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國家氣象系統各級管理機構實行上級主管氣象機構與本級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氣象主管機構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在上級氣象主管機構和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根據授權承擔本行政區域內氣象工作的政府行政管理職能,依法履行氣象主管機構的各項職責。
機構設定
一、局機關設辦公室(北京市氣象局應急管理辦公室、行政管理處)、業務處、科技發展處、計畫財務處、人事教育處、政策法規處(北京市氣象局雷電防護管理辦公室)、監察審計處(與黨組紀檢組合署辦公)7個職能處(室)和機關黨委辦公室(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離退休幹部辦公室。
二、直屬事業單位有:北京市氣象台(北京區域中心氣象台、北京市決策氣象服務中心)、北京市氣候中心(北京區域氣候中心、北京市氣象局衛星遙感套用中心)、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北京城市氣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北京市專業氣象台)、北京市觀象台、北京市氣象信息中心(北京市氣象檔案館)、北京市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北京市氣象技術裝備中心)、北京市氣象局後勤服務中心(北京市氣象局財務結算中心)、北京市避雷裝置安全檢測中心,並代管北京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北京減災協會、北京氣象學會掛靠北京市氣象局。
三、區縣氣象局有:海淀區氣象局、朝陽區氣象局、豐臺區氣象局、門頭溝區氣象局、石景山區氣象局、房山區氣象局、大興區氣象局、平谷區氣象局、通州區氣象局、順義區氣象局、懷柔區氣象局、密雲縣氣象局、延慶縣氣象局、昌平區氣象局和上甸子大氣本底污染監測站(上甸子國家氣候觀象台)。
主要職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印發的《地方國家氣象系統機構改革方案》的有關規定,北京市氣象局的主要職責是:1、制定地方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並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計畫及氣象業務建設的組織實施;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重要氣象設施建設項目的審查;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氣象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行業管理。2、按照職責許可權審批氣象台站調整計畫,組織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資料的匯總、分發;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涉外氣象活動。3、在本行政區域內組織對重大災害性天氣跨地區、跨部門的聯合監測、預報工作,及時提出氣象災害防禦措施,並對重大氣象災害作出評估,為本級人民政府組織防禦氣象災害提供決策依據;管理本行政區域內公眾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警報以及農業氣象預報、城市氣象預報、火險等級氣象預報等專業氣象預報的發布。4、制定人工影響天氣方案,並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和協調下,管理、指導和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管理雷電災害防禦工作,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對可能遭受襲擊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安裝的雷電災害防護裝置的監測工作。5、負責向本級人民政府和同級有關部門提出利用、保護氣候資源和推廣套用氣候資源區劃等成果的建議;組織對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6、組織開展氣象法制宣傳教育,負責監督有關氣象法規的實施,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有關規定的行為依法進行處罰,承擔有關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7、統一領導和管理本行政區域內氣象部門的計畫財務、機構編制、人事勞動、科研和培訓以及業務建設等工作;會同區縣人民政府對所轄氣象機構實施以部門為主的雙重管理;會同地方黨委和人民政府做好當地氣象部門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8、承擔中國氣象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交辦的其它事宜。
承擔業務
1.氣象綜合觀測。 主要包括地面觀測、高空大氣探測、農氣觀測以及太陽輻射、酸雨、紫外線輻射、閃電定位、大
氣成分等特種觀測。常規地面觀測主要包括降水、溫度、濕度、氣壓、風、地溫等 31種氣象要素。大氣探測主要是運用氣象衛星、天氣雷達以及探空雷達等手段,探測從地面到高空20多公里範圍內的植被、水體、火點、土壤墒情、大霧、凍害等環境因子和大氣物理狀況變化。農氣觀測主要是觀測各種作物不同生長發育期生長、發育情況和土壤濕度 (墒情)。 其中部分觀測資料每天參加國際氣象資料交換。
2.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主要有中期天氣預報(4~10天)、短期天氣預報(12~72小時)、短時天氣預報:0~3小時。天氣預報是氣象部門面向公眾的主要服務項目,每天通過電視、報紙、廣播電台、12121電話、手機簡訊等多種渠道向公眾傳遞天氣信息。隨著氣象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各種先進探測技術的運用,預報準確率的提高,天氣預報正向精細化、個性化方向發展,以不斷滿足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廣泛需求。
3.氣候預測和氣候影響評價。氣候預測是對10天以上的降水、氣溫變化趨勢作出預測,包括旬、月、季、年、關鍵農事季節等氣候趨勢預測,如汛期短期氣候預測、麥播期天氣趨勢預測等。氣候影響評價包括對過去年、季、月氣候實況對各種生產活動和人民民眾生活的影響進行分析評價,還有對重大工程建設對氣候可能造成的影響評價、氣候資源評估等。
4.農業氣象。農業氣象業務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對農作物不同生育期的觀測,進行氣象條件分析,並結合天氣預報,對農作物適播期、未來生長狀況和病蟲害發生髮展的氣象條件作出預報,對農業生產提出趨利避害的建議。還開展了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的衛星遙感產量預報,其中,小麥產量預報準確率平均在95%以上。
5.衛星遙感服務。利用衛星遙感技術開展對小麥苗情、土壤墒情、森林火災衛星遙感監測服務;結合全球定位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開展對農業、災害、生態環境和資源4大類19個項目的動態監測,特別是在為森林防火、糧食產量預報、秸桿禁燒等工作服務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6.人工影響天氣。自1988年恢復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人影事業有了很大發展,處於領先位置。作業工具主要有高炮、火箭和租用飛機。飛機作業一般在春秋季進行,高炮、火箭作業四季都可進行。
7.災害性天氣預警。針對突發性、重大關鍵性災害性天氣,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公眾開展預警信息發布,提出應急處理建議等。如暴雨、冰雹、大風、大霧等災害性天氣來臨時,根據預計危害程度、影響範圍和持續時間等發布不同等級的預警信號。
歷史沿革
北京市氣象局,氣象歷史源遠流長。
早在南北朝時,即建有天文閣,用以觀天測候;
明,洪武年間,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既觀氣象又觀天象;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燁巡,登山眺望後湖。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法國傳教士建立觀象台,氣象事業為外國人所操縱;
辛亥革命後,先後建立氣象台、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民國19年至21年(1930―1932年),北京各縣普遍成立測候所;
1937年,北京市除個別測候機構外,均遭日軍破壞,皆蕩然無存;
1947年11月,成立國民黨政府中央氣象局氣象總台,台址設在南京市北極閣2號;
1949年,成立中央氣象局北京辦事處與北京氣象站;
解放初期,氣象部門屬軍隊建制;
1950年1月,北京氣象台成立,為華北地區的氣象業務領導中心;
1953年1月,成立北京軍區氣象科,負責領導與管理全省軍事系統及政府建制的氣象台、站;
1953年8月,遵照中央軍委、政務院關於軍事系統氣象部門轉為政府建制的命令,原省軍區氣象科於10月移交給北京市人民政府,作為北京市農林廳的內設機構;
1954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改設“北京市氣象局”。
設備配置
北京市氣象局保障氣象服務在設備方面配置較為完善。
雷達
北京市氣象局在1995年就建成了C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主要用於對颱風、暴雨、冰雹、龍捲風等災害性天氣實施有效的監測和預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對首都氣象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解決奧運氣象服務的需要,進一步提高監測中尺度天氣系統的能力及對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監測預警水平,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供世界一流氣象服務,2006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國氣象局聯合投資,北京市氣象局在南郊觀象台(亦莊)新建一部S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該雷達的建成使北京市氣象局更加準確地獲取北京市及周邊地區大範圍面雨量、風場和雲中含水量等大量實時探測資料。通過北京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系統的建設,大大增強了對北京地區各種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提高了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水平,為北京市經濟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和防災減災提供了更加有效、優質的氣象服務。北京市氣象局的C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可以對颱風、暴雨等大範圍強降水天氣的監測距離大於400並能獲取15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降水區降水及風場信息,可對150公里半徑範圍內的降雨進行較準確估測。與常規天氣雷達相比,CINRAD/CC雷達增加了風場信息,能有效地監測和預報陣風鋒,下擊暴流,熱帶氣鏇,風切變等災害性天氣。北京新一代S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可以監視半徑為400公里範圍的地區內颱風、暴雨、颮線、冰雹、龍捲等大範圍強降水天氣,對雹雲、龍捲氣鏇等中小尺度強天氣現象的有效監測和識別距離可達230公里,可在距離雷達150公里處識別雹雲中尺度為2~3公里的核區,或判別尺度為10公里左右的龍捲氣鏇。其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顯著增強對暴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降水預報的時間、空間解析度,實現降水預報的定點、定量、定時化,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好的氣象預報服務。
高性能計算機
北京市氣象局肩負著北京地區氣候、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等眾多非常重要的任務,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北京地區的氣候、天氣監測更顯得尤為重要,北京市氣象局對系統的性能要求非常高。繼2004年9月引入曙光4000A 高性能計算機後,2007年7月北京市氣象局又新購IBM P575/595 高性能計算機,是北京市十一五氣象規劃的重點工程北京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奧運氣象服務工程建設的主要建設內容之一。計算機系統投入北京地區精細化數值天氣預報服務後,將提高氣象資料處理和運算速率,提高數值模式的時空解析度和精確度,滿足奧運會氣象服務和中小尺度氣象災害預報預警的需求,大幅度改善和提升北京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奧運氣象服務的能力。
移動探測設備
北京市氣象局日常預報業務中除參照中國氣象局、歐洲中心、日本傳真圖等數值預報指導產品外,與美國大氣研究中心合作,引進了中尺度模式MM5,並進行了本地化改進,從2000年起投入業務運行,可預報華北及京津地區氣象要素短時間的連續變化(48小時,空間解析度27/9/3 km區域),如氣溫、風、相對濕度、降水量等間隔3小時的預報。北京市氣象局現已建成多要素自動氣象站177個(有人自動站20個, 無人自動站157個),並在市局建立中心站組網,實時收集、監控、分發自動氣象站觀測數據,自動站網已覆蓋北京市全地域,能夠實時、準確地獲取北京地區的氣象要素數據,較好地滿足了日常業務需要,也為更好地為奧運會和首都人民做好氣象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特色
北京市氣象局提高社會服務質量,推出了專業專業專項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用戶將不再滿足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和廣大公眾所提供的各類公眾氣象服務信息,對氣象服務在內容、時效、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越來越新、越來越多的需求。這就需要氣象部門根據他們的個性化需求專門製作有針對性的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產品,這類氣象服務被稱之為專業專項氣象服務。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應充分考慮用戶的需求,廣泛地與用戶的生產結合起來,在專字上狠下功夫;同時,還要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尋求新的氣象服務增長點,不斷加強產品的開發,努力為各行各業提供多元化的、針對性強的、適用的各類專業專項服務產品。北京市氣象局針對重大活動保障、重大工程建設、交通、電力、供熱、供暖、供水等城市運行需求以及廣大市民的生活需要,提供了一系列專業專項氣象服務產品,並將逐步拓展服務領域,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產品的針對性和精細化水平,最大程度地滿足各類用戶的需求。決策氣象服務
決策氣象服務面向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決策層,是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服務。北京市決策氣象服務最根本的方向是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結合北京市確定的建設繁榮、文明、和諧、宜居的首善之區的發展定位,建設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益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為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農業生產、防災減災、重大活動及廣大市民生活提供優質的氣象服務。
一、決策氣象服務的性質
1.決策氣象服務的對象:北京市市決策氣象服務的對象是北京市委、市府、政協和北京軍區及所屬的有關部門。
2.決策氣象服務的任務:為社會防災減災、國家安全、可持續發展、公共突發事件應急、國民經濟各行業、重大社會活動、重大工程建設等提供高科技、高質量、高效益的氣象服務。
3.決策氣象服務的運行:北京市氣象局決策服務中心是北京市氣象局對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供決策服務的業務機構,設在氣象台。決策氣象服務要本著"統一出口、分工合作、協調配合"的原則,由北京市氣象局各有關直屬業務單位共同承擔。市氣象局決策服務中心是綜合性決策氣象服務的統一出口,負責製作綜合性決策氣象服務材料;各直屬業務單位負責提供所需各種氣象信息和相關分析產品。
二.北京市決策氣象服務關注重點
1、階段性乾旱對首都農業、城市運行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2、春季森林草原防火形勢。
3、汛期旱澇、冬季降雪趨勢預測和影響。
4、汛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以及山洪、土石流、滑波等衍生災害對城市運行、人民生命財產的影響。
5、全球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可能導致的高溫、少雨以及局部突發性災害。
6、重大社會、體育活動的氣象保障。
7、其它熱點、敏感點。
三、決策氣象服務產品
決策氣象服務產品涵蓋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雷電等業務產品。
內容包括實況監測分析、預警預報預測預估、極端氣候事件監測、災情與災害分析、環境現象影響評估、災害風險與防禦、生態與農業氣象信息、氣候影響評價、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候變化、適應與減緩、可持續發展對策等。
公眾氣象
北京市公眾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是廣大的老百姓。因此,公眾氣象服務一方面要從規範社會公眾的防災行為著手,使全社會在氣象災害到來之際都有自覺、科學規範的防災行動;另一方面,要從提高全民生活水平著手,廣泛製作更加貼近生活的服務產品。廣大公眾首先最關心的是未來的天氣是否會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生活及其它社會活動,甚至造成損失;其次,則是關心什麼樣的天氣、氣候生活更為舒適。因此,公眾服務的內容就應儘量滿足這樣的需求,一方面通過建立配套的法規或規章,形成重大災害性天氣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使廣大社會公眾在災害來臨之際有統一的規範行為,從而提高運作的效率,爭取防禦時間,減少災害損失;另一方面,除發布常規的預報產品外,還需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發布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氣象和生活氣象預報。
災害性天氣的預警信息發布的時效要求很高,一旦發布就要馬上與公眾見面,這就必須建立快速反應監測預警系統,同時要建立產品製作與發布載體高速傳輸渠道,以滿足災害性天氣信息發布的要求。對於災害性天氣的預警信息發布,應該是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全方位地讓老百姓了解信息發布的情況,因此在服務手段上,除了使用傳統的服務手段外,還必須根據預警信息發布時效要求快,服務對象社會化的特點,建立高速的服務網路,在公眾場所建立警示標誌,從而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社會公眾主要是通過各種媒體獲得所需的氣象信息。北京市公眾氣象服務信息發布和傳播的渠道和手段主要有:電視、廣播、手機簡訊、電話、報紙、網路、電子顯示屏、預警塔、警報機等。2008年,通過中國氣象頻道北京落地節目,將實現每半小時一次的高頻次公眾氣象信息播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