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宗旨
舉辦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旨在通過兩岸三地電影人及影評人的交流,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促進電影評論與電影生態的良好互動。華語電影傳媒大獎以“深度開掘、銳意進取”作為評選宗旨。
該獎聯合中國30多家實力媒體,目的在於“集合南方影評的力量,利用南方的學術影響,為電影文化架築一個獨立健康、視野開闊的平台,是中國唯一將公映的華語影片全部納入視界的電影獎項,促成電影評論與電影製作及傳播的良好互動”。
獎項影響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堅持走專業路線和民間路線相結合的評獎模式,以評審的獨立性、權威性和優質媒體獨到的專業眼光,得到了更多電影界業內人士的認可,同時也在普通影迷心中產生了重大影響,提高了“大眾傳媒的公信力”。正逐漸在華語電影界確立廣泛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12位評審均為國內較有影響的影像工作者,是一個由傳媒和影評人評選的純粹獎項,因而獎項的評定更偏重於影片的思想深度,以及對新銳影片的關注,凸顯傳媒對電影犀利、敏銳的觸覺,以其評審的權威性和媒體獨有的專業眼光,在華語電影界確立了廣泛的影響力。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在中國電影獎項中特立獨行,成為一種響亮、獨立的聲音,一股清新、勃發的力量,它不僅引起華語界電影人的高度關注,更讓媒體矚目。在同行媒體心目中,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一個新興的評獎系統,一方面是強勢傳媒充分調動媒體資源,從而對自身優勢的主動鞏固和強化;一方面也是第一次把民間影視人的專業精神、專業素養,推向中國國內電影評獎標準的前台。
獎項評審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由來自內地、香港及台灣的知名電影文化工作者和影評人共同參與評審,包括:香港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舒淇多年擔任該獎評審團主席;香港國際電影節總經理李焯桃、香港金像獎主席文雋、台灣金馬獎前主席王曉祥、秘書長王清華以及羅卡、焦雄屏、林奕華、梁良、鄭洞天、郝建等知名電影人和電影文化工作者均為該獎評審。賈樟柯擔任過該獎第三屆內地評審團主席。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是國內惟一將內地和港台電影作品同時納入視野的電影評選活動,它不採取一般電影獎項通用的報名參選方式,而是規定凡當年公映的所有華語電影作品均自動入圍當屆候選作品。
該獎每年年初在中國各地舉行七場以上評審討論會,並將評審投票討論結果公開刊布,對待評審流程相當審慎。
評審流程
每年初,由內地、香港、台灣三地評審分別對上年當地公映的華語片進行投票討論,在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男/女配角、最佳新演員9個獎項中提出3個候選者,即初選中國內地、香港、台灣三地各有一份提名名單,綜合即為首輪提名結果;第二輪評審在每個獎項的首輪提名中選出3個候選者,得到終審候選名單;第三輪評審負責從二輪評審結果中選出每個獎項最終的獲獎者。獎項獎座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獎座是銅鑄的“跑步小金人”,由廣州木雕藝術家許冰設計。“小人”甩開雙臂,提腿向前邁步,相當有動感。據許冰介紹,這是一個呈現“追趕”姿態的男性人體,也表達了“向前”的積極狀態。整座“小人”的線條剛勁有力,關節和肌肉呈現相對粗糙的稜角,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女性人體的流線型設計截然不同。許冰希望用一個結實剛強的形體去表現“力度”,也體現傳媒獎評選過程的紮實和說服力。
歷界獲獎名單
第一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一一》最佳導演:李安(《臥虎藏龍》)
最佳男演員:梁朝偉(《花樣年華》)
最佳女演員:張曼玉(《花樣年華》)
最佳攝影:李屏賓、杜可風(《花樣年華》)
最佳編劇:游乃海(《槍火》)
十佳電影:《花樣年華》、《臥虎藏龍》、《順流逆流》、《槍火》、《蘇州河》、《朱麗葉與梁山伯》、《細路祥》、《榴槤飄飄》、《無人駕駛》、《一一》。
第二屆
內地部分最佳電影:《誰說我不在乎》
最佳導演:寧瀛(《夏日暖洋洋》)
最佳男演員:葛優(《大腕》)
最佳女演員:呂麗萍(《誰說我不在乎》)
港台部分
最佳電影:《一一》
最佳導演:楊德昌(《一一》)
最佳男演員:胡軍(《藍宇》)
最佳女演員:梅艷芳(《男人四十》)
票選部分(網友投票選出,由《南方都市報》與網易合作評選)
最受歡迎華語電影:《藍宇》
最受歡迎男演員:胡軍(《藍宇》)
最受歡迎女演員:梁詠琪(《我的兄弟姐妹》)
第三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內地部分最佳電影:《尋槍》
最佳導演:田壯壯(《小城之春》)
最佳男演員:姜文(《尋槍》)
最佳女演員:黃素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
最佳處女作:《尋槍》(導演陸川)
最受歡迎電影:《英雄》
最受歡迎男演員金獎:姜文(《尋槍》)
最受歡迎男演員銀獎:孫海英(《美麗的大腳》)
最受歡迎男演員銅獎:耿樂(《開往春天的捷運》)
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徐靜蕾(《我愛你》、《開往春天的捷運》)
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呂麗萍(《假裝沒感覺》)
最受歡迎女演員銅獎:劉璇(《我的美麗鄉愁》)
港台部分
最佳電影:《美麗時光》
最佳導演:張作驥(《美麗時光》)
最佳男演員:黃秋生(《想飛》、《無間道》)
最佳女演員:李心潔(《見鬼》、《想飛》)
最佳處女作:《夢幻部落》(導演鄭文堂)
最受歡迎電影:《無間道》
最受歡迎男演員金獎:劉德華(《無間道》、《金雞》)
最受歡迎男演員銀獎:梁朝偉(《英雄》、《無間道》)
最受歡迎男演員銅獎:黎明(《三更之回家》)
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張柏芝(《河東獅吼》)
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張曼玉(《英雄》)
最受歡迎女演員銅獎:Twins(《這個夏天有異性》《一碌蔗》)
第四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內地部分最佳電影:《卡拉是條狗》
最佳導演:路學長(《卡拉是條狗》)
最佳編劇:徐靜蕾(《我和爸爸》)
最佳男主角:葛優(《卡拉是條狗》)
最佳女主角:章子怡(《紫蝴蝶》)
最佳男配角:胡坤(《我和爸爸》)
最佳女配角:李勤勤(《卡拉是條狗》)
最佳新導演:徐靜蕾(《我和爸爸》)
港台部分
最佳電影:《無間道2》
最佳導演:杜琪峯(《PTU》)
最佳編劇:韋家輝、游乃海、歐健兒、葉天成(《大隻佬》)
最佳男主角:劉德華(《大隻佬》)
最佳女主角:張柏芝(《忘不了》)
最佳男配角:廖啟智(《無間道2》)
最佳女配角:惠英紅(《妖夜迴廊》)
最佳新導演:李康生(《不見》)
最受歡迎獎項
傳媒評審團獎:《手機》
內地最受歡迎電影:《手機》
內地最受歡迎男演員:葛優、姜文、劉燁(分別為金、銀、銅獎)
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范冰冰、徐靜蕾、趙薇(分別為金、銀、銅獎)
港台最受歡迎影片:《無間道3》
港台最受歡迎男演員:梁朝偉、劉德華、黃秋生(分別為金、銀、銅獎)
港台最受歡迎女演員:張柏芝、蔡卓妍、吳君如(分別為金、銀、銅獎)
第五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德拉姆》最佳導演:田壯壯(《德拉姆》)
最佳編劇:黃黎明、王小棣(《擁抱大白熊》)
最佳男主角:方中信(《旺角黑夜》)
最佳女主角:劉若英(《天下無賊》)
最佳男配角:張兆輝(《柔道龍虎榜》)
最佳女配角: 白靈(《三更之餃子》)
最佳新導演:彭文淳(《歌舞中國》)
最佳新演員:洪顥瑄(《擁抱大白熊》)
傳媒評審團特別大獎:《麥兜鳳梨油王子》
傳媒主編推薦大獎——年度傑出電影 :《天下無賊》
傳媒主編推薦大獎——年度傑出電影人 :劉德華
第六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影片:《黑社會》
最佳導演:顧長衛(《孔雀》)
最佳男主角:梁家輝(《黑社會》)
最佳女主角:張靜初(《孔雀》)
最佳男配角:姚安濂(《青紅》)
最佳女配角:林家宇(《月光下,我記得》)
最佳新導演:李玉(《紅顏》)
最佳新演員:馮礫(《孔雀》)
最佳編劇:李檣(《孔雀》)
卓越貢獻大獎:李翰祥
第七屆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瘋狂的石頭》
最佳編劇:張承、岳小軍、寧浩(《瘋狂的石頭》)
最佳導演:寧浩(《瘋狂的石頭》)
最佳男主角:富大龍(《天狗》)
最佳女主角:金雅琴(《我們倆》)
最佳男配角:黃渤(《瘋狂的石頭》)
最佳女配角:陸弈靜(《深海》)
最佳新導演:吳彥祖(《四大天王》)
最佳新演員:宮哲(《我們倆》)
評審團獎:杜琪峯(《放·逐》、《黑社會以和為貴》)
百家傳媒致敬大獎——年度傑出電影人:劉德華
百家傳媒致敬大獎——年度傑出電影:《三峽好人》
第八屆
最佳影片:《圖雅的婚事》
最佳導演:許鞍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最佳編劇:韋家輝、歐健兒(《神探》)
最佳男主角:張涵予(《集結號》)
最佳女主角:余男(《圖雅的婚事》)
最佳男配角:王硯輝(《光榮的憤怒》)
最佳女配角:陳冲(《太陽照常升起》)
最佳新導演:陳懷恩(《練習曲》)
最佳新演員:湯唯(《色|戒》)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陳冲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集結號》
第9屆
最佳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編劇:蔡宗瀚、林書宇《九降風》
最佳男主角:范偉《耳朵大有福》
最佳女主角:周迅《李米的猜想》
最佳男配角:王學圻《梅蘭芳》
最佳女配角:陳麗雲《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新導演:張猛《耳雜大有福》
最佳新演員:潘親御《囧男孩》
百家傳媒致敬電影人:許鞍華
百家傳媒致敬電影:《千鈞一髮》
第10屆
最佳電影:《不能沒有你》
最佳導演:戴立忍《不能沒有你》
最佳新導演:岸西《親密》
最佳編劇:麥兆輝、莊文強《竊聽風雲》
最佳男主角:陳文彬《不能沒有你》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心魔》
最佳男配角:高捷《一席之地》
最佳女配角:陸弈靜《一席之地》
最佳新演員:李家濠《永久居留》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韓三平、黃建新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風聲》
第十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新世紀十年行業貢獻獎: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新世紀十年十佳電影:《一一》、《花樣年華》、《臥虎藏龍》、《集結號》、《瘋狂的石頭》、《無間道》、《麥兜故事》、《三峽好人》、《天水圍的日與夜》《風聲》
新世紀十年十佳新銳明星
最具人氣男演員:黃曉明
最具才華男演員:吳彥祖
最具實力男演員:黃渤
最佳全能男演員:謝霆鋒
最佳飛躍男演員:王寶強
最具人氣女演員:桂綸鎂
最具實力女演員:余男
最具才華女演員:秦海璐
最佳全能女演員:李心潔
最佳飛躍女演員:李冰冰
第十一屆
主單元獎項:最佳電影《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導演姜文《讓子彈飛》
最佳男主角葛優《讓子彈飛》
最佳女主角湯唯《月滿軒尼詩》
最佳男配角馬如龍《艋舺》
最佳女配角李濱《玩酷青春》
最佳新導演鈕承澤《艋舺》
最佳編劇張作驥《當愛來的時候》
最佳新演員李亦捷《當愛來的時候》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獎項: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讓子彈飛》
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葛優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獎項: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電影《讓子彈飛》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男演員黃曉明《趙氏孤兒》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女演員楊千嬅《志明與春嬌》
觀眾票選最受矚目表現薛凱琪《分手說愛你》
澳門電影獨立精神獎
拍板視覺藝術團創辦人楊佑
歷屆之最
歷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獲獎之最獲最佳導演獎最多的:杜琪峯(3次)
杜琪峯 分別於2004年第4屆《PTU》、2012年第12屆《奪命金》、2014年第14屆《毒戰》三度獲得最佳導演獎。
獲獎最多的導演(3次)
許鞍華 2008年第8屆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2009年第9屆憑《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最佳導演獎,也是唯一一位蟬聯兩屆最佳導演獎的導演,而且是一名女導演,同時還於第9屆獲得百家傳媒致敬電影人獎。
獲獎最多的男演員(5獎)
葛優 2002年第2屆憑《大腕》、2004年第4屆憑《卡拉是條狗》、2011年第11屆憑《讓子彈飛》先後三次獲得最佳男主角,其中第4屆還憑《卡拉是條狗》獲得了最佳歡迎男演員金獎、2011年第11屆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獎。
獲得最佳女主角最多的女演員:章子怡(2次)
章子怡 先後於2004年第4屆《紫蝴蝶》、2014年第14屆《一代宗師》兩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獲獎最多的女演員:徐靜蕾(4次)
徐靜蕾 2004年第4屆憑《我和爸爸》獲得最佳編劇、最佳新導演、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銀獎三項大獎,同時還獲得本屆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在此之前還於2003年第3屆憑《我愛你》、《開往春天的捷運》內地最受歡迎女演員金獎,堪稱大滿貫獲得者。
獲得兩次獎項的女演員
惠英紅 2004年第4屆憑《妖夜迴廊》獲得最佳女配角獎、2010年第10屆憑《心魔》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陸弈靜 2007年第7屆憑《深海》、2010年第10屆憑《一席之地》兩獲最佳女配角獎。
陳冲 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同時還獲得百家傳媒年度致敬電影人獎
湯唯 2008年第8屆憑《色戒》獲得最佳新演員獎、2011年第11屆憑《月滿軒尼詩》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趙薇 2004年第4屆憑《玉觀音》和《綠茶》獲得最受歡迎女演員、2015年第15屆憑《親愛的》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全球電影大獎
國家 | 電影大獎 |
---|---|
中國 | 金雞百花獎 |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大眾電影百花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香港電影金像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中國珠海電影節|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獎|香港電影金紫荊獎|台灣金馬獎|中國長春電影節|香港電影雙周刊評獎|中國電影世紀獎 |
美國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奧斯卡金像獎|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金酸梅獎|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美國影評人協會獎|美國電影學會獎 |
法國 | 法國凱撒電影獎|坎城國際電影節 |
新加坡 |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 |
韓國 | 百想藝術大獎 |釜山國際電影節| 青龍電影節|大鐘獎 |
日本 | 日本電影學院獎|東京國際電影節|日本電影旬報獎 |
俄羅斯 |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
阿根廷 |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
英國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墨爾本國際電影節|澳大利亞悉尼國際電影節 |
義大利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國際電影節 |
德國 | 柏林國際電影節 |
瑞士 |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
加拿大 | 蒙特婁國際電影節 |
歐洲 | 歐洲電影獎 |
埃及 | 開羅國際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