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簡介
![努肉孜節](/img/5/d5a/nBnauM3XyUTM0MTMzEzMyUjN3QTM5ITO0IDNzQTNwAzMxAzLxM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2009年將諾魯孜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諾魯孜是傳承下來的慶祝活動,將其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諾魯孜節,作為文化遺產和悠久傳統和睦的象徵,對加強各國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鄰友好理想基礎上的關係發揮著重要作用。2010年聯合國大會第A/RES/64/253號決議後正式成為國際性節日。
歷史習俗
![努肉孜節](/img/5/a43/nBnauM3XxQTN0YDMyQDN4UjM4QTMwcjM5IzNzQTNwAzMxAzL0Q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傳統迎春
![努肉孜節](/img/f/3d3/nBnauM3XxcDOyYDMzQDN4UjM4QTMwcjM5IzNzQTNwAzMxAzL0Q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諾魯孜節”節儀式在節日的黎明後開始。節日當天,各家的家長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燒起一堆松柏樹枝,將冒煙的樹枝在每人頭上轉一圈,預祝他們平安快樂。然後,家長把冒煙的松枝帶到牲畜圈門口,讓畜群在煙上通過,祈求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為過“諾魯孜節”,許多人一大早就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用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加上多種佐料煮成稠粥,又稱“諾魯孜飯”。而到正午,他們便成群結隊地相互拜訪。日落以後,每戶請客吃飯,男女老少分別跳舞和唱歌,盡情表達歡悅之情。在新疆西北邊陲的伊寧市,當地少數民族民眾則在幾天前便開始慶祝“諾魯孜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歌舞團首次將哈薩克族民間古典音樂《六十二闊恩爾》的套曲之一《阿克鵠闊恩爾》搬上舞台,成為這一節日的最大獻禮。
節日活動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傳統的新年佳節,也是改善人際關係、增進友誼的節日,是緬懷前人、對後人進行道德教育的節日,是提倡團結、構築和諧的節日,是文藝的節日、歡樂的節日、體育的節日,是廢陋揚善、崇尚進步的節日,是動員春耕、渴望豐收的節日……正因為這些屬性,它才能延續幾千年之久,維持至今。近幾年,關於諾魯孜節的文章很多,但仔細讀來,筆者認為針對該節具體都有哪些活動方面的介紹較少。我們知道,任何活動,尤其是一些帶有傳統色彩的活動,如果內容殘缺不整,缺少原汁原味的表現形式,其活動就會索然無味,就有可能逐漸被後人所遺忘。鑒於此,筆者將印象中20世紀前葉親眼目睹的諾魯孜節慶內容作以筆錄,供眾人欣賞。艾力西湖鎮開展諾魯孜節慶祝活動
諾魯孜賽詩會
這是諾魯孜節的一個重要內容。參加賽詩會的一般為一些麥迪力斯(舊式學校)的學者、新式學校教師以及一些有名望的知識分子。賽詩會一般會選在名流墓地或名勝古蹟等地舉辦。與會者讀誦自己創作的詩詞或相互對詩或現場做賦、填詞。大多數情況下,大家會長途跋涉趕到被稱為“集大知大智學者之聖”之稱的麻赫默德·喀什噶里墓前,在“諾魯孜泉”邊吟詩作賦,緬懷前人,以增加節日氣氛;還有一些學者則將自創的集子帶到墓地捐贈給“麻赫默德·喀什噶里”圖書收藏室。民眾性活動
諾魯孜節第一天,表演達瓦孜、沙尕迪(“面色發白”之意,可能是因為第一個人在表演時面色發白,故以此稱謂的一種文體活動)。藝人敲鑼打鼓,吹嗩吶許久,告訴人們諾魯孜節已經開始了,人們奔走相告,結伴而行,走出城外,在諾魯孜廣場選看自己中意的節目表演,嗩吶聲停,各種表演緊接著開始。下午,嗩吶聲再起,圍觀在不同場地的觀眾會不約而同地聚集到那驚心動魄的達瓦孜表演場地,觀看驚險無比的高空行走表演。那時的達瓦孜藝人都是以家族為單位演出,往往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所使用的都是一個立架,不另外立柱拉繩。今天是這家的,明天是他家的,輪流表演,一般情況下維持一周左右,每天有新人,故觀眾百看不厭,日日觀眾如潮。“登頂”是達瓦孜表演的“壓軸曲目”,又是諾魯孜節近尾聲的象徵。這一天,一般是由最負盛名的藝人做表演。如果這時有訊息說“達瓦孜之聖”阿西木·阿吉前來表演,不但城裡萬人空巷,就是那些遠在百里之外的人也會徒步連夜趕路前來觀看,還有很多人夜宿廣場,只為占據一個有利的觀看角度。待達瓦孜藝人完成“登峰”後的最後一個動作,早已有人把一匹匹彪悍的駿馬綁在立柱上,藝人著陸後,有人將最好的馬匹敬獻給表演最出色者,並有人為他著袍戴帽,恭敬地將英雄扶上馬鞍,其它馬匹則贈送給其它藝人,鼓樂聲中,藝人們騎馬謝幕。家庭活動
諾魯孜宴入夜時分,到處都可以聽到擊諾魯孜樂的鼓號聲。聽到鼓聲的母親們開始忙碌著作“諾魯孜宴”的準備。首先取出象徵著“福祿無邊”的、去年諾魯孜節打好後精心晾曬保存至今的“艾麥克饢”(薄餅饢),擺放在桌布正中央,四周擺放其它食品及乾鮮果。父親會莊重地將“福祿饢”掰成若干小塊,均分給家裡的每一個成員,然後隨意嘗食其它食品。吃完後父親舉手禱告,子女們跟誦。“諾魯孜宴”告一段落。
講故事
很多家庭在這一天夜裡徹夜不眠,家中成員會輪流講故事,一直到天明。
吃諾魯孜飯
此飯又叫“普突克飯”。它是用被粗略打碎的麥子、玉米等顆粒作物、陳積一冬的白籮卜、蔓菁、豆類再摻混剛吐綠的苜蓿和少量肉丁或杏乾製成。早在父親開始講第一個故事的時候,勤勞的母親已將上述物同時入鍋,大火燒開,文火慢燉許久後完成。故做好飯後,你是無論如何也猜不透這飯到底是有哪些東西構成的。飯做好後,不僅要供自家人享用,而且還要分送給鄰居和較貧困人家以後,一家人才能圍坐在一起吃“普突克飯”。
挪巢
這用現代詞語可解釋為在家裡進行一次徹底的打掃衛生。吃完“諾魯孜飯”後,緊接著家家戶戶都投入到了打掃衛生的活動中。一般情況下,就像是一次搬家,家裡的物品會被搬到室外,一件一件擦拭,再一件一件搬回室內(條件好的人家還要漆刷牆面),然後拆洗被褥、冬裝,洗淨後入箱,換春夏服裝。(富裕家庭的“挪巢”一般進行一周左右)。
移花栽樹
“挪巢”進行當中,人們紛紛把冬天搬到室內的花盆搬到室外,修剪、整理、清洗、移栽,布置到院內或者客廳、花室,植樹造林等。
拜年請安
諾魯孜節的第一天,小媳婦們領著丈夫帶著孩子回娘家向二老拜年請安。
打諾魯孜饢
各家各戶會在“挪巢”過程中重建和維修饢坑饢灶,打一坑“諾魯孜饢”,從中挑選幾個熟透的饢,精心晾曬,把它作為福祿的“引子”留到來年“諾魯孜節”使用。而其它的除自己用外,還分送給親家、獨立成家的子女、街坊鄰居品嘗。
踏青
諾魯孜節也被稱為“踏青節”。這時每家每戶沒有不吃苜蓿餃子、苜蓿烤包子的。剛剛吐綠的苜蓿被視為是上蒼賜給人類的第一道綠色食物,是五穀的序曲,它是清理五臟六肺、敗火排氣的上好食物。大多數城裡人此時都會走出家門,在欣賞大好春色的同時,親手採摘苜蓿,做苜蓿餃子。除自家人吃之外,還送親朋好友、鄰居嘗鮮。許多反目成仇、長年不走動的親戚、朋友、鄰居就在這種送飯過程中培養了親情,加深了友誼,達成諒解,增進友誼,重歸於好。而一些條件允許的家庭,在完成諾魯孜飯、“挪巢”之後,會備足乾糧,趕著大車舉家出門,到鄉村踏青,充分領略大自然春光的明媚。
掃墓
冰雪消融,萬物復甦的時節,全家人前往親人的墳頭掃墓,在墳前移花栽樹、鬆土澆水,紀念逝去的親人。
這是新年賀歲的節日,大家興高采烈,以同食一鍋飯為興事,所有恩怨一筆勾銷,以鹽為證(食物中有被視為最純淨的鹽,鹽往往做為證物,同食一鍋飯被隱喻為一家親。),以期希望新年裡家家和睦,戶戶和諧。稍富的人家殺羊、宰牛,一大清早就做好一大鍋熱乎乎的手抓飯,請鄰里故里、過往行人、無家可歸之人前來飽餐,吃的人越多,主人越高興。走不動的人,送飯;吃飽了還要的人,打包;直到一大鍋飯分發完畢,主人才開心。