1886年為英國“安立間”教會的傳教士柯達醫生創建,是北海第一所西醫院,也是我國縣、市一級最早的西醫院,其附屬醫院有普仁麻風院。1952年,普仁醫院改名為北海市人民醫院。其舊址僅存八角樓和醫生樓。
八角樓為八邊形三層樓建築,高13.2米,邊長2.75米,是北海當時的最高層建築。八角樓下原有門診部、候診室、手術室、病房等建築,現已無存。
醫生樓為二層的西洋建築。長26米,寬12.9米,建築面積671平方米。現為市人民醫院庫房。
普仁醫院為西方醫學文化傳入北海的歷史見證物,是上一世紀末英國“安立間”教會創辦北海最早的西醫院的歷史遺蹟,故很有歷史價值。

貞德女校舊址

北海近代建築北海近代建築
貞德女校的前身是英國基督教聖公會辦的英國女義學,始於1890年,專教授女童班。課程有經書、地理、信扎等。1924年正式命名為貞德女子學校,也是北海最早的國小。
該舊址位於現在的市人民醫院大院內。建於1905年前後。二層,券拱結構,主體建築長16.3米,寬8.65米,建築面積280平方米。現為市人民醫院圖書館。
在近現代,英、法、德、美等國的教會曾先後在北海開設了各自的教會學校,現僅剩貞德女校一座。它是西方教會在北海開辦教會學校的歷史見證物。

潿洲島城教堂

潿洲島城仔教堂,約建於1880年,由法國天主教李神父負責籌建,這座教堂稱“聖母堂”。
該教堂前面是一座寬4.5米,高14米的三層方形鐘樓。鐘樓正面雕有“聖母堂”三字。鐘樓後面為建築面積265平方米的長方形教堂。與教堂后角相連的是一座二層,建築面積405平方米的神父樓。
城仔聖母堂是一座較典型的歐洲鄉村哥德式小教堂,是北海地區僅有的一座聖母堂,是近代法國天主教傳入潿洲島的歷史見證物。

潿洲天主堂舊址

位於潿洲島盛塘村的天主堂,是清末“雷廉”地區一座最為宏偉的教堂。它的建造與清政府對潿洲“重開島禁”,法國人有機會上島傳教有關。同治八年,即1869年,法國天主教會在盛堂村,花了十年時間,用島上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了這座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的教堂。
該天主堂主體建築長51.6米,寬12.2米,高15米。鐘樓高21米。附屬建築有女修院、神父樓等。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
潿洲天主堂當時屬法國“遠東傳教會廣州天主教區”管轄,但又下轄雷州、欽州、防城、靈山、合浦等地的教堂,成為廣東陸地西南地區天主教會的“首府”。該天主堂是近代法國天主教傳入北海地區的歷史見證物。現由潿洲天主教愛國會管理。

大清郵政分局

大清郵政分局是一座單層、券拱、長方形、室內結構為西洋教堂式建築。長18·6米,寬6·75米,高4·35米,建築面積126平方米,地壠高1米。主體建築保存較為完好。舊址周圍環境優靜,有古榕樹圍繞期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