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沙塵暴天氣

一、什麼是沙塵暴?

沙塵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storm) 和塵暴 (duststorm) 兩者兼有的總稱,是指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物質吹起並捲入空中,使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 1千米的嚴重風沙天氣現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風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層所形成的挾沙風暴;塵暴則是大風把大量塵埃及其它細粒物質捲入高空所形成的風暴。

路徑

2010年03月20日遊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2010年03月20日遊客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留影
北京是風沙活動和沙塵暴的高發區之一。所謂風沙活動,就是大風作用於乾燥的地表所引起的一系列物理現象。通常是顆粒細小的沙塵飛人大氣之中,處於懸浮狀態,同時受到大氣的空間運動的影響。沙塵藉助於高空氣流移動到數十公里、數百公里、數千公里、數萬公里以外。根據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亞洲大陸的沙塵可以橫越太平洋,到達美國中部地區。顆粒稍大的沙粒,在地表作跳躍式運動,粗沙跳躍不起來,只能在地面滾動。沙塵和沙粒的運動是同時進行的,往往給人以天昏地暗的感覺。
北京沙塵暴天氣出現的原因:北京屬於山前沖積洪積扇,在地質時期的第四紀,北京周圍的山區,曾被冰殼所覆蓋,後來,後期由於大氣變暖,冰殼融化破裂,巨大的冰塊在流水作用下向坡下滑動。石景山區磨式口的第四紀冰川擦痕八大處公園中的冰川漂石,就是這樣產生的。山上的冰川洪水,將大量的泥沙、礫石推到山下,形成了沖積洪積扇,北京市區和市郊,均在沖積洪積扇上。按照沉積學原理,個體比較大的礫石最先沉積,然後是粗沙、中沙、細沙、粉沙和泥土。由於這種原因,在北京地下8—10米處常常可以見到沙子和礫石。在離山比較近的地方,例如石景山區,剝開薄薄的地表土,即可以見到沙子和礫石。由於市區地下沙子埋藏比較深,只有在基建施工挖地槽時,才能夠見到地下沙子。在修捷運、建高層建築等等重大施工中,都會在地下暴露出沙子。工地上的沙子,在大風作用下能夠飛揚擴散。近年北京大搞基建施工,大小工地千餘處,這是北京近年風沙活動頻繁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地區每年春季的大風或強風天氣和乾旱少雨、氣溫較高的環境是沙塵暴的產生必要條件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北京的沙塵暴似乎不可抗拒。除此之外,北京郊區的耕地和垃圾場,在春季大風之際,也會出現塵土飛揚,成為北京重要的沙塵源。北京汽車逐年增多,汽車尾氣中含有未能完全燃燒的炭粒,也增加了空氣中的可吸人顆粒物。工業鍋爐、家庭燒煤,也會產生煤炭的灰燼,成為灰塵之源。
太陽黑子論
關於2000年北京沙塵暴突然肆虐的原因,陳廣庭教授認為可能有諸如太陽黑子活動周期來臨、氣流異常活躍等偶然性的因素,目前研究界尚存在諸多不解之處。不可否認的是,90年代前期北方地區土地荒漠化現象已十分突出,內蒙古草原的退化與沙漠化問題、河北農牧交錯地帶土地退化的問題都異常嚴峻,再加上1999年北方大旱,地表土層乾燥、疏鬆、覆被率低的內傷延遲到2000年春季便顯現出來。 北京的沙塵天氣多與地理、地貌特點也有一定關係。趙廷寧教授說:北京平原地區的海拔只有50米左右,八達嶺一帶在800米左右,而到河北張家口壩上地區就達到了1000米以上,這種“下坡”地形,再加上河谷地帶的“狹管效應”,很容易讓裹挾著沙塵的西北部冷氣團沿著風口來到北京地區後便減速、停滯下來。
從2000年起,沙塵暴研究也成了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爭議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北京沙塵暴的源頭在哪兒。據趙教授介紹,一種觀點認為是“就地起沙”,以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流域和康莊、南口地區為代表的“三河兩灘”是北京主要的風沙危害區;另一種觀點認為成大氣候的沙塵暴,還是源起國外蒙古等國的大沙漠,國內西北地區的沙漠與沙地,以及這一地區農牧交錯區域退化、沙化土地的揚沙。
影響北京的沙源主要有三個:毛烏素和庫布其沙漠、烏蘭布和沙地、渾善達克沙地
第一條路徑為內蒙古善達克沙地一帶——河北黑河河谷——北京地區;
第二條路徑為內蒙古朱日和一帶——河北洋河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
第三條路徑為河北桑乾河谷——北京永定河河谷。
北京位於華北地區東北部地處燕山山脈以南,太行山山脈以東,以黃土、沙土地為主,沒有大面積沙漠存在。中國西北沙漠以沙為主,並非塵源,何況華北有“燕山、太行”山脈為屏障,沙漠不足以為患。何況北京地區的沙塵結構與西北沙漠的沙質結構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第一條路線似乎對此作用不大。

天氣統計

元朝

古代北京的空氣品質比現在要純淨得多,但沙塵瀰漫的現象卻並非始自今日。在《元史》中,就有一些關於北京沙塵天氣的記錄。如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丙戌,“雨土”;致和元年(1328年)三月壬申,“雨霾”;天曆二年(1329年)三月丁亥、至順元年(1330年)三月丙戌,“雨土霾”[2];至元四年(1338年)四月辛未,“天雨紅沙,晝晦”[3];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三月庚子,“大風自西北起,飛沙揚礫,白日昏暗”[4]。這些載入正史的沙塵天氣,應當是規模比較猛烈的。而一般規模的沙塵瀰漫現象,在元代北京恐怕經常可見,所以史籍中有“幽燕沙漠之地,風起則沙塵漲天”的記述[5]。

明朝

到了明代,北京的沙塵天氣更加嚴重,《明實錄》記載的隨大風而起的“揚黃土沙”、“揚塵四塞”、“揚塵蔽空”、“拔木飛沙”等現象,可視為揚沙天氣,其中特別猛烈的,如“大風揚塵,天地昏暗”等,則很可能是沙塵暴天氣;而“風霾”、“雨霾”、“黃霧四塞”、“雨土濛濛”、 “日色變白”一類的記錄,則應屬於浮塵天氣。
對《明實錄》以及《明史·五行志》中有關北京沙塵天氣的記載作了初步整理,並以20年為間隔,將洪熙元年(1425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220年劃分為11個時間段,對各時間段出現沙塵記錄的次數進行了統計。從表一所顯示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各時間段被記錄下來的沙塵天氣次數明顯呈上升趨勢。如將1445-1644年劃分為前後兩段,則1445-1544年的100年間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49次,1545-1644年的100年間共出現沙塵天氣記錄83次,後100年比前100年的沙塵天氣記錄增加了59%。這說明隨著時間推移,明代北京的沙塵天氣有日益嚴重化的趨向。除《明實錄》記錄下來的比較嚴重的沙塵天氣外,明代北京還經常出現規模稍小的沙塵瀰漫現象,以致當時市井中曾流傳著“天無時不風,地無處不塵”的諺語[6]。弘治年間漂海來華的朝鮮人崔溥曾談到,北京“其山童,其川污,其地沙土揚起,塵埃漲天”[7]。在北京居住過的南方文人,對這種天氣頗為不適。屠隆在《在京與友人書》中曾抱怨說:“燕市帶面衣,騎黃馬,風起飛塵滿衢陌,歸來下馬,兩鼻孔黑如煙突,人、馬矢和沙土。”[8]陳大聲作詞嘲北京巷曲中人,中間有這樣的語句:“門前一陣騾車過,灰揚,那裡有蹋花歸去馬蹄香?”[9]姚旅指出:“京師風塵漲天,獨少流水。”[10]袁宏道也談到:“京師風霾時作,空窗淨幾之上,每一吹號,飛埃寸余。”[11]
表一 明代北京沙塵天氣發生的年代分布

時 間 段 1425-1444 1445-1464 1465-1484 1485-1504 1505-1524 1525-1544 1545-1564 1565-1584 1585-1604 1605-1624 1625-1644
沙塵次數 1 6 9 11 17 6 23 15 8 18 19
 在季節的分布上,明代北京的沙塵天氣主要集中於冬春時節,特別是農曆正月到四月。據筆者初步統計,《明實錄》中的沙塵天氣記錄在各月份的分布情況是:正月19次,二月36次,三月36次,四月20次,五月5次,六月0次,七月0次,八月1次,九月4次,十月3次,十一月3次,十二月6次。正月至四月總計111次,占總數133次的83.46%。清朝

1860-1898年北京沙塵天氣研究——基於《翁同龢日記》
對晚清《翁同龢日記》記載的1860-1898年北京沙塵天氣資料進行比較系統的考證與評價,。據此得到,1860-1898年北京年沙塵日數平均值為11d左右,其中春季沙塵日數平均值為7d左右,均低於1961-2000年相應的平均值。沙塵日數的月際分布為4月最高,8月最低,與1961-2000年基本一致。1860-1898年北京全年和春季沙塵日數與冬季(上年12月至當年2月)和春季降水量可能有較高的負相關關係。

當代

1951-2000年
據北京觀象台資料,大風、揚沙、浮塵和沙塵暴等四種天氣現象,1951年至2000年間,年均28天,最高年份是1952年,達87天,最少年份為2天,發生季節以12月至翌年4月占62%,春季特別是4月份最多,8、9月份最少,僅占15%。年均情況為,大風22天,揚沙20天,浮塵6天,沙塵暴2.4天。沙塵暴最多年份1966年達20天,50、60年代年均5天,70年代年均不到1天。
2000年
2000年3月27日,沙塵暴襲擊北京城,局部地區瞬時風力達到8至9級。突如其來的狂風夾帶著滾滾黃沙在數小時內把整個北京城全部籠罩,沙塵漫捲大街小巷,風中的行人捂著嘴吃力地行走。北京日報報導:“北京:27日中午,正在一座兩層樓樓頂施工的工人被大風掀下,其中兩人死亡。同一日,麗澤橋東一家汽配商店被大風掀翻,海淀區某飯館5米高的煙囪被刮成“斜塔”。
2000年4月6日12時許,整個北京城籠罩在風沙當中。強沙塵天氣使一些地區的能見度不足100米,路上的車輛紛紛打開了車燈,雨刷也紛紛啟動用於清除擋風玻璃上滿布的沙塵;一些建築工地停止了作業;首都國際機場的進出港航班被延誤———這已是當年開春以來的第五次沙塵暴侵襲北京。
2002年
2002年3月15日下午,沙塵飛至北京,持續時間達49個小時,分布高度為3500米左右。2002年3月20日第二次襲擊北京,時間持續長達51個小時,此次沙塵暴北京總降塵量高達3萬噸,相當於人均2公斤。
2004年
2004年03月10日北京遭遇今年首場揚沙天氣
2005年
2005年4月27-28日,北京遭遇強沙塵暴
2006年
2006年4月從7日開始,北京連續5天出現沙塵,其中有兩個五級污染天,3個三級污染天(2006年04月12日北京晨報)
2006年4月16-18日,北方地區出現一次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北京一夜總降塵量達33萬噸。
2006年4月24日大風揚沙四級中重度污染。本市城區陣風達到了6級左右,房山地區的瞬間風力達到10級,大風夾雜著本地揚沙和外來的浮塵(2006年4月24日北京娛樂信報
2008年
2008年5月20日,北京遭遇沙塵天氣,行人、高樓大廈被瀰漫的沙塵所籠罩。
2010年
2010年03月20日 北京遭遇強浮塵天氣 空氣品質為5級重度污染
2010年03月22日 北京再次遭遇強浮塵天氣 ,昏黃天空持續一整天。

2010年03月20日北京天空昏黃2010年03月20日北京天空昏黃

標準

1.沙塵天氣概念:

沙塵天氣分為浮塵揚沙沙塵暴強沙塵暴四類。
浮塵:塵土、細沙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於10公里的天氣現象;
揚沙: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相當混濁,水平能見度在1公里至10公里以內的天氣現象;
沙塵暴:強風將地面大量塵沙吹起,使空氣很混濁,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天氣現象;
強沙塵暴:大風將地面塵沙吹起,使空氣模糊不清,渾濁不堪,水平能見度小於500米的天氣現象。

2.沙塵天氣過程分類

沙塵天氣過程分為四類:浮塵天氣過程、揚沙天氣過程、沙塵暴天氣過程和強沙塵暴天氣過程。
浮塵天氣過程:在同一次天氣過程中,我國天氣預報區域內5個或5個以上國家基本(準)站在同一觀測時次出現了浮塵天氣;
揚沙天氣過程:在同一次天氣過程中,我國天氣預報區域內5個或5個以上國家基本(準)站在同一觀測時次出現了揚沙天氣;
沙塵暴天氣過程:在同一次天氣過程中,我國天氣預報區域內3個或3個以上國家基本(準)站在同一觀測時次出現了沙塵暴天氣;
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在同一次天氣過程中,我國天氣預報區域內3個或3個以上國家基本(準)站在同一觀測時次出現了強沙塵暴天氣。

標準:

1、決策服務
預計未來24小時內將有沙塵天氣過程發生時,在內部公報、專報及決策服務材料中發布沙塵天氣預報。
2、公眾預報
國家級標準
預計未來24小時內將有沙塵天氣過程發生,且影響範圍較大或影響到京津地區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沙塵暴警報。;
預計未來24小時內將有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過程發生,並將造成嚴重影響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沙塵暴警報。
省級標準
由各省(區、市)氣象局參照國家級標準確定。
說明
1、省級沙塵天氣預報警報發布標準報中國氣象局備案
2、沙塵天氣預報、警報應包括發生沙塵天氣的區域、時段、強度、可能造成的影響及對策。
3、中央氣象台向公眾發布沙塵天氣預報警報前應及時通過有效方式向有關省氣象台通報,省級氣象台向公眾發布沙塵天氣預報警報前應及時通過有效方式向中央氣象台及有關氣象台站通報。

物理機制

沙塵暴天氣成因
有利於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並卷揚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乾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氣候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雲團或颮線是有利於沙塵暴發展並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於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
土壤、黃砂主要成分是矽酸鹽,當乾旱少雨且氣溫變暖時,矽酸鹽表面的矽酸失去水分,
H2SiO4=SiO3 -2 + H2O(氣)↑
這樣矽酸鹽土壤膠團、砂粒表面就會帶有負電荷,相互之間有了排斥作用,成為氣溶膠不能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揚砂即沙塵暴。沙塵暴本質上是帶有負電荷的矽酸鹽氣溶膠。
沙塵暴形成的物理機制
在極有利的大尺度環境、高空乾冷急流和強垂直風速、風向切變及熱力不穩定層結條件下,引起鋒區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生成、發展,加劇了鋒區前後的氣壓、溫度梯度,形成了鋒區前後的巨大壓溫梯度。在動量下傳和梯度偏差風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層風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塵,形成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
沙塵暴主要危害方式
強風:攜帶細沙粉塵的強風摧毀建築物及公用設施,造成人畜傷亡。
沙埋:以風沙流的方式造成農田、渠道、村舍、鐵路、草場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對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威脅。
土壤風蝕:每次沙塵暴的沙塵源和影響區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風蝕危害,風蝕深度可達1~10厘米。據估計,我國每年由沙塵暴產生的土壤細粒物質流失高達106~107 噸,其中絕大部分粒徑在10微米以下,對源區農田和草場的土地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
大氣污染:在沙塵暴源地和影響區,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TSP)增加,大氣污染加劇。以1993年“5.5”特強沙塵暴為例,甘肅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氣的TSP濃度達到1016 mg/m3,室內為80 mg/m3,超過國家標準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區受沙塵暴的影響,空氣污染指數達到4級以上的有10天,同時影響到我國東部許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內的18個城市的日污染指數超過4級。
黑風的危害
黑風的危害主要有兩個字,一是風二是沙。
大風的危害也有二:一是風力破壞,二是刮蝕地皮。
先說風力破壞。大風破壞建築物,吹倒或拔起樹木電桿,撕毀農民塑膠溫室大棚和農田地膜等等。此外,由於西北地區四、五月正是瓜果、蔬菜甜菜棉花等經濟作物出苗,生長子葉或真葉期和果樹開花期,此時最不耐風吹沙打。輕則葉片蒙塵,使光合作用減弱,且影響呼吸,降低作物的產量;重則苗死花落,那就更談不上成熟結果了。例如,993年5月5日黑風,使西北地區8.5萬株果木花蕊被打落,10.94萬株防護林和用材林折斷或連根拔起。此外,大風颳倒電桿造成停水停電,影響工農業生產。1993年5月5日黑風造成的停電停水,僅金昌市金川公司一家就造成經濟損失8300萬元。
大風作用於乾旱地區疏鬆的土壤時會將表土颳去一層,叫做風蝕。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風平均風蝕深度十厘米(最多50厘米),也就是每畝地平均有60到70立方米的肥沃表土被風颳走。其實大風不僅颳走土壤中細小的黏土和有機質,而且還把帶來的沙子積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為降低。此外大風夾沙粒還會把建築物和作物表面磨去一層,叫做磨蝕,也是一種災害
沙的危害主要是沙埋。前面說過,狹管,迎風和隆起等地形下,因為風速大,風沙危害主要是風蝕,而在背風凹窪等風速較小的地形下,風沙危害主要便是沙埋了。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風中發生沙埋的地方,沙埋厚度平均20厘米,最厚處達到了1.2米。
此外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命的損失。例如1993年5月5日黑風中共死亡85人,傷264人,失蹤31人。此外,死亡和丟失大牲畜12萬頭,農作物受災560萬畝,沙埋乾旱地區的生命線水渠總長2000多公里,蘭新鐵路停運31小時。總經濟損失超過5.4億元。

六、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沙塵暴緣起土壤風蝕
據新華社蘭州電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努力下,一項為探討沙塵物質的啟動、傳輸機理而專門設立的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近日用品順利完成。
通過實驗,專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髮展的首要環節。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項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專家認為植物通常以3種形式來影響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
此外,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得出一條結論: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對應關係。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沙塵暴的元兇:大氣環流
北京春天裡發生沙塵暴的短暫一幕,只不過是中國北方連綿約30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在二三百萬年中每年都要經歷的天氣過程,所不同的是,後者的風力更強,颳風的時間更長(可以持續幾天),沙塵的來源並不是50米開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個匪夷所思的遊戲:他把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地區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塵抓起來往東南方向拋去,任憑沙塵落下的地方漸漸堆積起一塊高地。這個遊戲從大約240萬年以前就開始了,上帝至今樂此不疲(2002年《自然》雜誌發表了中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開始的時間推到了2200萬年前)。
事實上,風就是上帝拋沙的那隻手。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七、沙塵暴天氣的危害

沙塵暴天氣是我國西北地區和華北北部地區出現的強災害性天氣,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電受阻或中斷、火災、人畜傷亡等,污染自然環境,破壞作物生長,給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極大的危害。沙塵暴危害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生態環境惡化

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瀰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如1993年5月5日發生在金昌市的強沙塵暴天氣,監測到的室外空氣含塵量為1016毫米/立方厘米,室內為80毫米/立方厘米,超過國家規定的生活區內空氣含塵量標準的40倍。

2、生產生活受影響

沙塵暴天氣攜帶的大量沙塵蔽日遮光,天氣陰沉,造成太陽輻射減少,幾小時到十幾個小時惡劣的能見度,容易使人心情沉悶,工作學習效率降低。輕者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腸胃疾病,嚴重時將導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颳走農田沃土、種子和幼苗。沙塵暴還會使地表層土壤風蝕、沙漠化加劇,覆蓋在植物葉面上厚厚的沙塵,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減產。

3、生命財產損失

1993年5月5日,發生在甘肅省金昌市、武威市、武威市民勤縣、白銀市等地市的強沙塵暴天氣,受災農田253.55萬畝,損失樹木4.28萬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2.36億元,死亡50人,重傷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威武、民勤等地市強沙塵暴天氣,據不完全統計僅金昌、威武兩地市直接經濟損失達1534萬元。

4、影響交通安全

沙塵暴天氣經常影響交通安全,造成飛機不能正常起飛或降落,使汽車、火車車廂玻璃破損、停運或脫軌。

5、危害人體健康

當人暴露於沙塵天氣中時,含有各種有毒化學物質、病菌等的塵土可透過層層防護進入到口、鼻、眼、耳中。這些含有大量有害物質的塵土若得不到及時清理將對這些器官造成損害或病菌以這些器官為侵入點,引發各種疾病。
清理:
口:回到室內即漱口和刷牙。
眼:以清水沖洗。
耳:以棉簽蘸酒精將耳中塵土粘出。
重點清理對象:鼻。兌濃度約為0.9%的純鹽水,灌入洗鼻壺中。分別沖洗兩邊鼻孔。每沖完一邊即擤鼻子,將兩邊鼻孔內的塵土擤出。重複此動作直到鼻腔清洗乾淨為止。

八、北京治理沙塵暴

50多年來,京津地區一直是用植樹造林的方法治理“沙塵暴”,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沒能有效地減弱“沙塵暴”。因為京津地區的所謂“沙塵暴”不是“沙塵暴”,而是“塵暴”。塵暴揚得高、搬得遠,從2000米至3000米以上的高空飄來,植樹造林根本不可能抑制或減輕其影響。 因此,對於北京塵暴的治理,要從修復乾涸的鹽湖區生態環境做起,應當採取用密度(覆蓋度)更大的草被捂蓋塵源地的辦法,不宜用樹林去“阻擋”它。
治理北京塵暴從修復乾鹽湖做起
“選用生命力最強的、能在極端環境下生活的土著先鋒植群,對塵源區進行‘地毯式’的覆蓋,對已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是治理京津地區塵暴的最佳方案。”林景星指出,鹼蓬是目前最適合在乾鹽湖地區種植的土著植被。
加大環保投資。
要根治沙塵暴關鍵在於根除沙源。而我們力所能及的方式就是採用套種耕作。大力發展園林經濟,做好北方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人工育林的成活率、加大園林的資金和科技投入。
控制燕山山脈、太行山山脈的玉米、小米、高粱種植,坡度在25度以上退耕還林還草(發展經濟林、經濟草木)。合理規劃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的分布,提高種植業多裸地的有效覆蓋。儘可能的減短裸露地域的赤地時間,特別是3到5月份的沙塵暴高發時間。加大人工投入,提高人工育林的水品。森林植被有多種功能。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都有良好的防風作用。所謂防風作用不是杜絕大風的發生,而是降低風速。在20世紀70—80年代,北京提出了查風道、堵風口的口號,很不科學,因為風道、風口是堵不住的,我們只能設法降低風速。當大風通過森林的時候,由於受阻而降低風速,大風所挾帶的沙子會在林前、林中降落,從而減緩風沙活動。在森林的上空,風速也會降低,當風速降到起沙風速以下,風沙活動自然會削弱或停止。
植樹種草,提高植被的覆蓋率。華北地區,華北平原草場面積較小,每年3月至5月各種草種已相繼長成,對該地區有著很強的庇護作用,綠化保護很久以前就已經初見成。強大的華北沙塵暴來講塵源不足。乾枯河流、棄耕地(有野草庇護)、鄉間土路有一些塵源,但其總量比例甚微,不足以成為沙塵暴的沙源。上述這些沙土、塵土、灰塵,在大風作用下匯為一體,隨風飄揚、移動,造成北京空氣污染,為沙塵暴推波助瀾。風沙活動和沙塵暴,是大風作用於沙質地表的結果。因此,防治風沙活動和沙塵暴的基本原則,就是固定流沙、降低風速。流沙被吹離地表的風速,稱作起沙風速。起沙風速與沙粒的大小、乾濕程度有關。就北京來說,當風速達到4—5米/秒的時候,即會出現風沙活動。如果地表有森林植被,植物的根系可以將流沙固定,減少風沙活動。主要有三種:一是植樹種草,稱作生物治沙。二是設定沙障,稱作工程治沙。三是噴灑凝固劑,稱作化學治沙。其中生物治沙是效果最好的治沙方法,全世界廣泛套用。工程治沙是一種輔助性辦法,化學治沙在我國很少採用。將治理沙塵暴的中心放在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