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沿革與目標
政府於1989年制訂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首次提出發展北大嶼山新市鎮作為機場支援社區的規劃構想。在1992年完成的“北大嶼山發展研究”,為北大嶼山新市鎮的規劃及發展訂定大綱,並建議新市鎮的人口容量為26萬人。北大嶼山新市鎮計畫的東涌發展計畫第1期其後納入香港機場核心計畫的十項核心工程之一,正式落實了北大嶼山新市鎮的發展。
北大嶼山新市鎮是香港第九個新市鎮,也是第一個在離島興建的新市鎮,主要功能是為香港國際機場提供後勤服務,同時容納不同的工商業發展,並作為抵港旅客進入香港的門廊。
按照原來的規劃,東涌新市鎮的總面積為830公頃,在2011年全面完成發展後,人口將達到32萬人。
發展階段
北大嶼山新市鎮共分四期發展:
東涌發展計畫第1期
屬於香港機場核心計畫的項目之一,目標人口為容納18000人。地盤平整、挖掘航道、建築道路及渠道等基建工程於1997年完成。主要建設包括富東邨、裕東苑兩個公營房屋;警署、消防局及東涌新發展碼頭等公共設施。
東涌發展計畫第2期
分為2A及2B兩期,第2A期發展計畫的填海工程由政府委託香港捷運公司進行,1997年1月完成,基礎建設工程則於2000年5月完成。第2B期工程主要是建設逸東邨。地盤平整及基礎建設工程於1996年11月展開,2001年2月完成。目標容納人口增至87000人。
東涌發展計畫第3期
僅完成第3A期發展計畫,包括在東涌東岸填海26公頃土地、建造長約1.5公里的海提。工程於1999年3月動工,2003年4月完成。由於須配合人口增長,該期基建設施仍在規劃中。第3A期發展計畫工程完成後,東涌的目標容納人口增至108000人。
東涌發展計畫第3B期及其他未來發展計畫
將因應“大嶼山發展概念計畫”的公眾諮詢結果和最新的規劃元素等,將於2007年年底展開研究。
主要特色
新市鎮建於大嶼山北岸的填海土地上,由東涌一直伸延至大蚝,沿海岸線發展。新市鎮與機場島之間有一條闊200米的水道及小山丘相隔,形成天然的隔音屏障;
不同地點的建築群具有個別的外形設計,高密度與高度建築集中於港鐵東涌站上蓋與毗鄰地區,海岸沿線將會容納中密度及中等高度的建築,而山谷地區則主要興建低密度樓房;
市中心的多層住宅樓宇,順沿北大嶼山公路的弧形公路,形成一系列層次分明的曲線,為新市鎮營造鮮明的立體感;
為新市鎮作為香港門廊的形象,市中心內的一座多層商業辦公暨酒店大樓(即東薈城及諾富特東薈城酒店)將設計成一座門樓,俯瞰往來機場島的北大嶼山公路;
融入環保概念,包括建有7公里長的海濱長廊、設計成階梯層疊的通風廊等。
現有發展
住宅發展與市中心
東湧現時人口約為80000人,由於區內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相繼落成,該區人口正逐年遞增。現時東涌的大型住宅包括:
東涌市中心:富東邨、裕東苑、東堤灣畔
東涌東:海堤灣畔、藍天海岸、映灣坊、悅濤軒、映灣園
東涌西:逸東邨〔分為逸東〔一〕邨及逸東〔二〕邨〕
東涌市中心以港鐵東涌站為核心,毗鄰私人發展的東薈城,提供購物、食肆、戲院等綜合設施。區內亦建有腳踏車徑連線附近的住宅區,方便市民。
交通設施
東涌與市區的主要交通連繫是港鐵東涌線東涌站。原規劃在東涌西和大蚝增建車站,但因為人口增長放緩和發展規劃改變,已經擱置興建。
東涌港鐵站附近的東涌站則提供前往昂坪及天壇大佛的觀光吊車服務。
東涌市中心是由市區前往大嶼山各區的重要轉駁點,由大嶼山巴士營運的多條主要巴士線均有設站,而市民亦可乘搭接駁巴士線前往香港國際機場。
駕駛人士可使用北大嶼山公路來往市區。
未來發展
前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4年1月發表的《2004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由財政司司長唐英年領導的“大嶼山發展專責小組”,就大嶼山的經濟和基建發展作出長遠的規劃,制定“大嶼山發展概念計畫”。該小組於同年2月成立,並於2004年11月發表概念規劃,公眾諮詢於2005年完成。
關於北大嶼山新市鎮的日後發展,該計畫建議:
在小蚝灣港鐵車廠西部,辟設一個包括公共運輸交匯處、“泊車轉乘”設施和港鐵車站的跨境交通樞紐;
在小蚝灣港鐵車廠沿岸,填海造地興建物流園;
在東涌東部的填海區長遠發展為主題公園或作大規模的康樂用途;
東涌將發展為一個可容納22萬人口的新市鎮,並將建設可供整個大嶼山使用的區域設施,如分區醫院。新市鎮的擴展則會集中在東涌西部和東部;
在東涌北岸擬建的市鎮公園內設立大嶼山博物館,並在東涌炮台遺址辟設生態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