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裝相聲

化裝相聲以說來表演為主。而小品就是小的戲劇,除了說還有動作,場景相聲,中國北方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喜劇性曲藝藝術。含有相聲藝術因素的文學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俳優,後來經過複雜曲折的發展歷程,吸收了眾多的藝術營養。

概念

化裝相聲,也稱化妝相聲,是以說來表演為主的曲藝形式。

化裝相聲和小品的區別

化裝相聲以說來表演為主,而小品就是小的戲劇,除了說還有動作,場景相聲,中國北方曲種。以語言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種喜劇性曲藝藝術。含有相聲藝術

化裝相聲化裝相聲

因素的文學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時的俳優,後來經過複雜曲折的發展歷程,吸收了眾多的藝術營養,如魏晉時的笑語、唐代參軍戲以及宋金雜劇里滑稽含諷的表演等,明代稱為“象聲”的隔壁戲和笑話藝術的普及,都孕育了相聲的誕生。至於兼備說、學、逗、唱藝術形式的相聲形成於何時 ,已難以確考 ,但至遲不晚於18世紀中葉 (清乾隆時期)。最初流行於北京和天津地區,以後逐漸遍布大江南北,成為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藝術。 相聲的特點是寓莊於諧,即運用輕鬆詼諧的形式表現嚴肅的主題。它的特殊表現手段“包袱”,是根據促使人們發笑的心理作用和藝術手法而組織起來的笑料。諷刺是相聲的主要藝術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撻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諷刺人們的落後現象,亦能歌頌真善美。所以,干預生活,評議時政是相聲的優良傳統。1949年後,成立了北京相聲改革小組,剔除傳統相聲的不健康成分,使語言更加淨化,更好地發揮它幽默多變 、含蓄精練 、樸實高尚 、明 快犀利的藝術特長。相聲表演方式分單口、對口 、群活3種 ,這幾種藝術形式具體運用時可以時有交叉。一段相聲,由“墊話兒”、“瓢把兒”、“活”、“底”幾個部分組成,即是常見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聲登上舞台後,作為並不固定即興的“墊話兒”已不多使用 ,於是“ 瓢把兒 ”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聲的主要內容;“底”則是用以結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現存傳統相聲約300餘段,其中,單口如《連升三級》、《糊塗縣官》等,對口如《改行》、《歪批三國》、《戲劇雜談》等,群活如《扒馬掛》、《四字聯音》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記》、《買猴兒》等,更獲得人們的喜愛。在相聲藝術的發展中,朱紹文李德錫焦德海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貢獻。 小品 short and simple theatre creation 最短小的戲劇作品。又稱戲劇小品。在種類上可分為話劇小品、戲曲小品和電視小品等。最初是一種用來進行表演和導演基礎訓練的形式。如表演訓練中的單人小品、交流小品、集體小品、生活觀察小品,導演訓練中的事件小品、畫面小品、音響小品、成語小品、主題小品等。目的在於通過這些不同的練習,使開始學習表演或導演的學生掌握表演和導演的最基本元素。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舞台演出或利用電視進行轉播的演出形式,成為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品種。 小品的特點是小,但它仍應具有戲劇作品主要的因素 。它應該有一個中心的事件;有矛盾衝突,而且一般來說矛盾衝突應該有開始,有發展,有高潮,有結束;同時還要有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由於小品的篇幅小,演出的時間一般在15分鐘左右,所以要求事件比較單純,主題明確,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簡練、生動、幽默。小品雖然短小,但仍然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去開掘生活中國小農具的種類和用途修剪綠籬牆、草坪的內涵,真實、深刻地去反映和評價生活,並揭示出深刻的思想與哲理,塑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小品亦可有不同的風格體裁。如喜劇小品、正劇小品、悲劇小品、荒誕小品等。在中國舞台與電視中的小品大多是喜劇小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