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法國領事館舊址

北海法國領事館舊址

北海法國領事館建於1890年,是法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建立外交機構的物證,現舊址位於北海迎賓館內,為一座一層的西式建築,長34.7米,寬20.7米,四周迴廊寬2.5米,平面呈凹字形,占地面積718平方米。地台高兩米。

基本信息

簡介

有迴廊,廊邊的欄河安裝古色古香的藍色花瓷瓶和長石條板,顯得高雅華麗。館的西北角有八角形水塔。正面的牆角下鑲嵌一塊用中、法文陰刻“大法國領事署”奠基石。室內設施齊全,有辦公室、檯球室、客廳、飯廳、臥室、浴室和壁爐等。該館從外表的拱券雕飾到內部的高雅設定,以及四周種植的樟木林和四季常青的花草,都展示著歐洲古典園林的風貌和異國情調。

對北海的影響

航運業

中法戰爭結束後,法國於光緒十三年(1887)在北海設立領事館,先租用民房辦公。光緒十六年(1890),法國在北海買地建造法國領事館。從1887年至1950年,法國在北海設領事館長達62年,先後有19任正副領事,首任(副)領事為安迪,最後一任領事為高雅惠。法領館在北海長時間的開設,與法國航運業在北海港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據史料記載,1892年北海港的航運總噸數,幾乎全由德國和丹麥獨攬;從1894年起,法國商船參與德國和丹麥在北海港的競爭;1895年法國在北海港航運的噸數隻占全港總噸數的3%;1896年上升到27%。自此以後,法國商船使用了運載量較大的船隻,至1899年,法國在北海航運的噸數,占北海港總噸數的73%,使法國在北海港的航運占領先地位。

20世紀20年代,法國和英國幾乎包攬了北海港的運輸業務。

協助管理

北海的法領館除協助管理在北海開設的法國醫院、法國學堂外,還兼理法國設東興領事館的業務及代理葡萄牙在北海的商務。

解放後的轉變

1950年3月,法國領事館撤出後,該舊址先後由欽州地委和北海市委使用。由於法領館舊址環境優美,室內冬暖夏涼,設施齊全,非常適合做休養所和賓館。1954年春,時任中共華南分局書記的陶鑄到北海視察,下榻在法領館舊址。1955年,著名民主人士陳銘樞曾下榻在該舊址。1956年3月作廣東省幹部休養所。1958年底作合浦縣北海招待所,1962年,我國文化名人田漢也曾入住該所。1973年原法領館被改建成兩層的迎賓樓。1984年北海闢為沿海開放城市後,該樓更名為北海飯店。1985年又更名為北海迎賓館,經改建的原法領館叫“五號樓”。自1980年至1998年間,先後有胡耀邦、谷牧、喬石、江澤民、萬里、宋平、李鵬、朱鎔基、李嵐清、李瑞環、尉健行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北海視察,均曾在該樓下榻。五號樓在20世紀末,成為北海著名的迎賓樓。該樓也曾接待過丹麥前首相哈特林(1981年)和美國、英國、法國等五大洲國家來訪的外賓。

由於法領館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於1993、1994和2001年,先後被公布為市級、自治區級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