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歷史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創建於1993年,是當今中國每年始於春季的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普遍認同,被譽為中國電影界具有國際水準的大獎。歷屆有多部獲獎影片後來在國內政府獎(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和東京、柏林、西班牙等國際電影節獲得各種獎項。“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電影前輩凌子風、著名導演謝鐵驪、謝晉等曾為大學生電影節題詞,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裡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
中國著名電影明星趙薇榮獲過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葛優獲得3次“最受大學生歡迎男演員”獎,堪稱歷年“大學生電影節”之最,“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導,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本屆電影節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審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
“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
“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美國,加拿大,英國等海外國家,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承辦單位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北京市委批准,由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由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報社、中國教育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北京廣播電視台、中國電影基金會、北京電影家協會、北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團委、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北京電視藝術家協會等單位聯合承辦,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執行承辦,自1993年起已成功舉辦21屆。她是每年度中國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風格,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大旗,樹立了不同於其他所有電影節的全新形象,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產生廣泛影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中國電影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東方衛視等100多家媒體對歷屆電影節予以深入報導。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主辦高校多所,聯辦高校百餘所;每年觀影人次逾20萬,參賽、參展影片幾乎囊括所有最新優秀國產影片。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還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專題講座、導演研究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獎項宗旨
“大學生電影節”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宗旨,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特色,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大學生電影節”還是中國青年導演初試藝聲的舞台,霍建起、張揚、金琛、施潤玖等新生代導演曾在這裡首次獲獎,最佳處女作獎和藝術創新特別獎的設立傳達出大學生們對影壇新鮮力量的期待和鼓勵。獎項影響
“大學生電影節”不但贏得電影創作者和大學生觀眾的青睞,還獲得國家廣電總局及相關政府部門的認同,在廣電部2001年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中,趙實部長兩次提到“大學生電影節”對我國電影事業及高校文化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電影節日益成為具有很大影響力的民間電影活動。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北京晨報》、《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等80餘家媒體對電影節進行系列報導,電影節閉幕暨頒獎晚會在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製作中心、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歡聚一堂》欄目、北京電視台等重要媒體多次播出,取得較大反響。舉辦方式
“大學生電影節”於每年的4月20日--5月4日之間召開。電影節組委會秘書處辦公室設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她以北京為中心,輻射全國,參賽影片幾乎囊括最新優秀國產影片,學生評審來自全國各大高校,參與人數居國內電影節之最。 電影節一般設最佳故事片、最佳導演、最佳觀賞效果、最佳男演員、最佳女演員、藝術創新特別獎等獎項,在大學生投票推選的基礎上,由大學生和青年評論家組成的評審會評定。電影節主會場設在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此外還將在北京20餘所著名大學放映參賽影片,觀影人次達20餘萬人次。“大學生電影節”還將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和專題講座等眾多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年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參賽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大學生電影節”還對大學生自己拍攝的錄像作品進行評獎。“大學生錄像作品大賽”是國內唯一面向大學生的影視文化賽事。今年的參賽片規模和評獎規模進一步擴大,參賽對象擴展到香港,關注群體成直線上升。
她是每年度中國第一個電影節,其權威性受到電影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為風格,以“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為大旗,樹立了不同於其他所有電影節的全新形象,在教育、文化和影視三界產生廣泛影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社、《中國電影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北京電視台、鳳凰衛視中文台、東方衛視等100多家媒體對歷屆電影節予以深入報導。
北京大學生電影節還舉辦專題影展、專題討論、專題講座、導演研究和社會調查等學術活動,集中學界、業界各路英豪,共同探討最新熱門影視話題。老中青導演與演員在新片首映式、影片劇組見面會、著名導演專題研討會等活動中與大學生歡聚一堂。大學生電影節不僅是大學生的電影盛會,也是電影人的青春聚會。
歷屆回顧
歷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回顧 | |||
---|---|---|---|
第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6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7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8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1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0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2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3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 | | |
影帝影后
時間 | 屆次 | 影帝 | 影后 | 最佳導演獎 |
---|---|---|---|---|
1993年 | 第01屆 | 胡亞捷《老娘土》 | 奚美娟《蔣築英》 | 未設 |
1995年 | 第02屆 | 牛振華《背靠背臉對臉》 | 丁嘉莉《無人喝彩》 | 未設 |
1996年 | 第03屆 | 李仁堂《被告山槓爺》 | 空缺 | 李少紅《紅粉》 |
1997年 | 第04屆 | 朱旭《變臉》 | 寧靜《大辮子的誘惑》 | 空缺 |
1998年 | 第05屆 | 王學圻《紅西服》 | 艾麗婭《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 張揚《愛情麻辣燙》 |
1999年 | 第06屆 | 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 陶虹《美麗新世界》 | 滕文驥《春天的狂想》 |
2000年 | 第07屆 | 姜武《洗澡》 | 江珊《說出你的秘密》 | 路學長《非常夏日》 |
2001年 | 第08屆 | 張國立《一聲嘆息》 | 袁泉《藍色愛情》 | 夏剛《玻璃是透明的》 |
2002年 | 第09屆 | 傅彪《押解的故事》 | 胡可《聊聊》 | 黃建新《誰說我不在乎》 |
2003年 | 第10屆 | 孫紅雷《周漁的火車》 | 倪萍《美麗的大腳》 | 孫周《周漁的火車》 |
2004年 | 第11屆 | 范偉《看車人的七月》 | 余男《驚蟄》 | 鄭洞天《台灣往事》 |
2005年 | 第12屆 | 夏雨《獨自等待》 | 張靜初《花腰新娘》 | 陸川《可可西里》 |
2006年 | 第13屆 | 濮存昕《一輪明月》 | 倪萍《泥鰍也是魚》 | 張元《看上去很美》 |
2007年 | 第14屆 | 李易祥《雞犬不寧》 | 斯琴高娃《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 寧浩《瘋狂的石頭》 |
2008年 | 第15屆 | 張涵予《集結號》 | 苗圃《鳳凰》、《櫻桃》等 | 馮小剛《集結號》 |
2009年 | 第16屆 | 甄子丹《葉問》 | 周迅《李米的猜想》 | 章家瑞《紅河》 |
2010年 | 第17屆 | 黃渤《鬥牛》 | 陶紅《米香》 | 王全安《團圓》 |
2011年 | 第18屆 | 葛優《趙氏孤兒》 | 范冰冰《觀音山》 | 霍建起《秋之白華》 |
2012年 | 第19屆 | 李雪健《楊善洲》 | 梁靜《星星的孩子》 | 顧長衛《最愛》 |
2013年 | 第20屆 | 黃渤《殺生》 | 顏丙燕《萬箭穿心》 | 管虎《殺生》 |
2014年 | 第21屆 | 張家輝《激戰》 | 湯唯《北京遇上西雅圖》 | 刁亦男《白日焰火》 |
2015年 | 第22屆 | 秦昊《推拿》 | 趙薇《親愛的》 陶虹《忘了去懂你》 | 讓·雅克·阿諾《狼圖騰》 |
2016年 | 第23屆 | 馮小剛《老炮兒》 | 白百何《滾蛋吧!腫瘤君》 | 賈樟柯《山河故人》 |
2017年 | 第24屆 | 張譯《追兇者也》 | 萬茜《你好,瘋子》 |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
2018年 | 第25屆 | 張震《繡春刀2:修羅戰場》 | 周迅《明月幾時有》 | 馮小剛《芳華》 |
歷屆之最
歷屆獲獎之最 | |
---|---|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和女演員 | |
葛優(4次) | 第5屆《甲方乙方》、第9屆《大腕》、第10屆《卡拉是條狗》獲得最受歡迎男演員獎;第18屆《趙氏孤兒》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
趙薇(4次) | 第11屆《天地英雄》、第14屆《夜上海》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第17屆《錦衣衛》獲得最受歡迎女演員獎;第22屆《親愛的》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
周迅(4次) | 第10屆《那時花開》、第13屆《如果愛》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第16屆《李米的猜想》、25屆《明月幾時有》獲最佳女演員獎 |
獲影帝/影后最多的男女演員 | |
黃渤(2次) | 第17屆《鬥牛》、第20屆《殺生》先後兩次獲得最佳男主角獎。 |
倪萍(2次) | 第10屆《美麗的大腳》、第13屆《泥鰍也是魚》先後兩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陶虹(2次) | 第6屆《美麗新世界》、第22屆《忘了去懂你》先後兩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獲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最多的男/女演員 | |
葛優(3次) | 第5屆《甲方乙方》、第9屆《大腕》、第10屆《卡拉是條狗》 |
趙薇(3次) | 第11屆《天地英雄》、第14屆《夜上海》和《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第17屆《錦衣衛》 |
獲獎最多的導演(一次最佳男主角、三次最佳導演、三次最受歡迎導演、兩次最佳影片) | |
馮小剛 | 第11屆《手機》、第12屆《天下無賊》、第18屆《唐山大地震》《非誠勿擾2》獲最受歡迎導演獎, 第15屆《集結號》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第20屆最佳影片《一九四二》﹑第23屆獲最佳男演員獎(《老炮兒》)、第24屆憑《我不是潘金蓮》、第25屆《芳華》三次獲得最佳導演獎。 |
最年長的獲獎者 | |
謝晉 | 第9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電影傑出貢獻獎,79歲 |
獲獎三次獎項的演員 | |
馮鞏(3次) | 第6屆《沒事偷著樂》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第12屆自編、自導、自主演電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獲最佳喜劇片獎和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第14屆《別拿自己不當幹部》獲最受歡迎導演獎 |
第一位獲獎的外國人 | |
讓·雅克·阿諾 | 2015年第22屆憑《狼圖騰》獲得最佳導演獎,這是大學生電影節史上第一位獲獎的外國人。 |
獲得兩次獎項的演員及導演 | |
王學圻 | 第5屆最佳男演員獎《紅西服》、 第9屆電視電影最佳演員獎 《刑警張玉貴的隊長生活》 |
寧靜 | 第4屆最佳女演員獎《大辮子的誘惑》、第5屆最受歡迎女演員獎《紅河谷》 |
徐帆 | 第6屆《不見不散》、第7屆《沒完沒了》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濮存昕 | 第7屆《洗澡》最受歡迎男演員、第13屆《一輪明月》最佳男演員 |
潘粵明 | 第7屆《非常夏日》獲最佳新人獎、第9屆《情不自禁》獲電視電影最佳男演員獎 |
徐靜蕾 | 第9屆《開往春天的捷運》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第14屆《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最受歡迎導演獎 |
倪萍 | 第10屆 《美麗的大腳》、第13屆《泥鰍也是魚》獲最佳女演員獎 |
陳坤 | 第11屆《戀愛中的寶貝》、第14屆《雲水謠》獲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夏雨 | 第12屆《獨自等待》獲最佳男演員獎、第13屆《上海倫巴》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余男 | 第11屆《驚蟄》獲最佳女演員獎、第15屆《雙食記》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范偉 | 第11屆《看車人的七月》獲最佳男演員獎、第16屆《即日啟程》獲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張靜初 | 第12屆《花腰新娘》獲最佳女演員獎、第16屆《紅河》獲最受歡迎女演員獎 |
葉偉信 | 第16屆《葉問》、第17屆《葉問2》獲最受歡迎導演獎,也是唯一蟬聯該獎項的導演。 |
文章 | 第18屆《海洋天堂》、第19屆《失戀33天》最受歡迎男演員獎,也是唯一蟬聯該獎項的男演員。 |
陳可辛 | 第13屆《如果愛》、第19屆《武俠》最受歡迎導演獎 |
黃渤 | 第17屆《鬥牛》、第20屆《殺生》最佳男主角獎 |
管虎 | 第20屆《殺生》最佳導演、第21屆《廚子戲子痞子》最受歡迎導演獎 |
陶虹 | 第6屆《美麗新世界》、第22屆《忘了去懂你》先後兩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
張涵予 | 2008年第15屆憑《集結號》獲得最佳男演員獎,2017年第24屆憑《湄公河行動》獲得最受歡迎男演員獎。 |
獲獎最多的影片 | |
《三毛從軍記》:第一屆最佳故事片獎,最佳觀賞效果獎,藝術創新特別獎 | |
《不見不散》:第六屆最佳觀賞效果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
《周漁的火車》:第十屆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受大學生歡迎女演員獎 | |
《集結號》:第十五屆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 |
全球電影大獎
國家 | 電影大獎 |
---|---|
中國 | 金雞百花獎 |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珠海電影節|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台灣金馬獎|中國長春電影節|香港電影雙周刊評獎|中國電影世紀獎 |
美國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金酸梅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美國電影學會獎 |
法國 | 法國凱撒電影獎|坎城國際電影節 |
新加坡 |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
韓國 | 百想藝術大獎 |釜山國際電影節| 青龍電影節|大鐘獎 |
日本 | 日本電影學院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旬報獎 |
俄羅斯 |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
阿根廷 |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
英國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 |
義大利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瑞士 |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蒙特婁國際電影節 |
歐洲 | 歐洲電影獎 |
埃及 | 開羅國際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