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897年4月28日生,原名葉宜偉,字滄白。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
曾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師長,後任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西北軍委會參謀長兼紅一方面軍參謀長,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戍區司令,閩贛及福建軍區司令員。參加了長征,任一縱隊司令員、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參謀長,並協同周恩來在國民黨統治區做統戰工作。1941年2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北軍政大學校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北平市市長。1946年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首席代表。1948年12月—1949年8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副書記。
建國後,歷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廣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華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南軍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南局代書記。1949年10月當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949年12月—1953年1月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0年4月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50年9月—1954年7月任廣東省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兼)。1953年1月任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6月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9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1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1958年3月任軍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兼政委。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6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5年1月任國防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3年辭)。1982年9月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6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還曾任中國釣魚協會名譽主席,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解放軍)。
1985年9月經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同年辭去黨、國家和軍隊領導職務。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並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2年獲哥倫比亞眾議院授予的特級大十字民主勳章。
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9歲。
故居
葉劍英故居位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虎形村,建於清代,為二合槓屋,坐東
北向西南。總面闊17.95米,進深26.32米,占地面積400平方米。平面布局為長方形,正立面設大門,大門兩邊對稱築廂房。灰瓦面,三合土牆體。在大門中軸線上置廳堂和天井,建築簡樸實用。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就坐落在虎形山下.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間農舍、泥土石灰混合結構,共有15間房子,其中4間為葉帥家所有。右側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為葉帥父母親的臥室,牆上懸掛著葉帥雙親的遺像,臥室里擺著古典風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側后角二間分別是葉帥少年時代的臥室及書房。現有建築面積350平方米。該故居按原貌陳列,對外開放。葉劍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之一。1897年出生於雁洋鎮雁上虎形村,在此出生並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不少到過葉帥故居的客人都驚嘆地說:雁洋是塊“藏龍臥虎”寶地。不錯,你站在雁洋最高的五指峰上往下看,便可望見兩條白練般的長河環抱著一座橢圓的個山,而山形似一伏臥體憩的巨虎,而這“巨虎”就是虎形村。
葉劍英元帥的故居,就坐落在虎形山下。
建國後,葉劍英分別於1951年、1953年、1971年和1980年四次回到故居。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由當地政府及地區撥出專款進行部分整修。此時將宗族近房親屬後裔另遷它處安居。
1987年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進行對外開放,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將故居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0月歸屬紀念館管理。
1992年8月經梅州市梅縣區人民政府批准劃定文物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01年6月由國務院宣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9年在故居右側建立葉劍英元帥紀念館,2001年6月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居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間農舍、泥土石灰混合結構,共有15間房子,其中4間為葉帥家所有。右側第一間是廚房,第二間為葉帥父母親的臥室,牆上懸掛著葉帥雙親的遺像,臥室里擺著古典風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側后角二間分別是葉帥少年時代的臥室及書房。
紀念館
1986年一代偉人葉劍英元帥逝世以後,為了紀念葉劍英同志,讓他的光輝思想和革命業績永照人間,人民政府重修了故居,198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7月又在故居的左側動工興建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1989年10月22日竣工,原國家主席楊尚昆親筆題寫了館名,原國家副主席王震等領導和海內外各界人士計200多人參加了隆重的開館剪彩典禮。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葉劍英故居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原建築面積1560平方米,1994年又增加1800平方米,高二層,現代園林式建築,莊重典雅,紀念館二樓設有五個陳列室,陳列面積500平方米,展線長135米,分別有文物、照片、題詞、文獻手稿、辦公用具、文房四寶等。以5個階段、20個專題展示了葉劍英同志光輝偉大的一生。紀念館正門口左側的台基上,一棵棵翠柏,一簇簇鮮花,掩映著葉劍英元帥的坐姿銅橡,銅像高2米,由中國著名的雕塑家劉煥章雕刻而成,像座上鐫刻著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供人們瞻仰。
人物生平
1897年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葉劍英元帥出生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 虎形村,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
葉劍英同志屢次在革命的歷史關頭髮揮了關鍵作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1927年蔣汪叛變,正是因為他的及時覺察和具有遠見的匯報,才順利地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
1935年,張國燾搞分裂主義,又是他不顧安危將情況及時報告黨中央,粉碎了張國燾的分裂陰謀。
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篡奪黨的最高領導權,還是因為他採取斷然措施,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再次為中國革命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毛澤東同志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句話來讚譽葉劍英同志,確實是十分恰當的。
其他資料
毛澤東為何深信葉劍英
本文原載於《黨的文獻》,原標題為“毛澤東看葉劍英的‘大關節’”
1986年葉劍英逝世時,中共中央的悼詞稱他“在重大的歷史轉折關頭,敢於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確的決斷”。更為人們傳頌的,是毛澤東送給他的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素有“儒將”之稱的葉帥,其過人之處大概是每臨大事有靜氣,能在歷史的大關節處明斷是非,果敢抉擇,且謀慮縝密。
據檔案記載,毛澤東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的講話中送葉劍英那兩句話的。原話是:“葉劍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銳,大關節是不糊塗的。我送你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諸葛,大家都知道,是諸葛亮,呂端是宋朝的一個宰相,說這個人大事不糊塗。”
據薄一波回憶,大概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講到舊戲中王佐斷臂“為國家盡忠心,晝夜奔忙”時,毛澤東插話說:我曾送給葉劍英同志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看來,毛澤東不止一次說過這兩句話,故流傳甚廣。
這兩句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意在借諸葛亮和呂端的為人行事之風以自勉。諸葛亮掌軍理政之謹慎,史家有共識;呂端的“大事不糊塗”,或許知其詳者不多。查《宋史·呂端傳》,宋太宗想以呂端為相,不同意者說呂端糊塗,太宗卻認為“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何謂“小事糊塗”?無非是在不關涉原則大道、只涉及個人利害得失的問題和事情上,不斤斤計較,大抵有所謂盛德若愚之風。諸如不滿呂端的人四處散布他的謠言,呂端知道後的態度是:“吾直道而行,無所愧畏,風波之言不足慮也。”再如,他和名臣寇準同列參知政事之職,且排名在前,呂端主動提出“請居準下”。不久呂端升任宰相,“恐準不平,乃請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押班值印,同升政事堂”。這正是他“小事糊塗”的一面。何謂“大事不糊塗”?就是在關係朝廷大政方針的問題上,堅持原則,是非分明,有捨我其誰之慨。比如,朝廷要捕殺叛將李繼遷的母親,呂端知道後堅決反對,建議把李母安置好並給以優厚待遇,即使李繼遷不降,也能籠絡住他的心。宋太宗死時,內侍王繼恩擔心有才幹的太子繼位妨礙其專權,同李皇后合謀另立。呂端覺察其奸,把王繼恩看管起來,去說服李皇后不要改立。太子繼位,垂簾召見群臣,獨呂端不拜,他讓人打開帘子,上殿看清楚確是原先的太子後才退殿下拜。可見,在小事上糊塗,有柔,有寬,有退;在大事上不糊塗,有剛,有嚴,有進。剛柔相濟,寬嚴並用,進退得當,才能有利於大局,乾成大事。也可以這樣說,在小事上糊塗一些,更有助於看明白、想清楚、做成功大事。
毛澤東借呂端評價葉劍英,主要是指他能夠在大關節處看清要害,做事情從大局出發,能夠在關鍵時刻發揮重要作用。
按薄一波的說法,葉劍英最大的貢獻有兩件事:一件是1935年長征途中,將張國燾密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的電報報告毛澤東,保證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按原計畫北上。另一件就是在粉碎“四人幫”這個問題上的決策和擘畫。除此兩件外,葉劍英一生中還有其他一些可為稱道的“大事不糊塗”之舉。
如1922年陳炯明叛變,他挺身而出,率部保衛蒙難廣州的孫中山。1926年北伐軍打下南昌,蔣介石讓他做其嫡系第一軍第一師的師長,葉劍英予以拒絕。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政變,他通電反蔣,並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7月,在中共中央秘密策劃南昌起義的緊要關頭,葉劍英獲知汪精衛、張發奎將誘騙賀龍、葉挺上廬山,加以逮捕以阻撓起義的訊息,便火速下山同賀、葉商量對策,保證了起義順利進行。從紅軍時期開始,葉劍英長期在我軍總部負責參謀工作,多建帷幄運籌之功。抗日戰爭時期,在蔣介石召集的全國參謀長會議上,他“單刀赴會”,更有“舌戰群儒”之舉。“文革”初期,面對陳伯達、江青等“中央文革小組”成員搞亂黨和國家的局面,葉劍英等老同志拍案而起,“大鬧懷仁堂”。九一三事件後,葉先是配合周恩來,後襄贊鄧小平,經受了黨內艱難的政治局勢的考驗。凡此等等,說明他能夠作出薄一波說的兩大貢獻,絕不是偶然的。葉劍英曾在一首《題畫竹》詩中說“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這可視為他在大關節處最能彰顯政治品格的生動寫照。周恩來生前曾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詩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來稱譽葉帥,大體也是這個意思。
能在大關節處顯品格,需有謀有斷,有動有靜。如果一路走來,總是風風火火,缺少內斂,就可能像毛澤東常常引用的《後漢書·黃瓊傳》里的那兩個比喻一樣,“嶢嶢者易缺,噭噭者易污”。葉劍英為人隨和,平時謹言慎行,善謀善思,很懂政治藝術,素有“參座”稱謂。觀葉帥言行,常常讓人想起北宋末年愛國名將宗澤的詩句:“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嘩。”胸中有數且從容應對,關鍵處便見出英雄本色。此外,葉劍英才兼文武,學識豐富,也素為人稱道。好學深思,可以勵志、致知、正德、養性、增智、促行,有如此修養,就不會莽撞行事,更不會計較小事或小題大做。
作為元帥詩人,葉劍英對大事的許多思考,常寓於詩中,留下不少名句。1965年重讀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他賦詩云:“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鉤看不休。”一句“眼底吳鉤看不休”,沉澱了對當時國際緊張局勢的深刻思考。同時創作的《七律·遠望》,更以其“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的精當比喻,傳達出對國際社會主義陣營的走向和前途的擔憂。此詩也引起毛澤東的關注。這年12月26日生日那天,毛澤東一字不差地把葉的《七律·遠望》書寫下來送給孩子,連在什麼時候刊登在哪家報紙上,都記得一清二楚。1966年“文革”初起,葉劍英在一首《虞美人》詞中說,“串連炮打何時了,官罷知多少?赫赫沙場舊威風,頂住青年小將幾回沖!嚴關過後艱難在,思想幡然改”,也頗見他在那種特殊情況下的“大關節”處所作的深邃而辯證的思考。
毛澤東對葉劍英的文才和見識的稱道,有一個材料不得不引。1975年5月3日,毛澤東生前最後一次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引用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幾句,稱三國時孫權“是個能幹的人”,並要葉劍英當場背誦了全首詞。毛澤東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當今惜無孫仲謀。此人(指葉劍英)有些文化,他看不起吳法憲。就是吳法憲不行。”這段話有三點值得體味。一是毛澤東有意把“生子當如孫仲謀”改為“當今惜無孫仲謀”,似乎生出了人才匱乏的感慨;二是讓葉劍英背誦辛詞,當眾流露出“此人有些文化”的欣賞之情;三是稱道葉劍英看不起吳法憲,肯定了葉在對待林彪集團的這個大關節上,頭腦清醒,立場堅定。
事實上,林彪事件前,毛澤東就想到了當時“靠邊站”多年的葉劍英。1971年8月28日在長沙同劉興元、丁盛、韋國清、汪東興談話時,他重提1935年的電報一事,明確說:“葉劍英同志在這個關鍵時刻是有功勞的,所以你們應當尊重他。”林彪事件後,毛澤東讓葉劍英主持新成立的軍委辦公會議,無疑是關鍵時刻的一次任命。葉不負重託,同周恩來等一起妥善處理了林彪事件發生後軍隊中的遺留問題。
此後,葉劍英主持軍委工作,並在1973年黨的十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3年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葉劍英率先向毛澤東建議說:小平同志回來了,我提一個要求,讓他來參加和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於是,毛澤東這年12月12日主持政治局會議時,特別提出:我和劍英同志請鄧小平同志參加軍委,當委員。又說:我提議,全國各個大軍區司令員互相調動。你(指葉劍英)是贊成的,我贊成你的意見。我代表你說話。
1974年周恩來住院後,為了不讓大權旁落“四人幫”,葉劍英在鄧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屢屢建言,得到毛澤東多次讚賞。例如,1974年10月20日,毛澤東在長沙同人談到四屆人大的人事安排時說:“總理還是我們的總理。鄧做第一副總理兼總長,這是葉(劍英)的意見,我贊成照他的意見辦。”這年11月6日,李先念在長沙向毛澤東匯報北京的工作時說到,“小平的問題(鄧做第一副總理兼總長曾受到“四人幫”的阻礙———引者注)解決了,一致擁護毛主席的指示”,毛澤東則說:我擁護葉劍英同志的意見。在1975年1月的中央軍委辦公會議擴大會議上,葉劍英曾兩次提出他不再主持軍委工作,要鄧小平主持。
為此,當時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王洪文寫信向毛澤東告了一狀,說葉劍英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毛澤東把王洪文的信束之高閣。1975年6月底,王洪文被派往浙江、上海“幫助工作”,毛澤東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由葉劍英或鄧小平主持。葉劍英再次體現了他在大關節上的政治智慧。7月1日,他給毛澤東寫信說:“我因年老多病,精力不勝,提議請小平同志主持以利黨的工作。”毛澤東、周恩來在葉信上欣然批示“同意”。正是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和葉劍英等人的配合下,鄧小平在這年的7、8、9三個月主持了大刀闊斧的整頓。
由上所述,葉劍英在“文革”後期,對黨內健康力量的形成,對抵制“四人幫”的干擾,確有不可或缺之功。毛澤東的識人之明和對葉的信任之深,倚寄之重,也畢現於情辭。在他看來,“大事不糊塗”的葉劍英,富有政治智慧和決斷膽識,足可謀大局、當大任、托大事,也就是說,在大關節上靠得住,能發揮作用。從這個角度講,所謂“大事不糊塗”,根本上是做人的胸襟氣度、做事的識見能力均站在了歷史的高處。
毛澤東彌留之際,有一個讓人尋味不盡的細節。當時,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分組與他告別。毛澤東此時頭腦還清醒。當葉劍英走近床前時,他動了動手臂,葉未察覺。葉劍英告別完走到病房門口時,毛澤東吃力地以手示意,讓工作人員招呼他回來。毛澤東睜開雙眼,嘴唇微微張動,似乎有話要說,但只能用一隻手緊緊握住葉的手。
葉劍英後來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主席一定要交待什麼事情,為什麼特意招呼我回去呢?為此,他想了很多。
葉長年未被任命
葉劍英坐鎮指揮粉碎“四人幫”
葉劍英(1897-1988)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建國後曾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兼政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1975年1月至1978年1月任國防部長。
1959年,彭德懷遭到錯誤的批判,被免去國防部長一職,由覬覦此位置已久的林彪接任。1971年9月,林彪及家人乘飛機出逃時,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隨後,葉劍英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自此到1975年1月,我國一直未任命“國防部長”,由葉劍英全盤負責國防事務。
西沙一戰不眠夜
1974年1月11日,南越當局(當時的越南分裂為南越和北越兩個政權)公布地圖,將我國西沙群島全部劃入其版圖,並於當年1月15日公然出動軍艦,侵我領海,撞我漁船,突襲我永樂群島。
1974年1月17日,葉劍英指示總參謀部,組織班子,準備打仗。他命令海軍部隊立即派出艦艇,開進永樂群島海區,並派武裝民兵進駐琛航、廣金、晉卿三島。1974年1月19日凌晨,葉劍英接到報告:南越當局突然派兵強行登上琛航、廣金兩島,首先向中國民兵開炮。他立即就這一情況請示周恩來總理。周恩來說:“立即組織領導六人小組,由你負責,到總參謀部指揮作戰!”
周恩來所說的“六人小組”,是1974年1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成立的,由葉劍英牽頭,成員有王洪文、張春橋、鄧小平、陳錫聯、蘇振華,共6人。其任務就是處理中央軍委的大事及緊急作戰事項。
幾個小時後,葉劍英來到總參謀部的作戰指揮室。他一進屋就問:“前邊怎么樣了?告訴前方,提高警惕,一旦敵人動手,就迅速還擊!”
“報告葉帥,10點22分,敵人4艦向我271、274號獵潛艇和396、389號掃雷艇攻擊,我艦隊已給予還擊。”
葉劍英知道,我軍參戰的艦艇裝備不如敵方。但他相信我軍勇敢、不怕死的精神,於是對參謀人員說:“要參戰艦艇狠狠地打,堅決消滅敵人!”
1小時37分鐘後,捷報傳來:我軍民擊沉、擊傷4艘敵艦。這時,一直沒有休息的葉劍英,才在人們的勸說下,去作戰室旁邊的一間辦公室里休息。沒想到剛過中午,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支持南越的美國政府,派出一支艦艇編隊,向南海方向駛去。葉劍英立刻將這一情報匯報給了中央,不久又根據中央的指示,向前線發出了新的命令:“堅決收復甘泉、珊瑚、金銀三島!”
20日9點35分,我陸軍在海軍艦艇和漁輪的掩護下,向甘泉、珊瑚、金銀三島的敵人發起了反攻,全殲敵軍,收復了西沙群島中的永樂群島,取得西沙海域自衛反擊作戰的重大勝利。
拒絕江青的邀請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任命葉劍英為國防部長,繼續主持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並協助鄧小平對軍隊進行整頓。
正式就任國防部長後,葉劍英在緊抓國防建設的同時,還不得不同妄圖插手軍隊事務的“四人幫”進行周鏇。
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在北京召開,葉劍英主持會議。他在會上論述了整頓軍隊、加強戰備的重要性,提出軍隊要抵制資產階級思想作風的影響和腐蝕。
會議間歇,葉劍英與各軍區和兵種的高級幹部逐一談話,把毛澤東批評“四人幫”的事(指1975年5月3日,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批評江青,警告她“不要搞四人幫”)透露給他們,並要求大家謹慎從事,堅定立場,穩住部隊。
在小組討論會上,葉劍英提醒說:“有個別中央領導人,不通過組織,自己發指示搞運動,這是不正常的……今後不論誰,凡不經過軍委直接向部隊發指示、送材料,你們都有權力抵制,都可以不執行。我們一定要聽毛主席的話!”
會議結束時,葉劍英顯得很興奮。可沒過多久,他的心情又沉重起來,一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的病情更重了,二是因為出現了矛頭指向周恩來等人的“評《水滸》”、“批投降派”運動。這使得軍委擴大會議的精神根本無法得到貫徹。
那段時間,葉劍英常常獨坐沉思。一天,他正在與孩子們打桌球,警衛參謀走過來說:“首長,江青同志來電話,請您到北海公園的‘御膳’用餐,說特意準備了宮廷糕點。”
江青這次又要搞什麼名堂?葉劍英皺了皺眉頭,對警衛參謀說:“你告訴她,我的身體不適,不能去了。”警衛參謀走後,他揮了一下球拍:“繼續打球!”
懷仁堂力挽狂瀾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2月2日,中共中央發出1976年“1號檔案”,任命華國鋒為國務院代總理。這份檔案還有一項引人矚目的內容:“在葉劍英同志生病期間,由陳錫聯同志負責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
這只是風雲突變的開始。同年4月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中共中央的兩份檔案,一個是《關於華國鋒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通知》,另一個是《關於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議》。9月9日,毛澤東逝世。9月底,葉劍英敏銳地預感到,“四人幫”就要行動了,必須立刻採取措施。他在西山住處,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方法。
此時,被宣布“生病”的葉劍英,其中共中央副主席、軍委副主席的職務沒有被免去,並沒有完全喪失對軍隊的指揮權。
考慮成熟後,葉劍英找到華國鋒,商討處理“四人幫”的辦法。他提議以召開會議的方式,“請”他們到會,然後宣布對他們實行“隔離審查”。華國鋒對此表示贊同。
10月6日,葉劍英像往常一樣,起床,用餐,散步,看報,讀書。下午3點30分,他接到了電話通知:晚上8點,政治局在懷仁堂開常委會,審議《毛選》第五卷的清樣,研究毛主席紀念堂的建設和中南海毛主席故居的安置方案,要求提前1小時到。
7點整,葉劍英乘坐的黑色紅旗轎車,準時在懷仁堂門前停下。他走下車,對隨員說:“你們不要隨意走動,聽指揮!”華國鋒幾乎同時到達。中央警衛局局長兼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則帶著警衛隱蔽在屏風后,以防任何突然變故。
7點55分,王洪文剛走進懷仁堂的大門,幾名警衛就向他走來。王洪文一看不妙,立刻說:“我是來開會的,你們要乾什麼?”但話音未落,他就被制服,帶進了正廳。華國鋒當場宣布了他的罪狀和對他實施隔離審查的決定。隨後,張春橋、姚文元、江青等人也一一被制服。
當晚9點,葉劍英和華國鋒召見耿飈,讓他帶一個營去接管被“四人幫”控制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等新聞機構。晚上10點至第二天凌晨4點,中共中央在葉劍英的住處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結束時,天色已是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