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儲物癖(hoarding),又稱強迫性儲物症、囤積症、科利爾兄弟綜合症,患有此病的人害怕扔掉東西,瘋狂地儲藏物品,是一種心理疾病。據統計,在美國,有一百多萬人患有這種疾病。這些人不光是邋遢,大多數時候,凌亂不堪只是更深層次的行為問題的結果,而這種行為問題有時會和強迫症有關。老年痴呆症、抑鬱症、注意力缺失症和腦損傷,以及遭受重大生活挫折的人群可能也有這種情況。
病因
遺傳
強迫性儲物症有明顯的遺傳性。與患者有血緣關係的人罹患此病的幾率較大,特別是患者的直系親屬中出現另一名患者的可能性很大。專家的解釋是,這種病可能是基因性的,也可能是模仿家庭內部行為的結果。從生物進化的角度講,強迫性儲物是動物與生俱來的遺傳能力。儲物本領越強它們才越具備進化的能力。
大腦異常
有心理學家認為這和大腦中負責決斷與注意力的區域有關:也許他們是因為無法判斷這些東西是不是該扔掉,所以就決定乾脆都存著。
缺乏正常社交生活
對於儲物癖的成因,現今沒有太好的解釋,研究者普遍認為這與缺乏正常的社交生活相關,患者需要通過不停地“收藏”來提高自己的“內涵”,以增加自我滿足感、保存回憶等等。
症狀
儲物癖患者是一種極度狂熱的“收藏控”。這種收藏不同於古玩收藏、打火機收藏。得了儲物癖的人,往往性格比較怪僻,不擅長與人打交道,只喜歡跟他們收集的垃圾在一起。
儲物癖的萌芽一般是在青春期的時候形成的。因為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通常不允許小孩自己保管東西,所以等到有機會保管東西時,就會報復性地收集。一般儲物癖正式成癮是在20到30歲左右,到了60歲的時候會達到巔峰。
一些儲物癖患者深知自己的行為非常不好,但是他們仍然不停地收集新東西,並且拒絕丟棄任何舊的東西。因為有儲物癖的人認為一切東西“都有用得到的時候”。
鑑別
與收藏者的區別
儲物癖和收藏者最主要的差別有三方面:
1、他們會瘋狂地收集自己完全不需要的東西,甚至是各種垃圾。
2、儲物癖患者不會丟棄任何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比如過期的牛奶,吃剩的餅乾盒等。
3、儲物癖患者無法將自己的“收藏品”有效分類,只能將它們雜亂無章地堆在一起。
4、患了儲物癖的人,他們除了漫無目的地囤積東西外,有些時候還會專注於收集某一樣單獨的東西,比如書、數碼產品、杯子、花瓶、梳子甚至動物等等。
與強迫症相鑑別
有儲物癖的人,從病理上來說,實際是一種有著儲備囤積物質的強迫症。 但並不是所有的儲物癖都可以用強迫症來解釋。
表面看強迫性儲物與強迫症相近似,因為強迫症的行為特徵有強迫性清洗、強迫性儀式動作、強迫性檢查和強迫性計數等,所以,有人自然將強迫性儲物歸結為強迫症範疇,甚至連一些專業人士也含糊不清。其實,強迫性儲物與強迫症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1、強迫症及強迫性儲物的共同特點:它們都喜歡待在自己的堆積物中,無法用抗抑鬱藥物進行治療。
2、強迫症及強迫性儲物的區別:
(1)、症狀區別
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兩者的衝突,導致病人緊張不安,十分痛苦。而強迫性儲物患者沒有這種痛苦,他們的精神集中在刻意搜尋自己需要的東西並如何處置它們。
從疾病的角度講,強迫性儲物要比強迫症嚴重得多,強迫性儲物患者均嚴重缺乏決斷的能力。他們無法決定自己該做什麼,所以每天都給自己準備好多不同的計畫,他們的思想總是游移在徘徊與選擇之中。即使他們拿到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是將它存於何處?又會猶豫不決。尤其是保存他們特別喜歡的東西,半天時間內都可能拿不準主意。最後很可能分解開來,分別存在幾個地方。
(2)、大腦差異
正電子放射X線體層照相掃描也顯示,強迫症患者的大腦和強迫性儲物患者的大腦差異較大。強迫性儲物患者大腦中部掌管人的決策和注意力的帶狀腦回活性較低,而強迫症患者則沒有這個特徵,他們大腦中對危險、污染和命令發生反應的部分過度活躍。
治療
儲物癖患者拒絕改正,甚至不承認自己有這個問題。他們不希望干涉年邁的父母或長大的兄弟姐妹的生活,但他們擔心這樣會導致安全方面的風險惡化。有些人也聽夠了專家要求對囤積者保持耐心和理解的建議。
家屬的配合
一旦家庭成員出現儲物癖傾向,首先需要到醫院檢查,排除腦部的器質性病變。
強迫性儲物患者的家屬,切勿急躁,更不要斥責病人或把他們揀來的東西粗暴地扔掉。因為這樣不僅對病人毫無益處,反而會刺激他們的逆反心理,加快儲物的速度。善意的交流、溝通,不厭其煩地告訴他們自己的行為的確給別人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特別是接受治療的患者,家人的愛心和耐心顯得至關重要。
捐贈物品法
美國全國慢性失范研究組織(National Study Group on Chronic Disorganization)主席、新墨西哥州的Kit Anderson試圖通過承諾不拋棄,甚至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不碰囤積者的任何物品來取得他們的信任。雖然開始進展緩慢,但這個過程最終會加快:一個技巧是找到捐贈囤積者關心的物品的辦法,尤其是如果他是因失去親人感到悲痛而囤東西的話;另一種方法是讓囤積者收集同一類別的所有物品,然後決定他到底需要多少。但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時間,職業組織者的收費從每小時45美元到200美元不等。
增加社會交往
儲物癖患者應多參加社交活動,建立新的朋友圈子,充實自己的生活。
藥物治療
心理學家建議,讓囤積者進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評估,以幫助了解驅使這種行為的可能原因。有時,抗抑鬱藥也會有用,或至少可以減輕與擁有的物品分手帶來的一些痛苦。
專家目前(2013年)正在嘗試用治療注意力缺乏症的刺激療法對強迫性儲物症進行治療,同時使用利他林和提高認知功能的藥物。這些藥物本是治療早老性痴呆的,可對提高強迫性儲物患者的注意力很有幫助。連續接受上述治療後,已使67%的患者的病情得到明顯減輕。
影響
一些人認為,強迫性儲物是對孩子的一種虐待。除了基本需要被忽略之外,囤積者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不注重整潔,要么他們會尋找自己的私人空間以遠離混亂。有些人成年後會變成潔癖,害怕再陷入相同的模式中。
病例
2011年,英國男子理察·華萊士(Richard Wallace)被報導患有嚴重的“儲物癖”,他在自己價值百萬英鎊的住宅中堆起一個太空都可看見的大垃圾堆,裡面存放著六輛報廢汽車、大量空飲料瓶、辦公桌椅、摺疊式嬰兒車、防水帆布以及舊大門等廢物。華萊士2011年61歲,住在英國薩里地區韋斯科特村(Westcott),因多年來喜歡收集廢品,人送綽號“垃圾大王”(Stig of the Dump)。韋斯科特村風景優美,村民們非常熱衷保護環境,所以,華萊士收集廢品的嗜好令他的鄰居們十分反感。
2013年10月,媒體報導稱,美國21歲侏儒女傑西卡天生患有儲物癖,家中衣服玩具等雜物堆積如山,像垃圾場一樣。傑西卡與母親同住,她的姐妹表示家中的廚房和廁所幾乎都不能使用,她們擔心雜物太多太高會令體型細小的傑西卡受傷。但是傑西卡卻樂在其中,她表示雜物可以讓她尋回回憶。她表示,“我是住在大寶庫里的小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