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外國教育研究室 ,1962年成立,1965年與蘇聯文學研究室、蘇聯哲學研究室、美國經濟研究室合併為外國問題研究所。1979年,我校系所調整時,以外國教育研究室為基礎成立了外國教育研究所。1995年10月,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更名為國際與比教育研究所。
我所於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點;1984年被批准為全國第二批博士點;1986年,我所又與我校教育系和教育管理學院共同組建了教育經濟與管理博士點,從事教育管理的研究。 1988年被國家教委(現教育部)確定為高等學校學科點。本所第一任所長為謝芳春教授,第二、三、四、五任所長依次為顧明遠教授、畢淑芝教授、王英傑教授和曲恆昌教授。
宗旨
本所主要從事國際教育與比教育研究,其基本宗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立足於中國的實際,面向世界,通過對國際教育及比較教育的研究,探索教育發展的共同規律和了解國際教育發展的趨勢,為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我所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國際與比較教育學科專門人才的培養基地,招收國內外的碩士、博士生和進修生,接待國內外訪問學者。本所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語種較為齊全、學科領域廣泛、以研究國際與比較教育為重點的教育科研基地。設有高等教育、普通教育、教育理論、教育經濟、成人和職業技術教育研究室,另有教育信息中心、《比較教育研究》編輯部和資料室等機構。
本所研究力量雄厚,專業學術梯隊較為合理,並形成了特有的優良傳統: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團結互助、共同協作的集體風範;“洋為中用”、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勤奮好學、嚴謹踏實的治學態度。學術帶頭人顧明遠教授是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家,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比較教育學會會長、曾任世界比較教育聯合會兩主席之一。王英傑教授是中國比較教育學科優秀中青年代表之一,任全國比較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本所積極開展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目前已與英、美、法、德、日、加、韓、俄、烏克蘭等國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以及UNESCO、聯合國兒基會等國政機構,建立了人員和信息資料交換關係。
科研條件
本所擁有良好的科研條件。資料室藏有中文圖書一萬餘冊,外文圖書八千餘冊,中外文期刊雜誌三百餘種。計算機房一個,另有其它較先進的科學科研設備。本所科研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們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社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對國際教育,特別是戰後外國的教育政策與法令,教育思想與理論,教育體制與結構,教育改革和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等方面的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撰寫了和翻譯了一百多部專著和一千多篇論文;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教育思想流派、普通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師範教育、研究生教育、教育管理,並在此基礎上寫成和出版了中國第一套比較教育系列專著;為國家教育部等中央部門提供了有關教育改革、師範教育、督導、評估、學位、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報告計達數百萬字,對國家教育決策提供諮詢服務;深入中國實際,進行個案調查,開展中外教育的比較研究,推進學科建設,顧明遠、薛理銀合著的《比較教育導論》將我國比較教育學科建設推向一個新階段;顧明遠教授主編的大型教育辭典──《教育大辭典》(12卷)及其增訂合卷本(上下兩卷)和《中國教育大系》(9卷),填補了大型工具書的空白;我所主編的《比較教育研究》(前身《外國教育動態》是1965年受中央宣傳部委託創辦的我國第一份比較教育雜誌)現已兼作中國比較教育研究會的會刊,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本所的研究成果多次獲獎,其中顧明遠教授主編的《戰後蘇聯教育研究》獲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我們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臨著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在繼續深入研究已開發國家教育的同時,大力開展開發中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的研究;要結合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對現實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進行探索,更好地為教育政策服務;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新方法,積極探討各國人民普遍關心的一些與教育息息相關的全球性問題,拓寬研究領域;要系統地積累資料,著力加強學科自身建設,為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與比較教育學科體系做出不懈努力;要加強博士點的建設,不斷提高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並在科研教學的過程中,使科研隊伍不斷成長。總之,我們的奮鬥目標是,把我所建立成國內外一流的比較教育專門人才培養基地、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中心、國內外教育信息交流中心和中外教育諮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