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成立於1998年4月,由原土木工程系、建築系、暖通空調專業、建築勘察設計院等合併組成,2005年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水利工程學科併入建工學院。已有近50年的辦學歷史。
學院現有土木工程(北京市名牌專業)、給水排水工程、水務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交通工程五個本科專業。博士、碩士授權涉及土木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三個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七個、碩士學位授權點九個,土木工程學科建有博士後流動站。結構工程是國家重點學科,交通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是北京市重點學科,市政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是北京市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下設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交通工程四個教學系和一個建築勘察設計院(甲級)。有岩土與地下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道路與橋樑工程、交通工程、交通信息與控制、市政工程、水資源與水工程、建築節能減排九個研究所(中心),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四個實驗中心,一個土木工程專業基礎教學部。
學院現有教職工173人。專任教師120人,其中院士3人、正高職稱41人、副高職稱59人、具有博士學位88人。博士生導師28人,碩士生導師95人。教師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北京市特聘教授2人,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北京市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北京市級人選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4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教師中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者1人,北京市人才強教計畫拔尖人才資助者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資助者5人。
目前,學院在讀本科生1283人,碩士生603人,博士生151人,博士後10人,工程碩士生225人。已培養畢業本科學生10000餘人、研究生1000餘人。他們中湧現了一批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在明、橋樑設計大師羅玲、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劉小明、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院長曲際水及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總經理楊向平等優秀的城市和工程建設技術專家和管理人才,為首都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注重教育教學基地、課程建設以及教育教學管理和改革,現有國家級本科教學示範基地1個、北京市級本科教學基地2個。另有校外人才培養基地13個。近五年來,出版本科生、研究生教材30餘本,發表教育教學研究論文200餘篇,獲國家、市、校教育教學獎項50餘項,精品課程2門,精品教材4本,學院現有本科教學創新團隊13個。
學院現有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2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3個。有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3個。學院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積極參與全國的城市與工程建設,特別是為首都北京在交通規劃、體育場館、高層建築、地下工程、軌道交通、污水處理、節能減排、水資源綜合利用以及城市與工程的防災減災領域,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諮詢服務,形成了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方向。2007年,到校科研經費達5300餘萬元。目前主持國家級重點課題10項,參加了近20項國家重點課題的研究。近十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各類省部級科技獎40餘項。
在近50年的辦學實踐中,建工學院確立了緊密結合城市工程建設發展需要,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及創新精神並重的辦學方向,形成了嚴謹、開放、和諧的學術氛圍和優良的育人環境。展望未來,任重道遠。學院全體師生將秉承“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的校訓,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把學院建設成為首都城市建設與管理的優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基地以及國內一流的土木、交通學科而奮進!
本科生培養
1966年前,土木建築工程系的三個專業共培養學生1032名。
1971年3月首批工農兵學員(大學普通班)進入北京工業大學。土木建築工程系包含專業有工業水處理(更新)、地下建築(增設)、矽酸鹽、工業與民用建築、公路與城市道路等。“文革中”共培養六屆559名學生。
1978年3月“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學生入校。矽酸鹽專業重新劃歸化工系,土木建築工程系設定了暖通設備專業。1977至1979三個年級共招收學生312名。
1980年,北京工業大學本科學制改為五年,土木建築工程系又設定了交通工程、建築與環境兩個本科專業。同年,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開始招收專科生。
1981年,原暖通設備專業改為空調技術專業並調整到熱能工程系。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於83、84、86、87四年,分別招收了乾修班、體育班、師資班等本、專科學生。
1988年9月,北京工業大學設立建築學系,土木建築系更名為土木工程系。二十世紀80年代,土木工程和建築系共招收本科生1216人,專科生179人,其中,89和90兩個年級本科學制為四年。
1990年原北京聯合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併入北工大。
1991年本科學制恢復為五年。1993年學校成立了實驗學院,土木工程系亦開始招收實驗學院涉外建築工程(本科)和現代建築管理(專科)兩個專業的學生。1990年至1997年間,土木工程系招收本科生1220人,專科生264人;建築系招收本科生313人。
1998年,學校大部分本科專業學制改為四年,建築學專業仍為五年。4月為適應北京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北京工業大學“211工程”建設的需要,培養面向21世紀的高層人才,土木工程系、建築系、暖通空調專業和建築勘察設計院合併成立了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五年來共招收本科生1746人,專科生66人。2000年起,北工大試驗學院獨立管理本院學生。同時,建工學院不再招收專科學生。總之,從1961年2月到2002年9月,北京工業大學在40餘年間,共招收全日制土建類各專業本科生6085人,專科生507人。為北京市的基本建設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
專業介紹
土木工程專業
專業沿革:
本專業涵蓋岩土工程、建築工程、橋樑與隧道以及土木工程管理四個方向。1961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土木工程本科專業在2005年184所高校專業排名中位列全國第11名,2006年在全國253所院校中位列全國第12名,2007年進入B+行列。2004年被批准為北京名牌建設專業。2002、2007年分別通過建設部組織的專業高等教育評估的初評和複評。在全國46年來,土木工程專業為國家和北京市培養出本、專科學生3700餘名,目前在校本科生600餘名。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在工業與民用建築、地下建築、公路、城市道路與橋樑等土木工程結構設計、規劃、科學研究、施工技術與工程管理等領域培養具有系統紮實的數學、力學基礎,掌握一般土木工程結構設計、施工技術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專業知識,並具有國際視野和協作精神的高級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辦學特色:
本專業教學計畫注重拓寬學生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主要技術基礎課外,專業課主要有基礎工程學、地下結構分析與設計、計算機套用、混凝土結構原理、荷載與結構設計方法、土木工程施工、道路勘測設計、橋樑工程學、建築抗震設計、工程概預算、建設項目管理等課程。通過實踐課教學、結構模型大賽、創新大賽、大師論壇、第二課堂等環節培養實踐和創新能力。教學基地有工程結構實驗中心、岩土工程實驗室、建築材料實驗室、道路工程實驗室、橋樑工程實驗室、工程測量實驗室、建築綜合實驗中心等。實習基地有道路測量實習基地、土建工程訓練中心、建築工程施工管理實習基地等。
本專業近年來在四名工程建設取得可喜成績,2門課程先後獲得北京市精品課程,3部教材獲得北京市精品教材。2006年成功申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立項4項。
專業授課的師資情況:
土木工程系在職教工74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導師13人、教授26人、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5名,講師14人,59%具有博士學位。教職工中有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人,國家和市政府突出貢獻專家8人,教育部優秀骨幹教師3人,“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和市優秀教師7人,北京市拔尖人才3人,北京市優秀跨世紀人才7人。
交通工程
北京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前身為北京工業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成立於1961年。1980年更名為交通土建專業,設定交通工程專業方向,1999年成立交通工程學科部,交通工程專業單獨招生,2007年更名為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系現有專業教師23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講師8名,實驗員3名。教師組成中,博士比例高達78%。2006年和2007年兩年內共招收本科生71人,畢業本科生64人。交通工程專業在2005年全國70所高校專業排名中位列第8名,2006年位列全國第4名。2007位在全國84所院校中位列第6名。
北京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立足於北京市,著眼於解決城市和公路運輸面臨的交通領域問題,為交通、市政、道路等部門培養具備交通工程、道路工程、交通規劃、交通設計與管理等方面知識,在國家和地方的發展計畫部門、交通規劃部門、道路交通設計、施工和管理部門從事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的學生既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實際工作能力,又熟悉國內外交通發展狀況和方針政策,熟悉交通工程發展的國際前沿。
本專業主要設定交通工程導論、交通分析、城市總體規劃原理、道路工程、系統工程、交通規劃、交通工程設計、道路交通安全、城市道路設計、交通管理與控制等課程。經過多年建設,交通工程系建立了現代化的專業實驗室,開設了交通調查與分析、交通規劃軟體訓練等實驗課程。還開設了道路工程課程設計、交通工程課程設計、交通科技創新實踐等專業實踐課程。
北京工業大學交通工程專業畢業生除攻讀研究生繼續深造者外,多就業於交通部、建設部、北京市的城市規劃設計、公路規劃設計部門;北京市及部分省市的公路勘查、規劃、設計、施工、養護及工程監理等單位;中咨公司等工程諮詢企業、交通工程類企業。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北京工業大學供熱通風與空調專業成立1971年,1998年教育部將專業更名為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新專業名稱的內涵與外延在傳統專業基礎上進行拓展。旨在讓學生把握供熱通風與空調的各系統,強化建築環境的要求,側重冷熱源、工質輸配、熱濕交換和環境對策。本專業畢業生能夠從事工業與民用建築環境控制技術領域的工作,具有暖通空調、燃氣供應、建築給排水等公共設施系統、建築熱能供應系統的設計、施工安裝、調試運行能力、具有制定建築自動化系統方案的能力,並具有初步的套用研究與開發能力,能夠在設計、研究、安裝、物業管理以及工業企業等單位從事技術、經營與管理工作。本專業未來可取得的職業資格有全國勘察設計註冊暖通空調工程師、全國註冊設備監理工程師。本專業1971年至2005年已畢業40個班近1000餘名畢業生,培養的學生分布於京城內外。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在2005年全國112所高校專業排名中位列第13名;2006年在全國122所院校位列全國第6名,2007年進入B+行列。
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專任教師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其中11人具有博士學位。所有教授、副教授均為本科生授課,專業實驗室總面積約1300m2,實驗室中直接用於本科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約100餘台套,能夠為本科生開設實驗項目30餘項。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和推行的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本專業所面臨的最重要,最有可為的事業,本專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專業具有較強的學科建設、師資團隊和科學研究實力,擁有國內高校同類專業中具有領先水平的教學環境和實驗條件,在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學術科研等方面不斷創新和發展。
給水排水工程
給水排水工程專業是建工學院市政工程系下屬本科專業之一,創建於1961年,是我校具有近50年辦學歷史的傳統工科專業。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特別是適應首都城市建設需要,基礎紮實、適應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給排水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水質控制工程、建築給排水工程、水健康循環、和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和水工程經濟學方面的能力,以及一定的自動控制、設備基礎、工程結構和建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並獲得較強的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從事給排水工程和環境科學技術領域方面的工程設計、規劃、科學研究、行業管理、施工與運行管理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能在設計、科研、技術諮詢、建設與管理單位,以及政府部門、環保部門、產品開發機構、工礦企業、大、中專院校等從事給排水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技術管理、技術開發、科學研究、教育與環境管理等方面工作。
市政系兩個本科專業辦學條件完備,師資隊伍結構比較合理,共有教師24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導6人、教授(研究員、教授級高工)8人、副教授13人、講師2人、工程師1人;其中14人具有博士學位,7人具有博士後經歷。45歲以下的教師約占70%,35歲以下約占15%。所有教授均為本科生授課。市政系的專業實驗室總面積約900m2,分為水質工程學、流體力學和水微生物學三個實驗室,同時“水質科學與水環境恢復工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也掛牌在本系。實驗室中直接用於本科實驗教學的儀器設備約300台套,能夠為本科生開設實驗項目40餘項。
水務工程
水務工程專業是建工學院市政工程系下屬本科專業之一。2003年教育部批准設立,2003年首次招生,至2008年已經連續招收6屆本科生。
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特別是適應首都城市建設需要,基礎紮實、適應面寬、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夠從事城市水環境保護、水環境恢復、城市水資源開發規劃與管理、城市供排水工程、建築水工程、節水產業等相關方面的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和經營管理工作,具備較全面的技術管理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研究能力的高級水務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將成為首都城市水務和環境建設與管理的主力軍,主要需求包括各部委、省、市的專業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建築設計研究院等技術部門;以及水務局、規劃局、市政工程局和各部委相關職能機構等管理部門;以及房地產開發集團、中外水務集團、環保公司、諮詢公司、大型物業管理集團等相關企業。
工程訓練中心
土建工程訓練中心包括計算機房和建築工程設計訓練基地兩部分。
計算機房(原土木系計算站)創建於1985年,同年購入Dimension-68000一台,進行科技開發,成功地移植 靜、動力分析程式SAP5,首開自籌資金建立系計算站之先河。隨著計算機科學的發展,計算站在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步堅實的步伐。
建築工程設計訓練基地始建於1998年9月,是為了加強產學研的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為建工學院所屬建築結構、建築學、建築設備(含水、暖、電)和道路與交通規劃各學科高年級本科生的綜合實習、畢業設計及研究生配合理論教學提供一個結合生產實踐的場所環境。
基地配備有各專業設計研究所需要的軟體程式和相應的資料庫與多媒體資料,使進入訓練基地的學生有機會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同時鍛鍊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方案的發展與深入、實際問題的解決和創新、專業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計算機輔助設計、施工圖的繪製等技能。
建工學院所屬各專業學科可憑藉設計訓練基地的場所進行新建和改進實踐環節。
本實驗室面積462平方米,位於基礎樓七層。儀器設備240台件,固定資產192萬元。有工作人員3名,其中副高職稱1名。實驗室主任:李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