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又名譙樓。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鐘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化州鼓樓顯示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高超的建築技藝。 化州鼓樓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占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中廳有為捐款百元懼上的個人、單位刻制的專碑、光榮榜;兩側廂房放置圖片、報刊、圖畫、照片、詩聯等到。樓頂加建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

基本信息

概況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鼓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值得大家細加考究。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鐘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占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樓頂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是縣重點保護文物單位。

歷史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為明代嘉靖二十七年州守傅昂始建,迄今已四百餘載,經清康熙五年知州邱宗文、乾隆十二年知州楊芬、民國二十三年縣長梁慶翔三次修葺,因年久失修、風雨剝蝕,樓宇破舊不堪。為保護此古樓,縣委書記陳杰文、縣長吳瑞福倡議各界鼎力襄助,籌款二十九萬,由南油工程師王赤?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宋旺振設計,縣建築公司於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開基重建,一九八七年一月十八日竣工。重建之鼓樓改土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門樓擴寬二米,樓體升高一米,建築面積增加三十九平方米,其閗拱四廊紅牆碧瓦重檐翹角一依往昔,既保持石建築之特色又展現時代風姿。鼓樓原為報信報時之所,如今重建旨在鑑古知今,激勵後人,是以為記,是一座體現明代建築風格的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