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熊[熊科動物的一種]

北極熊[熊科動物的一種]

北極熊(拉丁學名:(Phipps, 1774),是熊科熊屬的一種動物,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又名白熊。皮膚為黑色,由於毛髮透明故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也有黃色等顏色,體型巨大,兇猛。 北極熊的視力和聽力與人類相當,但它們的嗅覺極為靈敏,是犬類的7倍;奔跑時最快速度可達60km/h,是世界百米冠軍的1.5倍。由於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逐漸開始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在未來的不久很可能滅絕,需要人類的保護。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北極熊 北極熊

北極熊是 現今體型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成年北極熊直立起來高達2.8米,肩高1.6米。雄性北極熊體重為300~800公斤,雌性為150~400公斤;在冬季來臨前脂肪將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800公斤以上。熊掌可達25厘米寬,熊爪可超過10厘米,北極熊奔跑的時速可達40公里,還能在海里以時速10公里游97公里遠。

北極熊頭部相對棕熊來較長而臉小,耳小而圓,頸細長,足寬大,肢掌多毛,皮膚呈黑色,可從北極熊的鼻頭、爪墊、嘴唇以及眼睛四周的黑皮膚看出皮膚的原貌,黑色的皮膚有助於吸收熱量,這又是保暖的好方法。北極熊的毛是無色透明的中空小管子,外觀上通常為白色,但在夏季由於氧化可能會變成淡黃色、褐色或灰色。

北極熊的大腳掌使得它可以用前腳掌當”槳“,在水中游泳,而寬大的後腳掌則用於在冰面上和雪地里行走;嗅覺極其靈敏,可以捕捉到方圓1公里或冰雪下1米的氣味;因大量進食魚類,北極熊消化了大量的維他命A,並儲存在其肝臟里,所以食用北極熊的肝臟會導致中毒。

北極熊[熊科動物的一種] 北極熊[熊科動物的一種]

北極熊的形象會出現在無數卡通片中,它們溫順、憨厚、可愛、忠誠,是人類的好夥伴。它們睡在冰川上的姿勢就像一個三歲孩童抱著布娃娃入眠一樣可愛。但是它們有時拍打頭部表示的則是恐懼。

北極熊是北美最大的食肉動物,體重達1800磅,站起來能有10英尺。每年都會有20到90個人受到北極熊的攻擊。它們沒有天敵,但卻可以把12英寸厚的密封罐撕開個4英寸左右的洞,就好像剝香蕉一樣簡單。

棲息環境

北極熊 北極熊

北極熊是一種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的動物,其活動範圍主要在北冰洋附近有浮凍的海域。

生活習性

活動

北極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將,以至於曾被人認為是海洋動物。北極熊在它們的生命中大部分時間(約66.6%)是處於“靜止”狀態,例如睡覺、躺著休息,或者是守候獵物,剩下有29.1%的時間是在陸地或冰層上行走或游水,1.2%的時間在襲擊獵物,最後剩下的時間基本是在享受美味。

有時候北極熊辛苦捕到的獵物會引來同類的窺伺,一般來說,如果不幸面對那些體型龐大的傢伙,個頭小些的北極熊會更傾向於溜之大吉,不過一個正在哺育幼子的母親為了保護幼子,或是捍衛一家來之不易的口糧,有時也會和前來冒犯的大公熊拼上一拼。同時,北極熊是唯一主動攻擊人類的熊,攻擊大多發生在夜間。

食性

北極熊在熊科動物家族中屬於正牌的食肉動物,98.5%的食物都是肉類。它們主要捕食海豹,特別是環斑海豹,以及髯海豹、鞍紋海豹、冠海豹。除此之外,它們也捕捉海象、白鯨、海鳥、魚類、小型哺乳動物,有時也會打掃腐肉。在夏季它們偶爾也會吃點漿果或者植物的根莖。在春末夏臨之時,他們會到海邊的地方來取衝上來海草補充身體所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物質。

和其他熊科動物不一樣的是,它們不會把沒吃完的食物藏起來等以後再吃,甚至享用完脂肪之後就揚長而去,要知道對它們而言,高熱量的脂肪比肉更為重要,因為它們不僅需要維持保暖用的脂肪層,還需要為食物短缺的時候儲存能量。

捕獵

北極熊進食圖 北極熊進食圖

北極熊一般有兩種捕獵模式,最常用的是“守株待兔”法。它們會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後極富耐力地在旁邊等候幾個小時。等到海豹一露頭,它們就會發動突然襲擊,並用尖利的爪鉤將海豹從呼吸孔中拖上來。如果海豹在岸上,它們也會躲在海豹視線看不到的地方,然後躡手躡腳地爬過來發起猛攻。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直接潛入冰面下,直到靠近岸上的海豹才發動進攻,這樣的優點是直接截斷了海豹的退路。吃飽喝足後,北極熊會細心清理毛髮,把食物的殘渣血跡都清除乾淨。

雙手靈活

網路上有傳言說:北極熊都是左撇子。

事實上,科學家們花了大量時間和北極熊共處,發現它們的前肢都非常靈活(它們“雙手”並用)。這個傳聞可能來自於人們發現北極熊很會使用左手,卻忽視了它們右手做得也很好。

休眠習性

一般說來北極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躍為了覓食輾轉奔波於浮冰區,過著水陸兩棲的生活。在嚴冬北極熊外出活動大大減少,幾乎可以長時間不吃東西,此時它們尋找避風的地方臥地而睡。呼吸頻率降低進入局部冬眠。

所謂局部冬眠,一方面是指它們並非如蛇等動物的冬眠,而是似睡非睡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便可立即驚醒,應付變故。另外,北極熊只是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不吃不喝,而不是整個冬季。

科學家們也提出,北極熊可能也有局部夏眠,即在夏季浮冰最少的時期,北極熊很難覓食可能也會處於局部夏眠狀態。根據之一是加拿大的北極熊專家曾於秋季在哈得孫灣抓到幾頭熊掌上長滿長毛的北極熊。專家推測它們在夏季幾乎沒有覓食活動否則熊掌上不會長滿長毛。

生長繁殖

北極熊為一夫多妻制,在春天交配,即每年的3~5月,發情期約為3天,雄性和雌性的北極熊會短暫配對,其目的只是為了傳宗接代而非永久結合。公熊們不僅要為爭奪配偶而相互鬥毆,即便面對心儀的單身女性,它們也要通過激烈打鬥來向異性表達愛意。

妊娠期為195-265天,每胎通常為兩隻,偶有1、3或4隻,幼崽的死亡率約為10~30%。剛出生的北極熊大約長30厘米,重700克,在出生時無人協助,雙目緊閉,不過全身已經覆蓋著柔軟的毛髮;1-2個月時,可以行走;出生3-4個月後,母熊便攜子離開洞口,讓其外出見世面,長見識,晚上領著它們回洞過夜;出生4-5個月後斷奶,2-3歲後獨立,在此期間,幼崽要學習捕食和如何在北極嚴酷的環境中求得生存。一旦長成,它們很少找同類做伴,整天風裡來,雪裡去,輾轉於浮冰和陸地間,由於其特殊的攝食方式和相當大的食量(北極熊的胃可容納50~70公斤的食物),因此它總是獨來獨往。

雌性北極熊不會在其嬰兒年幼時離開其居住的洞穴,它們會留在洞穴里以轉換其身體內儲存的皮下脂肪來分泌乳液來餵哺其嬰兒及為自己提供需要的營養。雄性和雌性均為5-6歲性成熟。壽命為25-30年。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幼仔
母子 母子
母子 母子

種群分布

加拿大(馬尼托巴的拉布拉多,紐芬蘭,努安大略,魁北克)、格陵蘭島、挪威、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

種群情況

北極熊(7亞種)
拉丁學名分布
1.Ursus maritimus groelandicus格陵蘭
2.Ursus maritimus labradorensis拉布拉多
3.Ursus maritimus marinus勘察加
4.Ursus maritimus maritimus阿拉斯加
5.Ursus maritimus tyrannus大不列顛
6.Ursus maritimus ungavensis加拿大
7.Ursus maritimus polaris北西伯利亞

種群現狀

北極熊 北極熊

北極熊並非對人類沒有危害,但是不限制的打獵、捕殺,會使北極熊受到威脅。北極熊面臨的威脅主要有污染,偷獵和工業活動的干擾。

雖然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不確定的,但公認的,即使是輕微的氣候變化也可能對北極熊的海冰棲息地產生深遠的影響。例如,如果北極的冰山繼續融化,北極熊可能不能再在洞穴里生活,這會影響北極熊及其幼崽的生存。巢穴的頂部及四壁不夠厚,巢穴也許會倒塌,也會殺害海豹,減少北極熊的食物來源。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也對北極熊產生威脅。對有機氯農藥的積累研究顯示,北極熊作為頂級掠食者,體內有積累這些化合物的危險,包括神經系統,生殖和免疫功能。

生活在世界上的野生北極熊大約有2萬多隻,數量相對穩定。為了保護它們的生存,早在1972年,美國就頒布過法律,除了生存需要,禁止捕獵北極熊。而到了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前蘇聯更進一步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易危(VU)

圖冊來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