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囤積症

動物囤積症

動物囤積症,是囤積症的一種,屬於心理疾病的範疇,患者表現為喜歡收養寵物,以致囤積了超乎常理數量的寵物,但是卻無法給予它們適當的照顧。動物囤積者以單身、老年婦女、獨居、社會經濟地位低下者為主。

簡介

動物囤積症動物囤積症

動物囤積症(英語:animal hoarding)系指在一定範圍內囤積了超過一般常見數量之動物,卻沒有能力安置照料這些動物。而之所以採用“囤積”(hoarding)一詞而非“收集”(collecting),是因為後者的行為是基於興趣,而前者的行為帶有病態成份。這種囤積症為虐待動物之行為,但更精確來說可被視為一種精神病的症狀。患者強烈依賴他們的動物,完全無法容忍讓動物離去。他們通常無法理解自己這種不提供動物適當照料之方式,已經是傷害動物了。患者傾向於相信他們有提供這些動物足夠的照顧。美國動物虐待防治協會成立一個“囤積防治小組”,和患者一起行動,目標是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觀念,僅照顧適當數量的動物,以確保這些動物能健康生活。

表現

動物囤積症患者囤積了超乎常理數量的寵物,但是卻無法給予它們適當的照顧。動物囤積研究協會的統計指出,大部分動物囤積者的特徵是:單身、老年婦女、獨居、社會經濟地位低下。

1、動物夥伴的數量超乎常理。

2、無法提供動物甚至最低標準的營養、衛生、庇護、醫療照顧,以致動物飢餓、生病或死亡。

3、否認自己無法提供動物最低限度的照顧,並否認這種行為對動物、家庭、居住者造成不良影響。

除了囤積病行為以外,在DSM-IV(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中也將其與強迫症及強迫性人格病患(Obsessive–compulsivepersonalitydisorder)列為相關。此外,動物囤積可能跟成癮、失智症、甚至妄想症有關。

鑑別

囤積症患者和飼育家(breeder)不同,飼育家通常以大量動物作為經營事業的主力;然而這區別可能曖昧不清,因為有些患者之前即為飼育家,只是之後停止販賣以及照顧它們的動物。也有些患者則對外宣稱自己是飼育家,藉此安慰自己作為心理防衛機制,或希望藉此在別人之前搶先干預動物的處置,以防止這些動物被人道毀滅。塔夫斯大學的動物以及公共政策中心主任蓋瑞·帕戳涅克,定義動物囤積即為“以病理學觀點為強迫自己的行為,藉此行為滿足擁有以及控制動物之需求,卻無法認知動物因此而受苦”。根據另一篇研究表示,患者“無法供應動物適量食物、飲水、清潔、醫療,……,拒絕承認自己無法供應適當照顧。”

調查數據

2014年5月號的《動物福利》(AnimalWelfare),刊載了西班牙首篇關於動物囤積行為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囤積者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63%;24起案例中,有21起是獨自居住;正如過去的研究,絕大多數的囤積者屬於社會孤立者,且所有人均表示自己經濟困頓;囤積者基本不認為囤積動物的行為有何問題,無法理解這種不當照料等同虐待,承認自己漠視動物福利的只有1起。

美國的研究者指出:動物囤積者強調說他們對動物給予了全身心的愛,“從不懷疑,絕不批評”。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寵物當成人來看待,而自己則搖身一變,變成那些飽受痛苦和冷遇的動物們的保護神。

在美國,動物囤積症的發掘,正是源於動物保護者對飼養過量寵物導致寵物受虐待的不滿。他們把動物囤積者送上法庭,其中不少囤積者因觸犯虐待動物的法律受到處罰。2008年,澳大利亞一對至少飼養了120隻狗的夫婦被控虐待犬只獲得11項罪名,之後,夫婦倆即失蹤,而當局發布了通緝令。

病例

香港動物囤積症患者被判刑

2013年10月11日,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貓痴”、前寵物店主租用700呎單位,安置寵物店倒閉後遺留下的60隻貓狗,大部分貓狗斷水斷糧,存活的貓均染病。她早前承認虐畜等罪名,2013年10月10日被判囚6個月、緩刑3年,以及罰款7萬元(港幣下同)。裁判官斥被告“日後也沒有資格與動物為伴”,表明要向公眾發出清晰信息,被告的行為不能容忍。主任裁判官練錦鴻斥被告俞詠詩雖是出於愛心才飼養動物,她卻令逾50條生命置身於惡劣的環境,有的更被人道毀滅,斥責她不知道動物所受到的痛苦,形容她的所作所為“令人厭惡和噁心”,“日後也沒有資格與動物為伴”。辯方求情時透露,被告的感化報告和心理報告顯示,她愛護動物,就連生病的動物亦會同樣照料,但因為寵物的數量超出她可應付的範圍,才會發生這次事件。

多姿融現象

在上海,有一位聲名遠揚的“救貓英雄”、上海“十大真情故事”排名第一的女主角——多姿融(別名)。然而探究“真情”、“愛心”背後的細節,卻會發現讓人不可理喻甚至毛骨悚然的事實。比如,她從一個曾經極愛乾淨的女孩變成一個澡也不洗的邋遢女人,過著“一般人一天也過不下去”的日子。比如,她一個人就把截車解救的840隻貓留下,而在家裡貓滿為患、大量死亡的時候,她又截留了一車480隻貓收養。比如,她並不歡迎外界領養她的貓,甚至在一位“貓友”動了她一隻被籠子夾住的貓時,打了這位“貓友”一耳光。比如,她一邊抱起一隻渾身塗滿紫藥水的病貓親吻不已,另一邊卻對家裡“屍橫遍野”的死貓視而不見。

玉林狗肉節事件

愛狗大媽愛狗大媽

在2014年的玉林狗肉節風波中出現幾位“愛狗大媽”,她們為救狗賣房散財、決裂家人。有人被她們的“愛心”感動,有人嘲諷她們“神經病”。有媒體質疑她們具有動物囤積症的表現。理由是,她們的資料相似:1、她們都說自己是因為偶然的機會與狗結緣,塑造了一種“命中注定”的感覺,並且強調自己和狗之間可以“通靈”,比如其中一位說“那年冬天,一條流浪狗在窗外狂叫,我出去看,兩個小偷在撬我的火鍋店的門。狗衝上去,咬住小偷的褲腿。從此,我每天給它餵食。它每天送我上班,接我下班”。2、她們為了養狗傾家蕩產,勉力維持,生活困頓,卻也無怨無悔。3、她們因養狗與家人鬧翻,或者本就是沒有配偶的獨身女人。4、她們養狗的數量多得讓人咋舌。5、她們主動去收集狗,其中一位在玉林購買幾條狗之後執意要帶回重慶撫養。6、她們都認為狗在她們那裡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比如說“從來沒有讓這些‘孩子們’餓著”……

儘管媒體之前的報導都是突出她們“愛心”的一面,但上述資料已經顯現出矛盾:一個窮困潦倒的獨身女人,可能同時照顧好幾百甚至上千隻狗嗎(根據國外相似案例,養狗上百隻已經無法避免疾病肆虐和大量死亡)?所以高度懷疑她們就是“動物囤積者”。並且,雖然案例顯示無論男女、老少、已婚未婚或寡居、專業人士或白領上班族甚至於獸醫,都曾做出動物囤積的行為,但上述“愛狗大媽”的個人特徵,最具有動物囤積者的普遍性:單身、老年婦女、獨居、社會經濟地位低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